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时代下建筑形态的视觉艺术探析

2019-03-25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视觉艺术建筑师数字

张 潇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福建福州,350117)

电子信息时代又称“数字时代”,兴起于20世纪中叶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以电子计算机的运用作为主要标志。在此时期,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一体化、区域集团化日益明显,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彻底崩溃。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为数字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加之各国战后经济恢复的迫切需要以及冷战“技术竞赛”的刺激,加快了数字时代前进的步伐。到20世纪60年代,数字时代所携带的巨大能量已经对全球造成了不可替代的积极影响。

数字时代下,建筑形态所经历的变迁不容忽视,有关建筑形态的思考也日渐变得清晰。建筑形态主要指建筑内在的空间性质在外部作用影响下,所形成的外部表现及内部构成。作为艺术与技术结合的产物,无论是对建筑的内部构造还是外部的表现方式,建筑师都把结构、形式、肌理、材质等方面的设计手法贯穿于始终。本文对建筑形态的视觉艺术进行探析,有利于促进建筑艺术的发展,让建筑艺术成为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数字时代下的建筑形态发展

数字时代,数字化技术影响着传统产业的发展并推动了建筑形态的结构、媒介和材料的创新发展,给建筑形态的构建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结构是建筑形态的基架,呈现着建筑荷载传递的方式,合理的结构形式能够增强建筑形式的艺术美感,使建筑形象或轻盈通透或厚重有力。[1]数字时代之前,建筑结构上推崇“静态平衡”的逻辑,运用传统的框架、剪力墙、框剪、框筒、筒中筒等结构形式,建筑形象较为单一。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动态平衡”的结构逻辑也逐渐发展起来,出现了新结构悬索、拉杆、悬挂、壳体、空间网架等多种新型结构,旋转、错位、扭曲、镂空、等各种非常规的建筑形态也应运而生。“动态平衡”的结构设计方法给建筑形式的创作提供了方法论,也让建筑形态的视觉表现更具多样性。

建筑形态是一种三维的空间艺术。数字时代之前,建筑师们在创作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都是以绘图板、圆规、尺具等二维绘图工具为主。建筑师脑海中的建筑三维空间和形式也只能通过二维的图形信息进行表达,极大限制了建筑形态的设计形式。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来临,数字化技术的出现对传统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的设计手段和建设技术层出不穷。建筑师们利用计算机和各类新型数据处理技术来完成参数化设计,使复杂的建筑形态和建筑方式在转化为数字信息之后能更加精确地表达和建造。

材料是人类情感传递的特殊媒介,可以表达人类不同的情感信息,它所蕴含的强大能量是建筑形态创作的源泉之一,也是表现文化内涵、追求情感个性的主要方式之一。数字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特种玻璃材料和金属工艺的结合,膜、合成材料等各类新型材料的出现和广泛使用,为建筑形态的多样化创作提供了现实基础。此外,越来越多设计师通过大量使用玻璃、各类合金等透明性、轻盈性和依附性强的材料作为建筑外部材料,充分挖掘新材料的潜质和精神体验,为建筑形态特征的多样性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数字时代下建筑形态的视觉艺术内涵

视觉艺术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表现形式,塑造可为人观看的直观形象的艺术,它不仅是一种感受方式,也是一种造型艺术。[2]在数字时代,新技术的应用在改变艺术创作的工艺技术和表现手法的同时,也为建筑形态的发展拓展新空间,实现艺术创作的自由性和高效性。

数字时代,为了在静态视觉上创造出动态效果,丰富建筑形态的视觉艺术感知,许多建筑师开始运用建筑几何的关联和构成来营造出多样的空间感受,以此表达不同的情感体验。如“活力、积极、动感”的抽象表达,形成一系列创新性的建筑作品。从表现方式的角度来看,建筑师参考视觉传达的动态构成手法,将各类不同元素进行有效关联,形成主题模糊、形态复杂、无主导元素的多元化特征,并通过视觉艺术的表达,将建筑与周边环境、相关文化和社会群体进行融合呼应,创造出了“动态建筑”。

三、数字时代下建筑形态的视觉艺术表达

(一)建筑形态的柔曲性

在工业革命时代,随着玻璃、钢等材料在建筑设计中被大量运用,建筑形态开始出现柔化的趋势。设计师们对玻璃进行特定的处理,呈现“空间与时间的互动”,玻璃自身的透性和反射性特征也对建筑的外立面起到了一定的柔化作用。随着时代发展,“柔化”的利用使得建筑形态从传统的几何学框架中脱离,人为环境与自然环境得以巧妙融合,模糊其空间界限。

1.建筑材质的透明性

透明性是一种视觉的特征属性,也是一种常见的空间秩序,它强调在视觉感受上的空间体验。[3]建筑师通过材质语言的使用增强界面的透明性,弱化建筑空间与环境的差异,模糊建筑边界,融合内外空间,建立不同空间视觉上的对话。如玻璃等透明材质的使用,形成视觉上虚化的物质空间边界,保证了建筑内部的光线和视野,创造出独特的光影效果,并将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城市空间在视觉上进行有效关联。同时,建筑师将不同类型空间进行界面叠加,合理消隐建筑体量,柔化建筑空间界线,创造了丰富的视觉对话,让建筑立面产生无限延伸的体验感。

