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专业产学研合作实践教育模式探讨
2019-03-25
(浙江工业大学 海洋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4)
《高等教育法》提出,高校应当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1]。高校课堂教育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方面结合。产学研合作实践教育的核心是通过利用或整合各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和竞争能力等,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高素质人才最集中的高等院校,应加强对全方面人才培养的重视,将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育模式作为人才培养的一条重要路径[2-3]。
民以食为天,食品工业已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之一,食品企业更是层出不穷。但我国食品企业良莠不齐,大部分企业由于缺乏高层次人才,在长期发展中逐渐暴露出核心竞争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尤其是与外资企业的竞争中,表现出明显的劣势,很多企业也因此逐渐被挤出市场。因此,食品企业迫切需求全方位人才,尤其是具有创新实践和竞争能力的人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肩负着为食品行业培养全方位人才的重任。面对这样的市场情形,高校应该更多的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产学研合作实践教育模式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为基础,以强化工程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构建学生动手设计与工程化能力培养体系,通过构建区域性产学研长效合作基地,形成校内外互补的食品类实践性人才,努力打造工科院校食品工程优势与特色,实现学生与教师、社会互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努力打造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工程优势与特色。
1 食品学科对实践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我国食品领域的资源需求和供给压力过大,在极大程度上制约着该行业的改革创新。因此,食品学科发展需要综合分析行业自身的发展需求,从而实现产学研有效结合。随着食品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人才素质的要求逐渐提高[4]。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各地食药管理部门及政府食品检测部门、第三方食品农产品检测公司等新兴产业的崛起迫切需要更多的食品专业人才。据不完全统计[5],每年浙江省食品方面需要从业人员20多万人,而浙江省食品科学类本科专业学校招生规模在5 000人以上,对比每年高校培养的人才数量,人才缺口相差较大,但是食品科学类毕业生仍然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高校对社会需求人才要求的不断变化把握不准、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培养条件和平台搭建不够完善等原因,导致食品科学类人才实践操作应用能力较差,学生能力不能很好地适应和满足社会需求。
基于以上背景,食品学科对高校的实践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对于食品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更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依托行业协会建立专业和企业相结合的实践基地,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为学生讲解实践知识,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不仅能在学校学到理论知识,还能掌握适应企业需求的实践技术能力。同时,还应注重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依托学校、学院的合作项目,让教师和学生走出国门,了解和掌握国际前沿的理念和技术。
1.1 校外实践教学条件
学生在校外的实习基地一般主要依托于教师科研项目或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基地功能相对单一、分散,实习内容往往限于针对教师的产品研发,开展的实习内容有限,导致学生在校外的实习达不到预期效果[6]。需要进一步依托政府、企业资源,整合校内外实践基地,吸引社会力量,遴选具有地域行业特色、影响力较大的社会、政府、企业代表,共建校外实践教育中心,共同搭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食品校外实践教学平台[7]。
1.2 行业合作教育实践
行业协会中,一般由业内大型龙头企业担任理事长单位,其在各自领域中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力,对该行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2016年浙江省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为校政企合作模式的开展带来了新机遇。行业协会的服务对象可以扩展至整个产业链;行业协会理事单位与成员在专业技术方面具有一定权威性;行业协会与主管部门机关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可以依托国内和浙江省内的行业资源,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国外企业人才作为客座讲师,将食品行业最新研究和投入生产实践的内容纳入实践教学课程标准和教学过程,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1.3 国际合作教育实践
国际合作实践教育基地主要依托我校国际合作项目及省部相关部门搭建,在学生修满必修课程的基础上扩充新的教学内容,同时鼓励专业教师走出国门,去国外相应平台学习先进的教育模式和理念,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基础上给予学生与时俱进的实践教育;另外通过引进国外高校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以及企业专业人士[8],为国内的学生讲解食品高校及行业对于新兴人才的要求,主要包括与国外大学联合办学、海外培训与交流计划、国外企业实习等方式,着重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以及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2 产学研合作实践教育模式
2.1 产学研合作实践教育模式的内涵
1906年,美国赫尔曼·施奈德教授在现有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9],他认为学生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实习对其专业素质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要求在校学生每年有1/4的时间到对口专业的企业或公司实习。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需要学校教育、企业、科学研究所等共同合作,营造良好的教育和实践环境,发挥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简而言之,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就是将学校教育与实际生产、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有机联系,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素质能力的教育模式。
2.2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
目前,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在我国应用较为广泛,其基本特征为:1)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与传统教育模式不同,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更重视学生实践、应用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培养目标;2)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和结果评价不由学校单方面决定,而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和评价,这样既能满足高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还能始终把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将教育需求与企业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并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3)遵循了“工学交替,双向参与”的原则,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理论知识,还能获得实践知识;4)该教育合作模式将“教、学、做”三者合一,注重专业课程的教育需求和特点,有助于学生展开体验式学习。
