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灌阳地区野外实习的可行性分析
2019-03-25曹瀚升黄鑫蒲晓强
曹瀚升 黄鑫 蒲晓强
【摘 要】地质学作为地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野外地质实习是学好地质学的前提和基础,对于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野外地质实习基地的选择最重要的是选择地质特征突出的地区。本文主要从交通、地质条件、实习效果等对灌阳野外实习地区的进行可行性讨论。
【关键词】灌阳;地质条件;野外地质实习
中图分类号: G642;P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01-0253-002
高等学校实践教学改革需要围绕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展开,在专业实践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力[1]。实践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地质学相关专业来讲更为如此,它是学生从课堂和书本汲取知识后,被理解和吸收的必经之路。野外作为地质学的天然教案,包含了课本中可以学到的矿物、岩石、构造、资源、古生物等一切信息。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扩充和培养新的学科方向,包括与地质相关的海洋科学、地理科学、环境科学等,实习基地的选择和共享就显得十分重要和紧俏。因此,在确定本专业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寻找一个切实可行的野外实习地区对本专业的学科发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都显得尤为重要。
1 野外实习基地的选择
对于野外实习基地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学校所在地理位置、学科专业定位、教学资源齐全、是否适合集中教学等多方面因素。粤西地区由于缺乏传统地质院校,整个地区未曾建立过野外地质实习基地。以湛江地区为例,其陆地大部分由半岛和岛屿组成,且地势较低,多为海拔100米以下的台阶地,仅可以作为普通地质实习的地貌观测点,但是对于地学综合实习(尤其是地质填图)要求多山、多出露、多构造的基本地质要素,显然有些力不从心。
广西桂林距离湛江西北约670余公里,灌阳地区处于桂林市东北部,是桂林理工大学的实践教学基地。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1°07′~111°10′,北纬25°28′~25°31′。灌阳北连湖南省全州县,距全州40km,南接恭城,距其90km,西靠兴安、灵川,东与湖南道县、江永接壤。灌阳县有公路与各县相通,交通比较方便。已经形成了一个泉南高速公路为依托,国省干线公路为骨架、市县畅通、县乡相连,村村通路、桥涵配套、设施较为完善的公路网络,为灌阳地区经济社会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交通。此外,灌阳地区东有中山都庞岭,西有中山海洋山,山势层层降落,整体上构成南北延伸的低山地貌。由于不同区域出露的岩石类型不同,地质构造强度不一,造就了灌阳地区的不同的地理景观以及丰富的教学内容。
2 地质条件分析
一个教学内容丰富的野外实习基地要同时具备以下三点特征:(1)不同时代的地层出露,时代尽可能多;(2)丰富的岩性组合,三大岩石类型均有出露;(3)发育较全的地质构造,但构造不宜过于复杂,否则不利于学生空间立体感的培养,也增加了学在填图工作中的难度。笔者从以上三个方面对灌阳实习基地的基本地质条件作简单分析。
2.1 地层
灌阳地区属南华准地台上的中-桂东台陷中的桂东北凹陷内的四级构造单元“海洋山褶皱带”。地层发育主要有寒武系、奥陶系、泥盆系(跳马涧组、棋子桥组、佘田桥组、锡矿山组、邵东组)、石炭系(严关组)、白垩系。本区晚古生代泥盆系地层为主。寒武系和奥陶系主要以浅海相的复理石碎屑岩建造为主,构成地槽的褶皱基底。泥盆系至石炭系的下部以碎屑岩沉积建造为主,沉积有大套砂泥岩,上部以碳酸盐岩沉积建造为主,见有大套灰岩、白云岩,主体属于台地阶段的盖层沉积。其中泥盆系是本区研究程度最高的层位,大致经历了两次较大的海水进退旋回[2-3]:第一个旋回由早泥盆世中期至中泥盆世,为滨岸陆源碎屑潮坪环境,以碎屑岩为主;第二个旋回由中泥盆世晚期至晚泥盆世未,陆源碎屑沉积被碳酸盐代替。
总体上,本区地层出露较全,有利于学生们认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地质产物。在填图主要以泥盆系为主,且泥盆系出现了非常重大的环境演变,有利于学生们理解不同时代的古地理和古环境演化。
2.2 岩性组合
灌阳地区出露的岩浆岩主要有西侧有海洋山岩体,东侧有都庞岭岩体。海洋山岩体为加里东期细—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在九牛河油麻石观测点可见花岗岩—花岗质碎屑岩—碎屑岩的接触面过渡带。都庞岭岩体由西体和东体组成,西体为加里东期细-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东体为燕山期的似斑状细-中粒黑云母花岗岩。都庞岭林场观测点可见东体与寒武系的断层接触关系。
