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W视角下美国报业的困境转型策略与启示

2019-03-25倪可风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报业报纸受众

倪可风

(海峡都市报,福建福州,350013)

在世界报业衰退的当下,美国报业也噩耗频传:146岁高龄的《西雅图消息邮报》关门大吉,具有150年悠长历史的《旧金山考察家报》也难逃停刊厄运,《纽约时报》为筹集2.25亿美元竟然在售卖总部大楼部分楼层,难道美国报业的“凛冬已至”?而最近几个美国报业悄然发生的与“凛冬论”唱反调的事件,会让你对美国报业强大的生存能力、创新能力、转型智慧产生强烈反思与自省。其一,2016年9月美国报业协会更名为新闻媒体联盟,这一更名传递出美国报业的新动向和融合力,正式扩大传统报纸媒介的外延和可能性,招募以数字技术、新技术为主的融媒入场。而事实上,2001-2016年期间美国报媒灭亡了1687家,新媒体从2007-2016年却暴增6301家;[1]其二,在资本迅速抽离的报业唱衰环境下,大量私人股权基金、对冲基金等大型资本财团却逆市而为,进军美国报业,截至2017年,超过35%的报纸所有权发生过更改,[2]“报纸印钞机”时代虽已一去不返,但这些资本巨头仍对美国报业的赢利能力充满信心,且不断地利用新技术重组融合旧媒体;其三,美国作为新技术的世界中心和策源地,正是由于其推崇的数字技术,才导致全球报业阅读、结构与受众需求的黯然变迁,但“水亦载舟,水亦覆舟”,数字技术仍然坚挺的是美国报业的“诺亚方舟”。《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等超过80%的报纸在内部进行数字改革、数字创新和跨界融合。可见,美国的报业升级转型正在进行时,且予人启示良多。

一、5W原则下美国报业的转型策略

仔细分析美国报业的困境转型,并不是只在技术层面高歌猛进,它的改革与创新事实上是非常细腻、非常传统的,甚至遵循与契合着5W原则。新闻学的5W定理是由美国的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书中正式提出,其后影响深远。5W原则即who(传播者)、says what(传播内容)、in which channel(传播渠道)、to whom(受众)、with what effect(传播效果),并按一定的内在逻辑排列。本文也将从这五个方面深度分析美国报业的转型策略。

(一)传播者角色的重新洗牌定位与编辑室重组

美国报业对于新闻记者这一传播角色的重新洗牌,规模之大、力度之狠在全球报业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美国报业对于老派的“背包记者”并未采取改造或用高额奖金激励的柔性办法,而是毫不留情地“一刀切”,直接辞退。仅2008-2017年,美国超过40万记者被裁员。迄今整个美国报业记者只剩下裁掉的1/8,约5万人左右。而大换血的是“全能型记者”、或精通数字领域的新媒体记者。《纽约时代》总编辑吉尔·艾布拉姆被解职,与此同时,官方发表长达96页的数字化转型宣言,表达了改革决心。美国坦帕集团将旗下的《坦帕论坛报》、WFLA电视台和网络报纸一起搬进了一座造价4000万美元的四层大厦办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生产、移动终端一起工作,打造了“多媒体融合”的新型报业样板间,被业内誉为“未来新闻编辑部的模型”。美国三大报业之一的《华盛顿邮报》的新闻采编室则更为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不仅大批辞退无法适应数字生产的记者,而且组建了数字化编辑室,不到10个编辑却配备47名工程师,可见“新终端”“新形态”编辑室的创新决心与实力。

此外,传播者高层角色也有巨变。以“资本之神”巴菲特来说,在传统媒体困境重重之下,他逆水而上,迄今已花近十亿美元收购了31份日报、90份周报。[3]巴菲特报业收购虽浮出水面,引起人们极大关注与议论,但他绝非吃螃蟹的第一人,更非最后一人。异军突起的New Media对一城一报的小格局更是极端偏爱,在其财团不余遗力的收购之下,其拥有的报纸数量在2018年已居全美第一。还有大量隐秘的私人股权基金与对冲基金不断进场,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报业新掌权者却非新闻从业者。他们对于制作新闻一无所知,却对这一行业信心满满,对于报业营销异常敏锐且满载市场经验,对新技术有高瞻远瞩的大视野与极强融合力。可以说美国报业在传播者角色方面的重新洗牌,是从“人才”和“资本”这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开始的。

