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的有效途径

2019-03-23周柳燕

知识窗·教师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德育心理

周柳燕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和核心素养的重要阶段。受年龄、阅历的影响,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尚有待完善,极易受现代社会不良信息的诱导,影响自身学习乃至人生的发展。小学班主任是小学生校园生活的主要引领者与最亲密的陪伴者,其工作优质对学生的德育培养起到了决定作用。如何开展高质量的德育工作成为教育界探讨的重点与难点。

一、增强教师个人魅力率先垂范

小学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具有相当高的权威性,班主任是学生最尊敬、最愿意模仿的对象,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均被学生看在眼里,对学生的思维观念、价值观与行为模式产生了无形却有力的影响。此外,学生的日常生活较简单,除了家庭生活之外,大多数时间均在学校,与班主任的相处时间最长。因此,班主任在学生的学习引导、道德培养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开展德育工作时,班主任应先进行自省,合理评估自己与学生日常交流中存在的优点与缺点,随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发挥自身优势,通过个人魅力吸引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如在教学与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为学生树立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乐于倾听、善于倾听学生想法,通过以理服人的方式为学生分析利弊,达到管理学生的理想效果;班主任要不挖苦、不嘲笑学生;当班主任出现错误时,应当勇于承认,并用实际行动弥补错误;班主任要求学生作业书写工整时,自己在书写板书时也要做到字迹工整。

二、掌握学生心理加强情感教育

教师重视情感交流和心理疏导的德育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与素质教育的需求相适应。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呈现出较强的年龄特点,如一年级学生的适应能力较低,充满好奇心,对教师特别信任,思维模式直观、具体、形象;二年级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关键期,但学生大多自控力较弱,情绪不稳定;三年级是学生情感变化的转折期,学生通常从情感外露变得逐渐收敛,逐渐自觉;四年级学生逐渐产生自我想法,对自然和社会的探究欲会显著提高;五年级学生开始展露较强的竞争意识,对学习与表现优秀的人产生敬佩之情,也易形成小团体;六年级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早期,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事物,甚至会将教师、家长的正当指导视为过度干涉,产生抵触情绪。不同年级的小学生心理状态有着不同特点,所以班主任应合理评估班级内每位学生的心理状态,为他们制定阶段性的情感教育计划,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学生的情感能力,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通过情感教育带动道德教育。掌握学生心理促进师生关系,可以让班主任掌握更多学生信息,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调整教育方式。情感教育的开展方法有很多,如常规的一对一谈心、聊天、心理体验游戏、趣味心理测试等。班主任可以灵活运用此类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不同角度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三、构建公平公正的班级公约

班级是校园的一项基本组成单位,是小學生进行集体活动的依托,也是学生在校生活的“家园”。因此,班级文化、班级管理的建设对学生的影响具有家庭、社会等场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传统德育中,许多班主任倾向于自行设置班规,通过一系列班规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但这一方法较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而且有的学生往往因为害怕惩罚而进行自我约束,并非真正认识到错误。对此,班主任可以通过让学生自行设置班级公约提高德育效果。首先,班主任可以请每位学生从言行、班级活动、作业、纪律、品德等方面自行书写2~5条班级公约(包含细则与奖励、惩罚办法),然后在班会课上由班主任逐条读诵,根据学生的反馈,将适宜的内容纳入班级公约,随后将其打印出来张贴至班级显眼处。如此一来,学生就成为班级公约的制定者、参与者与监督者,这对于加深学生对德育的思考、提高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自我管理能力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小学班主任尽管工作复杂、繁重,但班主任仍然是小学教育工作的重要人员。因此,小学班主任应积极革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尝试各种有利于开展日常德育工作的新方法,创新各类优质的教育模式,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同时,班主任还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在保障学生掌握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为社会培养品学兼优的人才。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荷花小学)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德育心理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浅析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探讨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内蒙古从10方面加强德育工作
心理小测试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