沉积岩出露较为广泛,发育于各个时代。寒武系见有黑灰色石英长石砂岩及板岩;奥陶系为灰绿色浅变质石英砂岩夹板岩;下泥盆统为紫红色厚层石英砂岩、粉砂岩;中泥盆统跳马涧组见灰绿色石英细砂岩,顶部6层豆状赤铁矿可作为全盆地对比;中泥盆统棋子桥组发育有厚层状白云岩;上泥盆统佘田桥组见灰白色厚层状层孔虫灰岩及白云岩;上泥盆统锡矿山组见有深灰色厚层状白云岩、深灰色厚层状癞痢状白云岩、泥晶灰岩、浅灰色薄层-中层状泥灰岩等,顶部为灰色扁豆状灰岩;上泥盆统邵东组以灰黑色厚层状泥晶灰岩为主,含多层癞痢状白云质灰岩;下石炭系岩关组见有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和白云岩质灰岩;白垩系见灰褐色砂砾岩。
总体来讲,本区岩石出露种类丰富,特别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类型非常齐全。
2.3 地质构造
测区内褶皱与断裂均较发育,以褶皱为主,断裂次之。节理和劈理非常典型,构造线方向为近南北向。本區位于为白水—灌阳复式向斜的近核部,次级褶皱非常发育。在填图范围内,从西向东主要有西山坪背斜、农机校向斜、陈王塘背斜、恶猫岭向斜、罗家坪背斜、410.3高地向斜等。本区二组断层较为发育,第一组为南北向—北北东向的纵向断层,多为印支期和燕山期相继活动先逆后正的断层;第二组是北东东向右旋平移断层,属燕山期南北挤压的产物。本区碳酸盐岩地层中,特别是在断层带的附近,常可见到雁列节理和被解石充填的雁列脉。另外在寒武系和奥陶系的富泥质的板岩中,广泛发育板劈理。
总体上,本区地质构造现象非常丰富,并且复式向斜的两翼仅南北,枢纽近东西,非常有利于同学们利用穿越法和追索法进行填图工作,并且断层延展性强,也有利于在填图区对断层的追踪。因此从地质构造角度来讲,灌阳地区是非常理想的野外教学实践基地。
3 野外实习基地使用效果
自我校海洋科学专业海洋地质方向成立以来,笔者及同事带领学生在该区连续2年进行了野外地质实习,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主要有几下几方面:(1)沿途考察内容非常丰富,实习从从广西运动产物海洋山花岗岩开始入手,培养同学们宏观的大地构造概念,而后沿途从寒武系到石炭系按地层老新顺序观察。学生反应获取信息量很大,效果较好;(2)沿途观察区和填图区无缝衔接,地层、岩性、构造一致,且区域构造规律性极强,有助于学生独立完成填图,且完成效果较好;(3)通过三周的野外实习,同学们实践能力普遍提高,并且分析地质图和室内画图等基本功有了全面提升。除此之外,灌阳地区的生活较为便利,桂林理工大学几年前在灌阳县城建立了自己的野外教学基地,起居生活都为实习工作提供了保障,学生对整个校外实习过程普遍满意。
4 存在的不足
一个优秀的野外实习基地其价值应该被发挥到极致,充分利用好野外教学资源可以让学习者事半功倍,这主要体现在教学方式的改革[5-6]。目前本次实习的教学方式多是由两个带队老师带领30人左右的一个班级,从两年的野外工作来看很多时候会显得力不从心,不能首尾相顾。为了实习效果的最优化,建议每名带队老师所带学生控制在6-7名以内,每次分派3-4名教师带队,既能针对本组学生的知识薄弱面进行详细讲解,照顾周全,又能在野外填图有更合理和明确的分工,可谓教学和监督两全其美。另外,本区的一系列地质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比如泥盆系古海洋发生了重大的环境演变,除了岩相上表现在滨岸碎屑岩相向碳酸盐台地相外,是否还有更丰富的一套证据?泥盆-石炭的金钉子剖面在桂林南边村地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建立,同样沉积有丰富的泥盆和石炭地层的灌阳地区是否能够找到相似的地层界限?这些问题无疑都对我们理解研究区的地层时代和生物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常讲,科研是教学的助推剂,深化实习区的基础地质研究,对更好的建立灌阳野外实习基地、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都是尤为重要的。
【參考文献】
[1]张庆荣,冯其红.基于自主发展教育理念的本科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高教学刊.2015(7):113-115.
[2]方积义.广西灌阳泥盆系沉积相[J].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院.1991,11(2)154-161.
[3]白云山,邹先武,崔森,李莉.广西灌阳地区泥盆系[J]. 华南地质与矿产.2011,27(3),250-258.
[5]袁修孝.以科研促进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 2008(5):12-13.
[6]田亚洲.如何提高野外地质实习效—以贵阳乌当教学实习基地为例[J].高教论坛.2017(24),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