2.3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存在的不足
2.3.1 创新型人才匮乏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采用传统的教学体制和教学模式,教材知识结构陈旧,重理论轻实践,在课程设置中不重视实践教育环节;高校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之间无法协调和均衡,有的教师重教学轻科研,有的教师则重科研轻教学,不能很好地通过科研来提高教学,往往将教学和科研对立起来。在这种教育环境下,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不能充分发挥优势,培养出来的学生与时代脱节,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当前急功近利的社会大环境下,产学研合作教育并未真正培养出大量的创新型人才。
2.3.2 企业合作热情不高
由于我国企业管理理念相对陈旧,大多数企业以追求利润为目的,企业管理者更注重短期效应,较少考虑长远利益,忽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愿意投入基础研究,忽视高校基础学科研究的优势,倾向于一旦投入资金,立即希望产出效益[10]。同时,企业对产学研合作模式认识不足,未能意识到产学研合作教育带来的显著和长远效益,把对学生的培训视为额外负担,增加企业成本,缺少社会责任感。
2.3.3 合作模式单一
目前,许多高校和企业之间有一定的合作,但是这种合作模式普遍比较单一,往往局限于高校学生前往企业进行一段时间的实习,且实习内容一般是企业产品的生产操作。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到的往往只是简单的技术操作,未能与自己的研究课题或者公司的产品研发相结合,既没有考虑到学生进行科研的实践需要,也没有考虑到企业的真正需求。学生在这种单一合作模式下进行实践活动,积极性不高,获得的直接经验较少,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导致产生的效果不甚理想,未能实现学校和企业共赢的局面。
3 实践教育改革措施
3.1 依托行业资源建立校企联合的科研基地和工程技术中心
与国家级、省部级行业协会协同合作,通过校、企联合申报政府资助的科技攻关项目或企业委托校方的项目,形成产学研的合作。随着合作关系的良性发展,企业在校方建立研发基地,企业依托校方在企业建立工程技术中心[11]。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我们把专业的工程教育内涵赋予其中,使教师、学生得到良好的工程实践机会。企业在本校挂牌建立食品加工研发基地,学校则向企业派遣科技特派员。一方面,在食品加工研发基地上,学生获得了充分自我实践的机会,导师可以为研究生制定与企业合作的相关课题作为学生的毕业课题,这样学生在学校就可以利用企业的相关设备并根据企业的要求生产出相应的产品,在满足科研要求的基础上还能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同时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向企业派遣科技特派员,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使得企业的生产过程趋于先进化和经济化。这些基地的存在都为食品专业开展工程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与项目支持。
3.2 依托行业资源凸显强化学科团队研究特色与应用
在与行业协会、大中型行业企业良好互动合作过程中,食品学科团队围绕各自研究方向与重心,凸显与推进研究特色,积极践行“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突出应用性研究、深化产学研合作。食品学科可以选择行业协会理事长企业作为产学研教学实践合作区域,成立区域性产学研工程实践合作基地。在该模式下,老师学生定期或不定期到基地开展工程实践,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例如,由邵平教授牵头,联合合肥工业大学、珀莱雅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围绕海藻多糖配料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这一核心内容,开展了从海藻原料筛选、多糖高效制备及其产业化应用的研究。海藻是海洋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主要将海藻应用于食品、饲料、医药、化工等多个领域,产品附加值不高,资源浪费严重。但是海藻中多糖含量丰富,具有较好的保润、保湿及生物功能特性,在锁水保湿、保润增香、风味性能改善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价值。该研究成果有效地促进了海藻产业的转型升级,带来了极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该项目也获得了2018年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在这项“产学研”合作的项目中,团队的学生不仅可以前往合肥工业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和探讨,还可以前往珀莱雅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学习相关实际操作,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通过类似的合作项目,将实践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学生的研究课题及日常学习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3.3 依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培养实践型人才
首先,在食品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将企业添加到此环节中,从而使传统“学校—学校”模式转变为“学校—企业—学校”模式,发挥企业在实践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青年教师在走上讲台前,先到企业实践半年,培养食品工程实践能力,然后再步入教师岗位[12];其次,人才引进注重企业工作或实践经历,给予这方面经历的工程技术人才较高的待遇及安家费等;最后,重视新进教师的岗前培训,增加开设实践课程,邀请食品企业专家讲课及参观高新技术企业等[13]。例如,在2015~2018年,浙江工业大学食品专业共邀请了近百位企业专家为本专业学生及青年教师讲课,培养其食品工程实践能力。
3.4 依托多层次国际合作教学提升国际视野
目前,在教育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浙江工业大学与浙江省主管部门、食品产业协会等多方协同下,食品学科的发展得到了校国际合作处的大力支持,积极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学科先后与美国怀俄明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加拿大圭尔夫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10余所国家及地区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在校学生在修满必修课的基础上可以申请学校的短期访学项目,同时教师也可前往国外院校进行学习深造,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基础上给予学生与时俱进的实践教育,授予学生先进的知识体系和实践理念。
4 结 论
产学研合作实践教育模式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为基础,将学校专业教育与实际生产有机联系,将“教、学、做”合而为一,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方位人才,这也是食品学科对实践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目前,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在我国应用较为广泛,但仍存在创新型人才匮乏、企业合作热情不高、合作模式单一等诸多问题。对此,提出了产学研合作实践教育模式的改革措施,如依托行业资源建立校企联合的科研基地和工程技术中心、依托行业资源凸显强化学科团队研究特色与应用、依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培养实践型人才以及依托多层次国际合作教学提升国际视野,使产学研合作实践教育更好地为高校和企业服务,实现培养实践型人才的目的。
本文得到了浙江工业大学研究生教改项目(2017110)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