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熟市蔬菜产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2019-03-23顾宗福仲嘉苏建国李小妹钱彪

农家致富顾问·下半月 2019年12期
关键词:蔬菜产业发展对策现状分析

顾宗福 仲嘉 苏建国 李小妹 钱彪

摘 要 笔者通过调研分析了常熟市蔬菜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明确目定位,稳产保供保面积;完善相关政策配套,推进适度规模经营;转变生产方式,加强组织化建设三个方面的建议对策,仅供各地借鉴参考。

关键词 常熟;蔬菜产业;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蔬菜产业是常熟市农业三大传统主导产业之一,区域范围主要分布在沿铁塘以东的梅李、董浜、支塘及沿长江的碧溪新区四个乡镇区,由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棉花田通过种植结构调整改种而来。由于该地区大部份田块高程落差较大,龟背田较多,地面平整程度差,土质以沙壤土为主,仅适合于种植旱地作物。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经过近几年的农田基础设施改造与完善,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规模化生产已开始起步,各类新型农机具推广应用,使得蔬菜产业得到持续发展。但是,近年来也出现了不少农户种植效益下降,甚至局部出现“卖菜难”现象,蔬菜产业后继无人等等新情况。为此笔者对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调研分析。

1 蔬菜产业基本情况

目前常熟市常年蔬菜地面积约为9.6万亩,其中各种类型的设施大棚面积3万多亩。全市蔬菜种植农户约2.3万户,常年播种面积达到39万亩次,年总产量90万吨左右,2016年总产值达到15.9亿元,其中设施蔬菜每亩产值超2万元、露地蔬菜每亩产值1.5万元左右。

2 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种植收益下降

2.1.1 生产投入成本上升

这次调研了部份蔬菜规模户及小农户,生产投入成本总体呈上升趋势,规模户与小农户差异较大。一般小农户每亩生产成本在1768元,其中种子种苗、化肥、农药等农本支出1337元,占总成本75.7%;人工支出249元,占14.1%;农机、灌溉分别为104元、78元,占10.3%。规模户每亩生产成本3746元,其中农本支出1370元,占36.6%;人工支出2071元,占55.3%;农机支出145元、灌溉159元,占8.1%。可见在成本构成中,农机和灌溉支出占10%左右,而农资和人工成本占90%左右。

2.1.2 畝均效益在下降

小农户平均每亩收益在4643元,规模户每亩收益在3207元(扣除土地租金),相比前几年平均都有所下降。且种植面积越大,人工成本支出占比越高,收益越低。因此在目前生产条件限制下,蔬菜生产规模还是要有一定的适度,并不能一味追求大规模。

2.1.3 产品销售渠道分析

小农户的销售渠道多数掌握在田头蔬菜经纪人手中,没有长期的订单合作关系,更缺乏价格话语权,一旦市场出现波动,农户就会出现“卖菜难、菜价低”的情况。而规模户的销售渠道则多样,有经纪人、有订单销售、有企业加工销售、有净菜配送等多种形式的销售渠道,具备一定的价格话权和稳定价格的能力。两者如果剔除人工成本后再作比较,规模户的每亩效益比小农户要高出1000元左右。

2.2 蔬菜产业从业者年龄老化,后继无人

2.2.1 年龄结构不合理

蔬菜种植户平均年龄58.2岁,年龄由大到小呈“倒三角形”,结构不太合理。其中60岁以上占50.9%、51-60岁占25.5%、41-50岁占14.5%、40岁以下占9.1%。种植10亩以下小农户平均年龄60.1岁,超过10亩以上规模户平均年龄为47.1岁。

2.2.2 文化程度偏低

蔬菜种植户平均受教育年限7.8年。其中小学学历及以下占50.9%、初高中占45.5%、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仅占3.6%。

2.2.3 继续种植意愿不强

据抽样统计,小农户愿意继续务农只占21.6%,规模户愿意继续务农的占25%。虽然小农户和规模户还有一部分愿意继续务农,但是从劳动能力和今后的形势来看,现有的大部分生产户将在5-10年之内逐渐退出种植,蔬菜产业后继无人现象将会比较突出。

2.3 全程机械化程度较低

全市蔬菜方面的相关农机装备总计1000 多台,但结构整体不太合理,全程机械化水平较低,部分区域还存在“五多五少”的现象:即动力机械多,配套机具少;农田作业机械多,其它作业机械少;小型作业机械多,大型作业机械少;季节作业机械多,通用作业机械少;单项作业机械多,复式作业机械少。而蔬菜的种植要求精耕细作,用工量大,整个生产过程包括耕整地、播种、育苗、移栽、田间管理和收获等环节,十分迫切需要机械来替代人工。