2.建筑肌理的编织性

轻质材料和曲面形态的运用使得建筑形态更具轻质性和柔软性。其中,建筑的编织化肌理打破传统结构网格对空间的限制,形成了面的弯曲。编织的自由性可以产生曲面的微小连续渐变,形成的自由曲面形体赋予了建筑空间的连续性。在建筑屋顶的编织界面设计中,常运用网状构造和玻璃纤维薄膜的覆盖,形成连续的曲面屋顶。坚固的屋顶在视觉上被柔化,光线也能通过网状屋顶投射进建筑内,形成如水波般的的斑驳光影。

3.建筑光影的变幻性

数字时代下,光与影的结合给建筑形态创造了多样化的展现形式,建筑不再是静态的物质实体。建筑师们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造了沉浸式的光线投影系统、光影变幻的视觉界面,能够通过多媒体装置的转换形成可整体编排的“像素”单元。建筑师们将内部空间的实时动态进行数字化处理,在建筑外部创建动态的虚拟空间,实现建筑与新型数字信息化试验空间的融合,创新了建筑与AI的循环和聚焦,从而表达建筑与数字的互动关系。

(二)建筑形态的空间流动性

传统建筑的围和式边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在建筑内部的空间运动。当“空间流动性”理念融入建筑形态的设计过程中,以开放的平面和流动空间为特点,往往能够营造出自由的空间氛围,促进建筑主客体及空间异质之间的交流,突出空间柔和、律动的美感。

1.建筑空间形态的折叠性

数字时代下,传统建筑水平竖直的建构体系逐渐向折叠空间转变,建筑空间从单一的平面组织转变为多个层面的交融。如折纸形态的建筑外形,建筑师从建筑底层往上逐渐展开景观序列设计,环绕着建筑的折纸形态设计步行道路,并与建筑的廊道相结合。建筑循环路径的引入,对内部空间进行了有效联通,打破传统边界的功能排布形式。空间的连续流动和相互交错,充分体现了“动态”的趣味意向,从而实现建筑形态的连续性和多方向性。

2.建筑空间形态的流动交织性

传统的建筑空间创建了规则、稳定的空间秩序,人们在空间中具有良好的方向性,但缺乏空间的连续感知性。建筑空间序列中交错、叠加、连续或阻断的线性关系,形成了多层次融合的线性建筑空间形态。螺旋交织的空间序列能够串联建筑的主要功能,使人们在运动过程中有不同的空间体验,赋予空间的叙事性和流动性。多维交织的空间序列运用多条流线的共存、并置和交叠,使人们能在毫无空间引导和流动暗示的情形下进行运动,创造出多样性和连续性的建筑空间形态。[3]

(三)建筑形态的情感性

情感是艺术精神的生命,渗透在艺术创作与欣赏的一切活动中。[4]不同的生活体验和经历,使人们对客观事物产生不一样的心态。数字时代,人们对建筑形态的需求,逐渐从单一的视觉体验转化为视觉与情感共存的体验,建筑形态成为承载人类情感的外在实体,唤起人们心中的无限幻想与真情实感。正如柯布西耶所说:“建筑就是以天然的材料建立起动人的谐调,超于其他功利事物。”人的情感是建筑艺术真正所需要表达的,在声、形、像、色等构成的物理结构中,体现出抽象的艺术情感。因此,数字时代下的建筑形态设计,应该更注重人们的心理情感需求,通过建筑形态的构建和内涵表达来实现人们生活品质的改善。

1.建筑形态的情感感知性

在事物外在视觉特征的直观影响下,人们能直接感受到的情感被称为感知性情感。在建筑形态的艺术创作中,建筑师们常常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以此触发人们的情感。设计师根据所要阐述的内涵倾向,对建筑形态的基本视觉要素如材料、色彩、形态、光影等进行艺术化处理,使抽象的感官体验和情感需求在城市建筑的语境中得以显现,易于感知。

2.建筑形态的情感共鸣性

审美想象是一种意识形态,它以建筑形态为基本依托,使人们在主观想象的同时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地域、文化、种族等方面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习惯,也使人们的心理情感具有可变性特征。数字时代下,建筑形态的设计不仅要注重外在的视觉效果,更要重视历史、社会、时代等精神情感的融入,充分体现建筑的内涵,使人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此外,象征、隐喻等设计手法的的运用,能起到激发联想、增强诱导情感体验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实现人与建筑之间的对话。

四、结论

数字化技术推动了建筑形态的结构、媒介和材料的创新发展,改变了艺术创作的制作工艺和表现形式,实现了艺术创作的自由性和高效性,为建筑形态的创新发展拓宽了新空间。数字时代下建筑形态的视觉艺术表达,是建筑师对建筑形态的全新认知,反映了数字时代社会、技术、文化背景的综合影响,促进建筑艺术的发展,给建筑带来蓬勃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视觉艺术建筑师数字
胖胖的“建筑师”
不只是拼贴的视觉艺术
李阳 让品茶成为视觉艺术
手机UI界面设计中视觉艺术元素的构成
电视综艺节目宣传中视觉艺术的创新思考
答数字
当建筑师
数字看G20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