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和鸣教授治疗筋伤经验
2019-03-24杨文亮方月龙王和鸣
杨文亮 ,方月龙 ,王和鸣
(1.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3;2.福建省康复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 福州 350003;3.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
筋伤,现代医学称为软组织损伤,好发于骨关节周围,是骨伤科最常见的疾患之一。所谓筋伤,应除外骨折、脱位或皮肉破损,乃人体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受到外力损伤、过度牵拉或扭转、跌仆闪挫或经久积劳等原因引起之疾患。故临床常见之颈腰椎病、膝关节病、肩周炎等均归为筋伤论治。王和鸣教授是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南少林骨伤流派传承工作室”负责人。王教授从医50余年,立足临床,诊断精确,用药精致,疗效卓著,求医者门庭若市。笔者有幸跟随恩师学习,受其指点教化,略有感悟,现将吾师治疗筋伤之经验介绍如下。
1 内服外用并重
王教授强调整体观念,以辨证论治为基础,贯彻局部与整体兼顾,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治疗原则。既注重局部损伤的变化,又重视脏腑、气血的盛衰;既注重内服药物的治疗,又重视外用药物的运用;并以八纲和经络、脏腑、气血等辨证为依据,根据筋伤的虚实、新旧、轻重、缓急等情况运用不同治疗方法。王教授认为中药内服治病于本,调整机体;外用方药直达病位,药力专注,以外引内,外通内达,内外兼治,疗效更佳。
1.1 外用方药 被誉为中医外治大师的清代医家吴尚先,字师机,对中医外治十分精通。他在《理瀹骈文》中记载“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足以见其外治理论,是以内治为基础,并在内治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建立的。王教授善用外治方处理筋伤,利用与内治法一样贯穿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选用施治药物。外用药物通过皮肤渗透进入体内发挥疗效,药力直达病所,安全有效,达到加速康复的目的。
1.1.1 损伤初期 脉道受损,血气外出,聚于局部,凝成血肿,阻塞经络,瘀滞而痛。治疗原则是祛瘀通络、消肿止痛。方用郁金、姜黄、当归尾、泽兰、苏木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栀子、紫荆皮泄热利湿,凉血解毒;生川乌与生草乌辛热祛寒散湿;五加皮、穿山龙祛风湿,舒筋络;楠香行气舒筋消肿,并能增加药散黏性,以发挥外用药物性能。
1.1.2 损伤肿痛,经久未愈,兼有风湿痹痛 软组织损伤或脱位后,由于疼痛与功能障碍,肢体活动减少,局部经气不足,易致外邪入侵,再加气血凝滞,风寒湿邪侵入后往往聚留不散,因此局部肿痛经久不愈,筋肉拘挛,关节痹痛不能着力。对此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毒、舒筋活络、祛风除湿、化瘀定痛。方用磁石、升麻均味辛性寒,有清热解毒之功;防风、白芷、草乌、川乌逐风邪,除寒湿;木香、楠香行气祛风;苏木、泽兰、红花、大黄、血竭、丹皮、煅自然铜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五加皮、羌独活、续断祛风湿,强筋骨。诸药合为舒筋散,对筋伤湿痹或脱位者疗效显著。
1.1.3 损伤后风寒入络 损伤后气血虚弱,正气不足,风寒乘虚入络则出现痹痛;或因风痰壅盛,发生瘫痿。方用生南星、生半夏、天仙子化经络风痰,解痉起痿;生川乌、生草乌祛风除湿,温经止痛;大黄泻火凉血,逐瘀通经;紫荆皮消肿解毒,活血通络。
1.1.4 陈旧性损伤 患处气血凝滞,形成疾结,不通则痛,时常作祟,久之影响脏腑功能。对此应予舒筋散结、化瘀止痛。方以三棱、莪术、桃仁、红花、当归尾、乳香、没药、三七破血行气,祛瘀止痛;木香、楠香、芥子利气散结,舒筋止痛;肉桂鼓舞气血,活化气机;栀子泄热利湿,凉血疗伤。
1.2 内服方药 《正体类要·序》曰:“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阐明局部筋伤通过气血、经络可影响脏腑和全身。王教授从整体观念出发,辨病和辨证兼顾,将筋伤的发生、发展、转归的连续性及阶段性与三期辨证用药相结合,并根据病因病机、损伤的部位不同,选用方药,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1.2.1 颈椎病 治疗应益气活血,通络止痛,补肾壮骨,选用颈椎病汤(王和鸣经验方)。药物组成:黄芪 30 g,丹参 15 g,白芍 15 g,木瓜 9 g,葛根 20 g,天麻 9 g,延胡索 9 g,威灵仙 9 g,淫羊藿 9 g,续断12 g,牛膝9 g,甘草3 g。方以黄芪、丹参为君,益气活血,通经止痛。白芍养血,柔肝止痛;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二者为臣。佐以淫羊藿、续断、牛膝补益肝肾,强壮筋骨;木瓜、威灵仙祛风胜湿,通络止痛;葛根解肌升阳,天麻祛风通络,同时二者具有引药上行头部之功效。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此方对各型颈椎病均有疗效,尤以神经根型疗效显著。
