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学具“玩”起来

2019-03-23陆依萍

知识窗·教师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低年级数学学具学习兴趣

陆依萍

摘要: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枯燥的教学方法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所以教师必须有效运用学具,将抽象的知识转变为生动、形象且具体的知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分析了学生通过“玩”学具提高数学学习效率的优势。

关键词:低年级数学   学具   学习兴趣

学具是帮助学生认识事物或者理解知识的辅助工具,如果根据学具的生产方式进行分类,可以分成自制学具与科技生产的学具这两类。从小学低年级學生的身心特点来看,相对于枯燥的课堂知识学习,他们更容易被玩具吸引。所以说,学具的运用就相当于让学生通过玩“玩具”激发自身的求知欲,从而投入数学教学。因此,学具的使用成了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可以适当运用自制学具或者科技生产的学具,让学生通过观察与实际操作,在边玩边探究的过程中牢牢掌握所学知识,最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自制学具,贴近生活

在制作学具前,教师要考虑现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所教授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等方面的因素,以便制作出能让学生有效学习的学具。通过自制学具、操作学具等环节,学生能直观地理解抽象的知识,从而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培养自身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发散思维。

1.一“线”多用

首先,教师可通过学生熟悉的体育运动,如拔河、跳短绳、跳长绳等,让学生判断绳子的状态有什么不同,继而引入曲线和直线概念。接着,教师可运用自制学具——毛线,让学生动手探究学习,尝试将毛线由曲变直,从而认识线段。在拉毛线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线段是直的,但两个端点从何而来呢?学生仍然可以通过自制的毛线这一学具进行探究,只是在这里需要多加辅助学具——两个圆形磁片。这时,教师可请学生动脑思考:“如何把手中的线段移到黑板上?”然后,教师请学生上台移动线段,用两个圆形磁片代替两只手将毛线固定,那么这两个圆形磁片就是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这样,一个让全班学生均能利用自制学具进行操作的活动就设置出来了,激发了学生的操作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一“纸”多用

在学生认识了线段后,教师可让他们从生活中、图形中寻找线段,进而引入长方形纸片。教师可让学生提前准备长方形纸片,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裁纸,不仅能锻炼动手能力,还能激发探究纸片用处的欲望和兴趣。

此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如果要在长方形纸上再变出一条线段,可以怎么变呢?”提问既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又可以让他们尝试利用自制学具动手找出方法,发散思维。在学生“创造”出线段后,教师可以让同桌两人合作,将在纸片上找出的或者折出的线段进行比较,学生会发现线段还有第三个特点,即线段是有长短的。同时,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能初步体会如何比较实际物体的长度,让学生感受到发现数学知识的成就感,从而增强数学学习的动力。

二、科技生产,规范严谨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有时教师和学生的自制学具可能比较粗糙,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这时科技生产的学具就十分必要了。

对于部分精准的学具,学生未必能通过观察明白使用方法,教师必要的示范和点拨可以为学生扫除一些障碍,从而增强学生操作的信心。如在教学“认识厘米”时,由科技生产出的规范的尺子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利用这一科技生产的学具进行自主学习,体会一尺多用,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课堂上,教师可让学生对比多种测量方式,体会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要有统一标准的测量工具,也就是贯穿本节课的学具——直尺。然后,教师让学生观察实物,主动发现“刻度线”“刻度(数字)”“厘米”等有关直尺的知识,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

三、结语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无论是自制学具还是科技生产出的学具,都可以把数学中的抽象知识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高新区西塘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低年级数学学具学习兴趣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