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的调研与思考

2019-03-23郑竹沁

农家致富顾问·下半月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主要问题对策建议乡村振兴

郑竹沁

摘 要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是当前各级政府部门和村级党组织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由于村庄资源禀赋千差万别,乡村振兴并没有固定的路径可循。然而乡村存在的问题却有许多共同之处。本文以A县乡村振兴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分析了乡村振兴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为如火如荼的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关键词 乡村振兴;主要问题;对策建议

1 “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1.1 乡村振兴是顺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必然要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这一主要矛盾的转化表明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对我国而言,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是最为明显的。虽说长期以来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在城乡协同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极大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但城乡之间的差距还是非常大,单纯的城镇化策略已无法很好解决农村与城市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正是从这个问题意识出发,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的提出,契合农村发展实际,从更加科学的角度绘就了农村发展的蓝图,必将极大地促进乡村发展。

1.2 乡村振兴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

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根本利益始终是我们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国民中农民占大多数,农民过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关系到我们“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党的十九大郑重告诫全党,必须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长期以来存在于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制约了农村的发展,阻碍了农村的现代化,拉开了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之间生活水平的差距。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就必须把乡村振兴提上日程,让乡村共享国家发展的荣光,让农民共得改革发展的实惠。

1.3 乡村振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有赖于一系列强国战略的实施,而乡村振兴战略便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作为工业化主要阵地的城市对经济的牵引作用已经渐近饱和。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要保持6.5%左右的经济增速,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经济基础,就必须高度重视乡村经济的发展,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乡村的现代化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而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积聚力量、提供保障。

2 开化“乡村振兴”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产业缺失,集体经济薄弱

乡村振兴需要产业支撑。而目前A县多数乡村村集体几乎没什么收入,即使有点收入的,也是依赖出租土地或林场,或尚处于较低层次、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传统产业,无优势产业支撑,发展前景黯淡。

2.2 土地稀缺,项目落地艰难

现有的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土地的集约利用。在走访调研中,村干部们反映最为集中的便是土地问题。在现有的土地政策下,土地使用权归各家各户,村集体无土地支配权,即使有合适的项目也无法上马。有的农民出于各种原因,宁愿土地荒废也不愿把手中的闲置土地流转出来。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的村民担心土地一旦流转,就不再属于自己支配了,久而久之会丧失土地使用权。二是有的村民不相信土地流转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收益,缺少流转的信心。三是有的村民不愿看到不属于自己宗族的人带领村集体发展经济,故意不参加土地流转,甚至从中作梗,唆使其他村民也拒绝参加。因此,对现有的农村土地分配体制进行改革已成为乡村振兴的当务之急。

2.3 人气不足,发展动力欠缺

乡村要振兴,人气是根本。但在后现代乡村社会中,农村人口老龄化,仅靠内生是无法满足乡村振兴对人气的需要的,专门人才就更是无从谈起。走入一些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的村落,很少能够看到有人出入,偶尔能够看到的也是已经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和缓步行走的黄狗。这是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带来的乡村现实。乡村振兴,无人难兴,必须想方设法恢复乡村人气,让外出的人想回来,能回来,让村外的人愿意来,喜欢来。

2.4 班子薄弱,无力担当重任

农村发展好不好,班子是关键。当前,我国农村发展已经进入后现代乡村时代,有点知识和能耐的本村人大都在外地發展,这导致村干部整体素质难以担当起乡村振兴的重任。

2.5 素质较低,制约乡村振兴

农民既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客体。没有农民这个主客体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乡村的现代化。而农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素质的现代化。一个沿袭着落后的农村生活生产方式,缺少知识,缺乏素养的农民群体,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成为乡村现代化的主要依靠力量。

3 推动“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宣传,凝聚合力

乡村振兴的最终受益者是广大村民,乡村振兴的根本依靠力量也是广大村民,离开村民的理解和支持,乡村振兴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此,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乡村振兴战略,尤其是要通过组建乡村振兴宣传队,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乡村振兴说清楚,讲明白,让乡村振兴真正走进群众的心坎里,让广大村民发自内心地渴望、支持乡村振兴。

