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先乘除、后加减”引发的低年级计算教学思考

2019-03-24李杏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16期
关键词:计算教学低年级

李杏

摘要:计算是小学数学学习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思维的培养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是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重算法轻算理,重计算结果轻思考过程的做法。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对低年级如何掌握好计算方法进行探讨和验证,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和计算意识。

关键词:低年级  计算教学

3+4×2=?相信每一位学生都会回答:先算4×2=8,再算3+8=11。教师追问:“先算4×2,你是怎样想的呢?”一部分学生有些迟疑,一部分学生会快速回答:“因为我妈妈教我的要先乘除、后加减”。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要先乘除后加减呢?”相信学生会陷入沉思。的确,现在我们的数学课堂容易变成为了做题而教,如果教师也直接告诉学生“先乘除后加减”,那这样的数学课堂意义何在?

很多孩子在上小学之前,已经学会了20以内的加减法,甚至会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那低年级的数学计算课还有必要上吗?如果计算课变成了做题课,那计算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这样的数学课堂也会毫无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对数学就失去了兴趣。那低年级的计算课怎样上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呢?

一、让小圆片动起来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仍处于具体形象的水平,还不能有意识地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因此,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需要借助学具操作,通过手、脑、口并用,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语言。这时候加减法计算的学习离不开我们的好朋友——小圆片,从10以内的加减法到100以内的进位退位加减法,我们都要用到小圆片。

例如,一年级在学习《20以内的加法》7+6的时候,学生通过在数板上摆小圆片,左边摆7,右边摆6,学生想到将右边6个小圆片中先拿3个放到左边,左边先凑十,7+3=10,再用左边的10加右边的3,10+3=13。

数学课堂上的学具更容易被学生心理接受和认可,学生通过摆一摆,手脑并用,数形结合,加深了对算理的理解,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在手指上做计算题

儿童掰手指做算术题是孩子学习数学的必经之段,对于数字意义的正确建立是十分必要的。[1]儿童在数的计算过程中掰手指,正是为了将抽象的“数”的概念具体化为手指构成的集合,但是掰手指只是学生计算的起步,如果一直依赖掰手指做计算,那学生思维只会停滞不前。那怎么进一步利用手指做其他的计算题呢?我们不妨这样试试。

可以将计算课和概念课结合起来教学,脱离了概念的计算就会变得枯燥无味,脱离了计算的概念会变得深奥无趣。比如,在教学《加倍与一半》的时候,概念为主,计算为辅,学生在理解了加倍的概念以后,能很快地找到5以为数的加倍,对于6-9这几个数的加倍只是通过单纯的计算6+6,7+7,8+8,9+9等得到的,如何让计算与手指联系起来呢?我们不妨借助一面镜子,用大拇指代表5,其他四根手指,一根代表1,这样6-9几个数字我们用一只手就可以表示出来。6+6怎么计算呢?手放在镜子前面,同时竖起大拇指和食指表示6,镜子里也是6;大拇指与镜子里的大拇指合并就是10,食指与镜子里的食指合并就是2,10+2=12。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换一种角度,换一种方法,既理解了加倍,又从一个新的角度计算了6+6是多少。同样的7+7,8+8,9+9也可以使用这样方法解决。

有的教师可能最头疼看见学生在做计算的时候掰手指,忽略了手指其实是身上最好的学具。掰手指也隐藏着大智慧,是学生感性认知的过程,只有感性认知越丰富,才越有利于孩子数学抽象概念的形成。

三、提倡算法的多样性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观察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会不同。提倡算法多样化,就是在课堂中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每个人都参与到探索算法的过程中,都有展示自己想法的机会,通过学生与老师间的交流获得不同的算法,体验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最终达到优化。[2]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只要言之有理就值得表扬,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激励学生的探索欲望,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

例如,在《两位数加两位数》这节课中,21+38=?这道算式,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方法①20+30=50,1+8=9,50+9=59;方法②21+30=51,51+8=59;方法③21+8=29,29+30=59;当然还有少数聪明学生想到21+40=61,61-2=59,或者是竖式计算等等。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允许他们使用自己想到的方法。

算法的多样化,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同时还可以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掌握一种他最能接受的方法进行计算,有利于分层教学的推进。

四、将计算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如果学习计算就是为了单纯的计算1+1=?那么计算就失去了本质。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尤其是计算的学习更要和生活经验结合在一起,脱离了情境的计算会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就成为做题的机器。就像3+4×2= 为什么要“先乘除后加减”呢?这句话已经成为了计算法则,可是这个法则是如何产生的呢?它的合理性表现在哪里呢?就必须与具体情境结合起来解释。

机智的教师会将计算和应用题结合起来。“小丁丁和媽妈去超市,买了一袋饼干,用去3元;又买了4瓶水,每瓶2元,一共用去多少元?”学生知道“一共用去的钱=买饼干的钱+买水的钱”,大部分学生知道分两步计算:4×2=8(元),3+8=11(元);那如果用一道算式怎么列呢?聪明的学生会想到用3+4×2,计算时要先算水的价格,所以要先算4×2,再算3+11。像这样将乘加的题目和具体的情境结合起来,学生在分析应用题的基础上理解了为什么要先乘后加。

五、利用身边的资源培养兴趣和锻炼意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建立和保持始终贯穿于课上和课后。在二年级学习乘法以后,我提倡学生回去准备一副扑克牌,取1(也就是A)—10各两张,每次随机抽出两张扑克牌能迅速说出积是多少。这样摒弃了传统念经式的背乘法口诀,学生在“玩”中熟记乘法口诀,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在寓教于乐的同时,计算也贵在坚持。俗话说“熟能生巧”,每天课前利用好教材配套的听算训练进行3分钟练习,课后鼓励学生多听算,先估算再计算等等,经常练习,学生的数感就会得到提升。通过长期的训练,既锻炼了学生的意志,计算准确率也会得到提升。

计算的教学贯穿于数学的学习,计算能力的培养也应该从低年级开始。计算能力的培养有多种方法,教师千万不能为了“算”而教,而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和计算意识,在生活中感悟计算,将计算应用于生活。

参考文献:

[1]李建华.数学运算——掰手指的数学认知价值[N].文汇报,2013-11-15(015)

[2]朱建彬.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思考[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5,07

[3] 陈小松.浅谈如何增强小学低年级计算教学的实效性[J].新教师,2018(12):64-65

猜你喜欢

计算教学低年级
如何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如何上出计算课的“魂”
小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思考
让计算教学不再枯燥
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生本课堂实践探索
浅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说话能力
一年级同音字教学例谈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