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马铃薯块茎空心病的识别与防治

2019-03-23曹凤宇付玉思远

农家致富顾问·下半月 2019年12期
关键词:发病症状防治

曹凤宇 付玉思远

摘 要 针对马铃薯块茎空心病所带来的减产问题,分析空心病发病成因及防治措施,为马铃薯种植提供生产借鉴,促进马铃薯稳产。

关键词 马铃薯块茎空心病;发病症状;原因;防治

马铃薯生性强健,对环境要求不高,种植相对简单,适合多地种植,但在近几年种植过程中,马铃薯块茎会出现空心现象,这属于生理性病害,被称为马铃薯块茎空心病,也被种植户称为马铃薯糠心病,外观无任何症状改变,却会导致马铃薯减产严重,并且马铃薯块茎空心病的发生和危害程度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了解该病的发病成因,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可最大限度降低空心病带来的减产不利影响。

1 发病症状

马铃薯块茎空心病好发于较大的薯块上,多发生于块茎的髓部,切开可见块茎中心出现空荡荡的空腔,外部无任何症状。整个空心呈一种放射的星星形状或扁口形,洞壁呈棕褐色或白色或稻草黄色,空心边缘呈现角状,有时可见几个空洞连接起来。马铃薯出现空心之初薯块中心组织呈水渍状或透明状,或中心出现褐色坏死斑,像开水烫过一般。后期,有的在块茎内部因组织张力增大出现裂缝,引起块茎开裂;有的块茎空心形状呈不规则形或球形,但多数块茎空心呈透镜状或星状,空心会随着块茎的生长而扩大,空心内壁呈现不完全的木栓化层,有的块茎空心部位可见有霉菌,但不会腐烂。有了空心的马铃薯有些物质被其他部位所吸收或被转移,食用起来口感不好,发脆、发硬,淀粉含量极低,营养价值也降低。个头较小的马铃薯一般不会出现空心现象。

2 发病原因

2.1 植株群体结构不合理

种植密度结构不合理是导致马铃薯空心率增高的一个因素,种植密度过小、种植密度过大或缺苗太多的地块,由于生长空间太大,生长条件过于优越,致使马铃薯块茎生长过于旺盛,发育过于迅速、内外组织扩展不均衡,出现严重空心。

2.2 肥水供应不合理

马铃薯产生空心的基本原因是块茎膨大速度过快。在马铃薯块茎生长的膨大期间,前期土壤干旱、水分缺乏,后期突然降雨或浇水以及块茎膨大期间浇水过多、施入肥料过多,使土壤突然变为适于快速生长的环境条件,块茎大量吸收水分极度快速地膨大,淀粉再转化为糖,块茎内部营养的转化再利用,逐步使中间干物质越来越少,块茎中的干物质不能得到完全填充,从而慢慢在中间形成了空心。由此可见,迅速生长的马铃薯块茎空心率高于正常生长的和生长较缓慢的马铃薯。

2.3 钾肥供应不足

钾肥施用在临界含量以下,是馬铃薯得块茎空心病的因素之一。钾具有控制作物养分和水的输送的作用,马铃薯在生育中期需钾较多,也是块茎形成期,此期钾肥缺乏、钾肥供应不足,会造成块茎中营养物质运输缓慢,因髓部营养不能得到及时补充而产生空心现象。

2.4 病害因素

引发马铃薯块茎空心病的另一大主因是病害因素,马铃薯线虫病是典型代表,仅危害马铃薯块茎。是国内植物检疫对象之一,受害后的马铃薯外部症状不很明显,有的块茎表皮现褐色龟裂,块茎重量减轻,内部出现空心点状、空隙,地上部病株初期表现生长缓慢、有小斑点,加重后病株或过早死亡,或凋萎。一般地势低洼地块、雨水充足、气温高的年份马铃薯线虫病为害较重。

3 防治措施

3.1 选用抗性品种

马铃薯不同品种间块茎空心病的发病率不同,品种特性决定了马铃薯空心率的高低,要降低马铃薯空心病发病率,首选要从根源解决问题,选种发病率低的抗性品种。

3.2 调整种植密度

适当调整马铃薯种植密度,缩小马铃薯种植距离,使种植密度更趋向合理,减少缺苗率,从而增加植株间的竞争,使植株生长空间更紧凑、合理,马铃薯植株均衡受肥,植株营养面积均匀一致,阻止了块茎过速生长和膨大,保证群体结构状态良好,减少马铃薯因为肥水过多,而造成的空心,有效降低块茎空心病的发病率。

3.3 科学肥水管理

科学合理的肥水管理可降低马铃薯块茎空心病的发生率。马铃薯种植期间应加强日常的田间管理,要做到合理、科学的使用水分、肥料,保持田间水肥条件平稳。

3.3.1 水分管理

马铃薯块茎膨大期间保证植株生长的水分供应,保持适当的土壤水分,使土壤湿度适宜,块茎保持均衡一致的发育速度,避免出现旱涝不均的情况,减少空心现象的发生。

3.3.2 肥料管理

马铃薯需肥量大,要根据马铃薯的生长季节不同,合理搭配肥料,施足基肥,以有机肥和磷钾肥为主,避免因为缺少某一种肥料产生块茎空心。特别是缺乏钾肥,很容易造成马铃薯空心现象,马铃薯膨大期间需肥量增多,适量的增加磷钾肥的使用量,尤其要以增施钾肥为主,防止光长秧不结薯,满足结薯需要,钾肥能增加马铃薯块茎总产量,明显提高大、中型薯块的比率,增产作用明显,且能改善马铃薯块茎的品质,降低块茎空心病的发病率。钾具高度流动性,块茎膨大期增施钾肥促进茎叶光合产物由茎叶转运至地下有利于块茎膨大,施钾肥后要注意培土。

3.3.3 中耕培土

马铃薯整个生长过程中耕2-3次,第1次深中耕提高地温,是在齐苗时结合间苗进行,促进发苗;2次中耕在马铃薯团棵期进行,促进多结薯;第3次中耕培土在封垄前进行,培土能加厚结薯层次,提高马铃薯产量,培土厚度为10―20㎝,这个厚度可避免薯块外露变青色。

3.4 线虫病的防治

与非茄科类作物实行轮作倒茬,尤其是重病区或重病地,轮作三年基本能控制马铃薯线虫病的发生和危害;选用抗病品种,无病种薯,用51-54℃温汤浸种后在无病土壤中种植,切断线虫的传播途径;种植前深翻土壤并用涕灭威颗粒剂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按2-3㎏∕hm2施入或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3-4㎏∕hm2施入,同时兼治其他虫害;提高土壤中的有机质,增施有机肥料。

参考文献

[1]刘向峰,董占军. 马铃薯和甜菜空心病的发生与防治[J]. 农民致富之友,2011,(11):37

[2]陈永兴. 大西洋马铃薯块茎生理病害识别与预防[J].福建农业,2006,(01):23

[3]辽西北地区马铃薯空心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村科技,2013,(10):22

猜你喜欢

发病症状防治
青冈县辣椒常见病害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辣椒枯萎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
辣椒的炭疽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