1.2.2 肩周炎 治疗原则是祛风散寒,益气活血,选用肩凝汤(王和鸣经验方)[1]。 药物组成:羌活 6 g,姜黄 6 g,当归 12 g,白芍 9 g,黄芪 12 g,防风 6 g,延胡索 9 g,桑枝 20 g,桂枝 20 g,炙甘草 3 g,生姜5片。本方在《百一选方》蠲痹汤的基础上,将赤芍改白芍,增强柔筋止痛之功效;加延胡索行气止痛;桑枝、桂枝温经通络,亦能载药至上肢部。方中姜黄、当归行气活血止痛;黄芪益气固表;羌活、防风祛风通络;生姜散寒温经;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此方对辨病辨证准确之风寒湿痹证肩周炎患者无不见效。
1.2.3 腰痛 选用补肾壮筋方(王和鸣经验方),药物组成:熟地黄 15 g,淮山药 12 g,茯苓 9 g,泽泻9 g,山茱萸 9 g,牡丹皮 9 g,当归 12 g,牛膝 9 g,续断 12 g,杜仲 9 g,白芍 9 g,延胡索 9 g,青皮 6 g,五加皮9 g。本方为治疗肾阴虚的经典方“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化裁而来,加续断、杜仲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五加皮祛风除湿;当归、牛膝养血活血;白芍柔肝止痛;延胡索活血止痛;青皮疏肝理气,共奏补益肝肾、祛风除湿、活血养血、理气止痛之功。此方对无明显下肢症状的老年患者疗效尤甚。
2 注重手法整复
王教授一直致力于手法治疗的研究和运用,在其临床诊治中,注重运用手法整复治疗筋伤类疾病。根据脊柱、四肢骨关节及其周围肌肉的解剖特点及伤后的病理特点,王教授在传承南少林理筋整脊手法的基础上将临床所用手法归类为理筋整脊基础手法和整脊被动类手法[2]。
理筋整脊基础手法包括触按、摩捋、推刮、拿捏、弹拨、揉搓、点穴、振颤、滚摇、扳旋、牵抖、叩击法等12种。基础手法可作为被动手法实施前的准备,让患者达到充分放松,降低痉挛处组织的张力,最大程度地减少与施术者的对抗,使被动手法有效实施。同时,其本身具有的疏通经络、活血行气、通调脏腑的功效,亦能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在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膝关节炎、肩周炎、网球肘、踝扭伤、腰肌劳损等多种筋伤疾患上功效显著。
整脊被动类手法按颈部、胸部、腰部不同部位,分前屈、后伸、中立、坐位、卧位等不同体位组合应用,辨证施术共36种[2-3]。王教授最具代表性的被动类手法有应用于颈部的卧位旋颈法及腰部的侧卧斜扳法。具体如下。
卧位旋颈法:患者仰卧位,根据患椎的不同将头部伸出床边或置于枕上,医者站立或坐在患者头部前方,双手分别置于下颌及枕后部。施术时,医者先牵引颈部,并轻轻摇晃,使颈部肌肉放松,在维持牵引下,辅助施术手置于枕后部以帮助保持头部稳定,主要施术手变换手型至“勾手”,大拇指抵住患椎,其余四指勾住下颌部,而后逐渐用力使患者颈部向左或向右旋转至最大活动范围处时施以“巧力寸劲”,将患椎整复归位,此时多可听闻弹响声。此方法对于落枕、颈肌筋膜炎、颈椎小关节紊乱症及神经根型颈椎病等具有松解肌肉痉挛,调节骨错缝,解除神经根压迫的功效。
侧卧斜扳法:患者侧卧位,下面的下肢自然微曲,上面的下肢根据患椎屈髋屈膝至一定角度,医者面对患者站立。施术时,医者两手或两肘分别扶按患者的肩前部及髂嵴部(其中主施术手以“勾手”勾住患椎),而后作相反方向逐渐增加活动幅度的用力扳动,常可听到弹响声。此方法在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小关节紊乱症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常可一次解决病患的痛苦,做到“弯腰进诊室,挺胸回家中”。
3 动静结合,医患同修
王教授师从南少林骨伤流派,继承和发扬了流派“禅、医、武”结合为主要特色的学术思想。其中,“禅”和“武”,一“静”一“动”,被很好地应用在筋伤的防治之中。
“禅”属“静”,指的是内心保持清净,有智慧,有度量。医患均可通过练习少林禅功提高自己。对医者来说,能使我们在看诊及治疗时心无旁骛,不因患者的身份、态度等受影响,专注于病情,找到治疗的关键。对患者来说,能提高战胜病痛的信心和耐心,平心静气,肝气得舒,肝主筋,肝舒则筋柔,同时又兼具培本固元之功效。此法对于久病不愈、年老体弱之肝肾亏虚证患者具有较强的辅助作用。
“武”属“动”,指武术功夫及功能锻炼。对医者,练习少林武术,如易筋经、鹤拳等可以强身健体,气足神聚,更好地为患者施术。对患者,在筋伤后期需积极行功能锻炼,练习有针对性的功法或其中某些分解动作可大大提高康复进程,如“云手”动作,通过手、眼、身的协同动作,以腰为轴,眼随手动,意气相随,使身心兼修,气血调和,对眩晕、改善平衡协调能力及上肢功能恢复疗效显著[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