APP下载

如何做好少儿传统文化读物的深度开发

2019-03-25何威

出版参考 2019年2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何威

摘 要:近些年,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提倡和大众对传统文化学习的需求,传统文化类图书的出版十分活跃。文章分析了当前少儿传统文化读物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在内容遴选、阅读分级、开发地方产品、利用新媒体等方面对少儿传统文化读物进行立体开发。

关键词:少儿出版 传统文化 立体开发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道德精髓、现代价值和传承理念,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2014年,教育部颁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在少年儿童中弘扬传统文化,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他们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也有利于他们传承中华美德,养成尊老爱幼、勤劳俭朴、诚实守信等良好的道德品质。作为教育出版人,肩负着向少年儿童传播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需要进一步做好少儿传统文化图书的选题策划和编辑出版工作。

一、少儿传统文化读物出版的主要问题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引下,社会各界掀起了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广大家长深刻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在普及知识及品德培养方面的重要性,在家庭中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出版领域也抓住这一利好机会策划出版相关图书,近几年少儿传统文化读物如雨后春笋般涌入图书市场。但繁荣发展的背后,我们也要客观地看待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推动少儿传统文化读物的出版朝着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1.选题同质化严重,呈现形式雷同

由于古典图书的版权早已进入公共领域,出版社出版这类图书成本相对要低,准入门槛也相对低,所以众多出版社都投入开发相关图书,市场上少儿传统文化读物出现了良莠不齊且同质化问题严重的状况。当当网自营的《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均有一千多种,而《论语》《孟子》以及古诗词等相关图书也存在类似的选题重复情况。在呈现形式上,这些图书大多包含原文、注释、拓展故事、汉字起源等,针对低年级孩子的图书,则增加了拼音和图片。这种内容和形式上的雷同已经不能令读者耳目一新,需要从策划源头上解决问题,加强少儿传统文化读物的深度开发,否则难以在市场上脱颖而出,也难以激发少年儿童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2.内容不够精良,质量存在问题

一方面,一些图书对内容没有进行严格筛选。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庞杂,其中不乏一些与我们当今时代发展和价值理念不相适应的内容,需要我们加以剔除。而目前市场上的一些少儿传统文化读物是将全文呈现给读者,并没有将其中宗教迷信、封建伦理纲常等内容剔除,也没有对现实中无法操作或实现的内容进行辨析,误导少年儿童或者使他们产生困惑。另一方面,一些图书在编校质量上存在问题,包括原文不对,引用的并非权威版本,注音、文字和图片存在错误等。在注音上,古文中一些字的发音与现代汉语不同,一些字是多音字,编辑在审读中却忽略了这些问题。例如,“遗”字在表示赠予时,读作“wèi”,有的书中标注错误。在图片方面,一些书中人物的服饰与所处朝代或者人物的地位、官职不符,所用物品在所处的历史时期并不存在,人物的发型与年龄不符,等等。例如,在造纸术出现之前人们在竹简、帛上书写,有的书中却出现了“穿越”现象。这些都反映出编辑的相关知识储备不足,责任意识不到位,没有认真核查。

二、少儿传统文化读物的深度开发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前的少儿传统文化读物低水平重复出版的较多,高水平创新出版的较少,未来的少儿传统读物应该做好深度开发,在确保专业性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的创意,并且借助新媒体使产品更有特色、更具吸引力。

1.遴选经典,注重践行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古人遗留下来的适合少儿阅读的经典很多,内容繁杂。《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从爱国、处世、修身三个层次概括凝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一是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二是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三是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因此,在选题策划中,应该以此为主要依据,选择与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的、有积极意义的内容,而对其中一些无法在现今生活中实践的内容予以说明或者辨析。例如,《童子礼》一书对儿童的言谈举止进行了详细规定,有些内容有利于培养儿童的文明礼貌行为,但有些内容过于僵化,如叉手、肃揖、下拜、拱手等,在现今恢复这些礼仪规范是不合实际的。而《弟子规》中“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等道德标准和待人接物的方式在当下仍有很强的教育意义,但也有一些内容是存在争议的,如“父母责,须顺承”“亲所恶,谨为去”等,我们不能仅仅释义了事,应该加以辨析、扬弃,引导少儿吸收其中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诚实守信、注重礼仪等积极成分。《千字文》则涵盖了天文、地理、自然、历史、社会等多方面的知识,音韵谐美,少儿可以在富有韵律的朗读中学习有关知识。《幼学琼林》也涉及天文地理、典章制度、家庭伦理、风俗礼仪、鸟兽花木等多方面内容,内容广博、包罗万象,适合儿童了解和学习,但在遴选过程中也要剔除其中的一些封建、迷信观点。