2.4 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不高

全市蔬菜种植人均面积4.2亩,10亩以上规模种植347户,规模经营比重仅占12.47%,规模种植比例不高。大部份仍以千家万户农户各自种植经营为主,这部分人处于市场需求信息少灵通,生产种植无计划,销售无固定组织的状态,更缺乏运作好专业合作组织和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组织带动,菜农种植收益易受流通经纪人控制,受市场波动性影响较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加基地加农户的模式不多,蔬菜区域特色不显,品牌影响力不大。

3 蔬菜产业发展对策

3.1 明确目标定位,稳产保供保面积

在目前大市场大流通的形势下,一定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人文、资源、产业等综合因素,认真研判蔬菜产业发展的整体方向。因此我们蔬菜产业应以稳产保供保面积为主要目标。一是要基本稳定蔬菜生产面积,切实保护苏州市“四个百万亩”中蔬菜地(其中常年菜地8.19万亩、季节性菜地4.14万亩)这个红线面积,为应急保供打下坚实基础;二是要综合提升产业水平,着力建设完善蔬菜全产业链的“五个体系”,即蔬菜生产设施装备体系、品种技术展示推广体系、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多元化高效营销体系、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促进蔬菜产业降成本、补短板、创品牌、增效益;三是要积极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不求多而全,但求精而优,积极培育发掘地方优势产品,打出本地区叫得响区域公共品牌,以点带面,带动全市蔬菜产业的发展。

3.2 完善相关的政策配套、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3.2.1 渐进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蔬菜产业土地流转经营需特别注意渐进性和规模适度性,探索与完善蔬菜区适度规模流转政策,加强农户土地流转管理,规范引导外地蔬菜种植户适度流转,减少无序私自流转。对菜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的实体可进行一定额度的财政补助,增强村级流转土地的积极性。

3.2.2 积极示范推广蔬菜全程机械化生产

在中大型作业机械解决后,要花更大的资金与精力引进示范推广蔬菜适用农机具。根据本地实际生产需求,优先在规模经营主体中推广,做好农机农艺的结合,加大财政资金与项目的投入力度,加快在蔬菜播种、育苗、移栽、管理、收获等全程机械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尽快解决与筛选出地域适宜、简单实用、替代人工能力强、可操作性好的各种类型的专用或配套机型,从而解决劳动不足,蔬菜从业人员减少的大难题。

3.3 转变生产方式、加強组织化的建设

3.3.1 积极培育新型蔬菜经营体系

以蔬菜规模化为契机,提升农民合作社建设水平,要将土地流转和经营形式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土地流转由自发协商向组织化、有序化流转的过渡。要因地制宜推广项目带动型、集体引导型、合作社引领型、经营大户带动型等流转形式,推进规模化生产[1]。发挥新型蔬菜经营体系的联结带动作用,创新合作社的利益分配机制,推动新型蔬菜经营体系组织向产加销全产业链发展。

充分利用好企业在市场、资金、信息等方面的优势,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农业带头人,提高经营主体素质[2],健全经营机制,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3.3.2 加强科技指导与服务

在蔬菜产前、产中、产后方面加强科技指导与服务,一是积极拓展优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提高蔬菜规模经营户的抗灾能力。二是加强蔬菜优质新品种的引进、试验和示范。三是加强栽培技术集成推广。针对重点、突出问题,集成并推广高效、轻简、生态、安全、节本、绿色可持续生产等技术模式,四是加强技术培训,在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优质产品品牌运作、互联网加农业等方面,结合新型职业菜农的培育和认定,加强对现有蔬菜经营大户、农业企业、乡镇技术人员、种菜农民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生产经营水平,带动整个蔬菜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秦潮,李庆华,刘瑞宇.山西蔬菜产业发展情况及对策建议[J].中国农技推广,2015,(3):3-5.

[2]黄婉熙.聚力培育聚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J].江苏农村经济,2017,(12):17-18.

作者简介:顾宗福(1964-),男,江苏常熟人,推广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猜你喜欢

蔬菜产业发展对策现状分析
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实践与启示
绿色营销是发展蔬菜产业的根本出路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福建省森林旅游市场现状与发展对策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