(二)传播内容呈现的变革:从主流文化走向市井诉求

一方面,读者群中的中产阶级对于严肃新闻的需求正在断崖式下降。20世纪初中期的美国报业鼎盛时期,许多报纸是政党的角斗场,是政治的“军械库”,是流言家的乐园,更是中产阶级倡导民主、追求自由的战场,报纸是他们非常重要的精神食粮。但时至今日,这部分人深受经济衰退之累,税负最重,内心焦虑不安,他们更愿意在完善自我与发展自我上面投资,而期望远离政治漩涡,把报纸当作维系现世安稳的工具,只关注能否给自己提供最多的信息资源、关系资源和服务资源。另一方面,美国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据美国人口普查局发布的报告来看,“2010年,少数族裔人口占全国人口的30.9%;2017年,少数族裔人口占比已经接近40%”,据此推测,“2043年,白人人口将失去第一的位置,变成少数派”。这些少数族裔的受教育程度、阅读兴趣、知识技能都是无法与中产阶级相提并论的。因此,美国报业在各种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早已调整了报纸内容策略,从主流文化走向市井诉求。内容上更加平民化,讲述民生故事,不再像以前高屋建瓴地做深度严肃的新闻,而是更关注如何去解决普通读者的生活问题和困难。新闻内容不再高冷,而尝试用更加人性化的视角与态度去联结普通人的命运。

(三)传播格局向数字端转化,APP大军异军突起

美国报业在传播渠道方面的数字化尝试和改革,其先进性和成功性远超世界任何其他国家。其报业数字化革命的代表作就是井喷式的以“浸媒”VR技术为核心的APP大军。根据APP Annie网站APP页面数据统计,截至2017年12月,《今日美国》共发布APP71个;《华盛顿邮报》共发布APP 57个;《华尔街日报》共发布APP40个;《达拉斯晨报》共发布APP39个;《丹佛邮报》共发布APP37个;《纽约时报》共发布APP36个……报业APP的迅速崛起,使它成为“最佳的新一代移动阅读资讯生产者”。[4]

APP涉及五花八门,早就突破新闻的简单外延,涵盖经济、旅游、文化、哲学、饮食、教育、体育、导航等方方面面。如《纽约时报》推出的NYT Cooking,这是一款移动版的手把手教到位的烹饪大全,可以根据你的民族饮食特点、宴请的客人背景、人数、场地局限、节日氛围、健康等级,为你量身定做菜谱,并提供教学视频,供你实现美食梦想。NYT Cooking拥有上千万的网页端用户,同时可供数万人在线使用。《纽约时报》还自己研发VR内容的APP,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讲故事,让受众像玩体感游戏一样体验新闻人物故事,让受众感同身受,深深地沉浸于新闻之中。《华尔街日报》鉴于中国经济的迅猛崛起,非常有远见地为中国读者量身定制了一款中文APP,把《华尔街日报》的最新资讯第一时间传播到遥远的东方,APP有11个频道,分别为首页、十大热门文章、中国、国际、经济、金融、专栏观点、风尚、图片新闻、中国实时报、香港。

美国报业在传播渠道探索上是极具创新性的,除了这些功能性极强、科技含量充沛的APP,美国报业还开展了跨媒体合作,如订阅《达拉斯晨报》《檀香山星报》《特来多刀锋报》《明尼阿波利斯明星论坛报》《匹兹堡邮报》《密尔沃基哨兵日报》这六家中的任一纸媒,可获赠《华盛顿邮报》一年的数字版权,这就是堪称教学范例的“《华盛顿邮报》数字合作计划”。美国很多报业集团还和GOOGLE等各大搜索引擎开展合作,以提高它的传播半径。美国报业的传播范式,已经由金字塔式传播转变为扁平式结构传播。以前只能由统一的纸媒作俯视性的传播,而在扁平式结构传播中,没有中心点,每一个APP又都是中心点,每一个APP内容的节点和每一个受众也是中心点,都可以无限系发送信息,并据此建立新的关系网和价值体系。

(四)传播价值再现:受众是最具价值的一环

在5W原则中,对于受众价值的挖掘是很浅薄的。在传统新闻体系中,受众更多的是接受和接收新闻,媒体却不会接受和接收受众的意见,这是单一方向流动的信息闭环。所以一些受众尤其是年轻人感受不到自我参与的重要性,也分享不到个人关系网络融于报纸社会关系网络的收益,不可避免地与报纸产生疏离。而美国报业则非常重视拓展受众,认为他们是5W原则中最具价值的一环。即便在十年前的记者解雇大潮中,很多大型报业也都不约而同地做着同一工作,一边在解雇记者,一边却在大招公民记者。也就是一个普通读者并不在新闻行业内从业,也不具备任何新闻专业知识,但仍可以向报纸提供新闻线索、记录事件或参与新闻制作,并表达意见。内容的生产者不仅仅是编辑和记者,读者也乐在其中。在报纸的各类APP中,比较统一的功能是数据库搜索功能、互动功能、可扩展功能、可定制功能,这些功能无一不是针对受众,为了提升受众体验、为受众服务的。

在美国一城一报的地域性格局中,排名第二的地方性报纸往往会难逃灭亡或破产厄运,只留下第一的报纸蓬勃发展,而留下的报纸一定是更善于建构和处理与受众关系的,更关注受众的阅读体验,并有效锁定他们,令他们沉浸、互动和想象于此中,亦即前文提到的“浸媒”效果。[5]