3.2 分层实施,抱团发展

A县各行政村之间,在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方面差距巨大,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如果不分层级一刀切,效果一定不会好;如果仅靠一村之力,结果一定不如意。基于此,建议对全县行政村按照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的差异,分为优、良、一般三个层级,按照不同层级的特点分类实施有差别的乡村振兴战略。在此基础上,为避免单兵作战,势单力薄,建议研究制定乡村振兴抱团发展战略,按照地域相邻、文化相似、强弱结合的原则,实施村与村互动,乡与乡结对帮扶。

3.3 配强班子,精准用人

对现有的村两委人员选举制度进行改革完善,将本村籍年富力强的机关、企业退休干部纳入村两委班子,发挥他们人脉广、管理经验丰富的优势,为乡村振兴发挥自己的余热。同时建议实施村主职干部本乡镇异村交流制度,一方面能够防止权力寻租,另一方面可以让他们放开手脚推进各项工作。此外,应逐步建立和完善从优秀村主职干部中选拔副乡镇长、从优秀村干部中选拔乡镇公务员制度,并逐年加大力度,让那些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村干部不只在经济上有保障,更要在政治上有奔头,同时也让有意参与乡村治理的在外乡贤提振信心,增强动力。

3.4 革新体制,激发活力

针对土地要素对乡村振兴的制约,建议对现有农村土地政策尽快进行调整,对有发展潜力、能够切实给村民带来实惠和利益的项目,优先给予政策支持,允许其以土地经营权和使用权入股方式盘活村民手中闲置的耕地和宅基地,并加强后续监管,保障村民利益。深化农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革,坚决打击借合作社之名谋取私利的行为,切实保障村民集体资产收益权。深入开展农村扫黑除恶专项行动,以法律利剑为乡村振兴披荆斩棘,保驾护航【1】。

3.5 引培人才,夯实根基

建议编制专门的“乡村振兴人才发展长期规划”,通过外引内培,打造一支专门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立由农业专技人员和农村各类能人组成的乡村振兴人才培训专兼职教师队伍;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计划,通过开设专门培训班、实施农业专技人员与种养专业户结对帮扶计划、种养能手与有培养潜力的年轻农民结对帮扶计划等,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在县“乡村振兴研究院”设立专门的乡村振兴人才培训班,对入读该班的学生给予学费减免政策,对毕业后致力乡村振兴的学生,在就业创业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对在农村工作一定年限、做出一定贡献的,在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时给予加分照顾。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奖励补助政策,由县人才办牵头,每年对经过认定、对乡村振兴做出一定贡献的专门人才发放政府津贴,在子女入学入托、人才房租赁等方面给予与企业骨干人才相同的待遇。

3.6 汇聚人气,提升素质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之所以日渐式微,产业缺失、人口流失是主要原因,且二者相互强化。为此,必须解放思想,革新观念,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打破乡村原有的封闭局面,赋予“村民”这一概念以崭新的内涵。村民不仅包括村子的原始居民,还应包括没有房屋和土地的外来人口;还可以是长期居住在此从事绘画、摄影等艺术创造的艺术家。在这一内涵指引下,有目标地对村庄进行规划设计,发展相关产业,吸引相关居民,增强村庄活力,进而促进乡村振兴。针对村民整体素质不高的现象,以挖掘传承优秀乡村文化为突破口,以移风易俗为载体,通过多种形式,潜移默化提升村民素质。在婚丧嫁娶这些小事上做大“文章”,引导村民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摒弃大操大办、互相攀比等不良习气;发起争做文明村民行动,大力树立宣传先进典型,让文明成为村庄金名片。

參考文献

[1]范俊龙,戴月娥,王志伟,周卓,毛有滢.创新发展模式助力乡村振兴探索与思考——基于湖南省湘潭市韶山市银田镇的调研[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32):6-7.

猜你喜欢

主要问题对策建议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进口橄榄油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当前甘南藏族自治州民族关系发展中存在问题分析
浅谈施工企业项目部工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