在选择适宜的内容后,还需要精心设计图书结构,静下心来深度挖掘,避免急功近利。除了原文、注释、拓展内容外,还可以设计“思考”“讨论”及“践行”板块。少儿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去体会、感悟。例如,让少儿在学习过程中交流心得、进行情境表演、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辨析、在节日开展主题活动等,使其加深理解,感受中华文化之精神。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系列丛书》在这一方面做出了尝试,其中《养正读本》就设计了“辨深义”与“养正行”板块,让少儿在讨论中更加深入地理解爱国主义精神、人格修养、礼仪风貌,并在生活中付诸行动,达到规范言行、提高修养的目的。

2.进行阅读分级,确保难度适宜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明确了各个学段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因此,应该开发符合各个年龄段孩子认知能力、理解能力、阅读习惯的传统文化读物,对读者对象进行准确定位。对于低年龄段的孩子,《三字经》《弟子规》《声律启蒙》等朗朗上口的韵文适合他们阅读。不论经典原文还是拓展内容,都不能过于复杂、深奥,在表述上不仅要准确、生动,还要浅显、简约,否则不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甚至会使他们产生排斥心理。而《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在古代属于成人读物,现在如果拿来给青少年阅读,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其中的部分内容,在释义上也要考虑他们的知识积累和阅读理解水平。此外,拓展的典故、诗词、发明创造、民间艺术以及思考题、活动设计等,也要少而精,避免内容过多、难度过大。当然,在分级的基础上,还要考虑系统性。少儿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应该是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相应地,传统文化读物应该是有体系、成系列的,既有层次性,又有内在的连续统一性。

3.挖掘作者资源,组建优秀编写团队

优秀的作品离不开专业的作者团队。研究传统文化的专家学者很多,他们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深入钻研,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扎实的学术功底,但编写少儿传统文化读物,除了具备这些素养以外,还需要了解少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将传统文化知识及其深刻内涵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如果作者在语言上幽默风趣,能将各种神话故事、人物典故、美德故事、逸闻趣事等巧妙地融入书中,就更能激发少儿的学习兴趣了。专家学者、语文教师可以组成編写团队,优势互补,协作完成编写任务。他们发挥各自优势,能够在保证作品科学性、专业性的基础上,提升作品的可读性、实用性、趣味性。当然,我们在一些书中也会看到作者为了使作品接地气,吸引少儿的注意力,提高销量,大量使用网络用语,语言浮夸、低俗,不适合少儿阅读,这是我们在组织编写过程中应该避免的,生动有趣、贴近少儿生活并不等于低端、随意,否则就背离了传统文化出版的初衷。

4.结合地方特色,开发地方产品

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历史沿革、名人典故、地域特色,各个民族也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文化底蕴和传统习俗。《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在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地方特色开发相关选题。例如,在传统文化普及读物中融入地方的历史名人、名胜古迹、科技发明、风俗礼仪等。安徽文艺出版社推出的《池州市中小学生中华诗文经典诵读》就有一辑为“秋浦诗文经典”,收录了歌咏池州山川风物的经典作品,如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岳飞的《池州翠微亭》等,让学生对家乡更加了解和热爱。新世纪出版社推出的《童悦岭南——听彭嘉志讲古仔》系列图书,以“粤语讲古”的形式,为孩子们讲岭南传统故事。传统文化读物体现出地方特色,使少儿产生亲切感、自豪感,激发学习热情。

5.借助新媒体,进行立体开发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编辑要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对少儿传统文化读物进行立体开发。新媒体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为基础,以电视、电脑、手机等为主要终端,信息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传统文化出版需要与现代技术结合,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丰富学习形式,加强与读者的互动。一是可以制作相关视频、音频,生成二维码,读者通过扫码获取学习资源,随时随地学习。呈现方式可以是专家讲解、动画演示等,使内容更加生动,促进少儿理解。二是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与读者进行互动,听取读者的意见,以不断修订图书,或者搜集读者的疑问,包括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疑问,由作者定期在平台上选择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回答,提高读者的后续服务体验。三是请作者进行在线直播,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提高图书的亲和力和影响力。这些对传统图书编辑提出了新的要求,编辑必须提高融合出版、立体开发的意识,有效利用互联网的宣传和互动优势,提高内容生产力和宣传营销力。

6.提升编辑素养,加强质量意识

质量是出版物的生命。少儿传统文化读物受众广,影响深远,在做好深度开发的同时,不能忽略质量问题。例如,原文要选取善本,不能选择有争议的版本,确保文字、注音正确,注释准确,行文流畅,标点符号使用规范,插图没有常识性错误且图画精良,不能粗制滥造。少儿传统文化图书内容涵盖面广,知识零散,非常考验编辑的专业功底。编辑应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了解古代典章制度、天文历法、礼仪规范、著名人物等,学习通假字及相关读音,积累古汉语知识。在审读过程中,要提高敏锐性和敏感度,勤于查阅典籍资料、工具书。编辑要牢记传统文化出版的初衷,增强责任意识,全盘把握,细致审读,做合格的传统文化传播者。

参考文献:

1.陈芳.传统文化类图书出版在新媒体时代的出路[J].科技传播,2018(7).

2.张岩.传统文化图书出版中的问题与编辑责任刍议[J].出版发行研究,2018(7).

(作者单位系教育科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