(五)传播效果在经济利益方面初见成效

美国是一个比较重视金钱结果的国家,习惯用经济数据说话。美国报业的营利模式比较单一,就是以广告收入为主。全球报业结构中,广告收入平均为55%,而广告收入这一项在美国报业中却占比到了75%以上。[6]可想而知,当全球报业陷入低谷,受众流失、报业从业者逃离、广告收入节节下滑,美国报业会遭受多大的重创。美国报业在调整、改善甚至刷新传播效果的过程中,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一直是执著、不动摇的目标。在大力发展数字化技术的同时,根据大数据分析,细化受众分类,精准投放数字化广告;减少平面广告增加视频广告;在广告植入中重视开发视角与社交价值,在一系列努力之后,美国报业的广告收入终于止跌反弹,以2017年第四季度为例,专门成立了名为“卓越”数字广告公司的麦克拉奇报业集团广告收入增长了10%,而标新立异的纽约时报公司广告收入则增长了22.5%。[7]

二、美国报业迅速实现困境转型的启示录

(一)不论外部环境多么恶劣,美国资本不断注入报业的启示

不论世界报业环境多么风声鹤唳,也不论有多少人高喊纸媒必亡,美国资本仍充满信心地不断注入报业。这是因为美国报业经历了非常严谨的专业化和职业化过程,从上世纪20年代起美国就在建构新闻专业主义,很多报刊打造了世界级的品牌知名度和强大公信力。品牌对于报纸来说就是最大的无形资产,正如《洛杉矶时报》大楼——美国西部最著名的报业大楼、无数电影的取景地,大厅里有一幅描绘报业传统制作生产的巨大壁画,壁画下镌刻“对于人民来说,报纸是比无数黄金更有价值的财富”,下面还有一行小字写道:“永不黯淡,永不消退”,这就是美国报业一直追求的品牌永不消散的价值真谛。我们在前文提到的各种APP爆款,恰是依托于品牌力量,才迅速崛起。公信力也是一门好生意,网络媒体上发布的新闻言论,其可信度、忠诚度是无法和报纸相比的,报纸的公信力永远更胜一筹。品牌和公信力,这也是资本市场对于美国报业最有信心的部分。我国的腾讯公司拥有超过1000万个以微信公众号为主的自媒体,它声称拥有远超传统报业的终端粉丝,且很多自媒体已完成了融资,并向传统纸媒发起挑战。同样需要资本注入换血再生,但我国的资本航母更青睐腾讯这样的新生媒介,这是值得多方反思的。纵观美国报业的转型,报纸远未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依托于技术与资本,完全能以另一种姿态走上变革发展之路。

(二)关于数字化的启示

第一,要尽可能地占领所有客户端窗口,掌握新闻话语权,不论是桌面、平板、手提、智能手机等,开拓APP及其数字应用,拓展受众,尤其是年轻读者。第二,把品牌和公信力作为内在驱动和恒久生产力,在所有窗口端重点突出品牌,在传统报业与新媒体之间找到共生与融合的机会。第三,新闻要重新学习讲故事的方式,植入视频也好,利用新闻后面的链接吸引读者拓展阅读也好,编入大量的视频叙事也好,以“鼠标的无限下滑”把专业做到极致。第四,注重团队的精细化合作,报业数字化改革,一定是从建立新团队起步,要重视团队融合,记者团队、营销团队、工程师团队,都需要专业化合作,才能实现共赢。第五,要依靠公民记者,利用“突发新闻”重建大众依赖。美国很多报业都建立了在线采编室,全天候命,24小时不间断地投入报道,更新APP内容。

(三)践行新闻5W原则、寻找新的盈利点

美国报业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已是相当成熟的一个产业,有着极强的抗压能力和行业信念,因此才能在危机的坚冰之下很快找到自我救赎之法。这是美国报业与我国甚至其他国家报业最大的不同点,我国报业还处于发展期,技术、资本都有很多不到位之处。我国报业应深入研究5W理论中的诸多逻辑关系,如传受关系、新闻生产惯习、传播方式的变迁、传播内容的数字化等,科学评价、忠实报道,杜绝那些虚假、空话连篇的新闻,投身内容建设,把专业做到极致。逐步建立品牌和公信力,以此为基础,拓展数字业务,不应像美国报业把宝押在广告收入这一项上,我国报业目前并不具备与爱奇艺、腾讯、bilibili等新媒体争夺大广告商的实力,还是要从多种渠道建立盈利点,比如流量、公众号营销等方面挖掘新业态市场下的新活力。

三、结语

报业危机,归根结底是纸质载体长期积淀的新闻生产惯习、传受关系、广告模式和运营管理的危机,[8]对于美国报业转型策略的归纳与总结,5W定理仍然适用,并未过时。我们依托于此深入反思的同时,还有三个要素是不能忽视的。第一,新媒体技术与市场的到来,传统纸媒不要畏惧,要重塑媒体的公信力,以公信力换取市场的认可度;第二,要全员造血,形成全新的融媒体团队,以创新换空间;第三,面对5G兴起,要深挖短视频的空间,允许试错,但不可错过。

猜你喜欢

报业报纸受众
报纸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报业转型路径——报业地产走势探析
报业数字化及媒体使命——中日学人、报人关于报业未来的思考与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