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设计教学问题
2019-03-23李永明
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材预设了关注生活、反思生活、超越生活的教学环节。要落实有效课堂教学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确实需要备好课,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要备好课就需要在备课的过程中有效设计好相应的教学问题,这才能为上好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设计;问题;策略
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问题设计应以引导学生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为目的,激活学生自我发展的“活性因子”。恰当有效的问题设计不仅能够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还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教师通过问题的设计满足学生实际的道德教育需求,解决他们遇到的道德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道德学习。教师只有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教学之前设计好相关的教学问题,才能为上好一堂课,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现就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如何有效设计教学问题结合实际教学经验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 问题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小学生身心发育不够成熟,在认知事物方面常常会停留在表层,这给学生学习和理解道德与法制课堂当中的知识和道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但是小学生在一定时间的学习和积累过程当中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如果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主动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将会极大程度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也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要保证问题贴近生活,教师就需要在备课阶段透彻分析教材内容,并主动和学生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例如,在教学《认识自己》时,该课程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意识到认识自己的重要价值,掌握认识自己的途径。教师可以把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先给学生提出问题:你们可以在一张纸上写下对同桌的评价吗?在学生写完之后,教师再次提问:你们可以在一张纸上写下对自己的评价吗?在写完之后,教师让他们进行交换,对比两种评价,让学生在主体实践当中丰富收获,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自己。
二、 问题设计遵循认知规律,确保问题难易结合
教师进行有效课堂提问必须关注问题难易程度的设置,假如问题难度过高,不仅不能够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还会浇灭学生的学习热情,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反而适得其反。但是如果问题难度过小,不能够让学生经历深度思考的过程,既浪费了教学时间,又不能够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进行提问环节的设计时,一定要注意把控好问题的难易程度,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学习层次,坚持从易到难和由浅入深的原则,先通过提出简单问题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再通过适当增加问题难度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师教学《成为更好的自己》,在讲到要彬彬有礼,尊敬长辈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难易适当的问题,将简单问题和难度问题结合起来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你在家中是如何和自己的长辈相处的?你知道和长辈相处要遵循哪些原则吗?长辈是如何对你行为进行评价的?学完本课后,你知道以后要如何做吗?
三、 问题设计要有梯度层次,尤其注意精简结合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存在着多个方面的差异,这就使得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能够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别,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层次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做到精简结合,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在问题的指导之下进行思考与探究,从而提高综合学习能力。教师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能力水平划分层次,通常可以分成三个层次,对应的需要设置三个层次的问题,也就是难、中、易三类,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例如,在教学《节奏与旋律》时,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调整个人节奏,融入集体旋律。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可以划分成以下三层次:(1)请同学认真思考和细数一下自己,在不同集体中拥有多少身份角色?(2)这些身份角色有哪些差别?(3)假如这些身份角色之间存在冲突,你会怎么处理?
四、 问题设计要巧妙和延展,引导学生探究延伸
問题设计不能够拘泥于教材,也不能够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固定空间当中。要想让学生对道德与法制课程当中的知识要点和为人处事的道理变成一种自觉行动,就要让学生深层次地进行探究和延伸,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有精巧的设计和适当的延展,让学生在问题的带领之下进行深入探究和拓展延伸,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升华教学主题。例如,在教学《和朋友在一起》时,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先巧妙提出疑问: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朋友,有没有人可以回忆起非常难忘的故事?这样的问题是学生感兴趣的,因而可以调动学生的思考探究热情,于是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学生在组内进行互动讨论和探究延伸,除了分享朋友间的趣事以及探讨怎样交朋友之外,还探究友谊的重要价值,实现课程的拓展。
合理设计教学问题是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的一项基础任务,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推动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实施,完善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科学有效的教学问题必须贴近学生实际生活,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凸显梯度层次,适当进行延伸拓展,既让学生对本课内容有深入的了解,又让学生深化思考和理解,内化和吸收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自觉约束个人的思想与行动。
作者简介:李永明,福建省龙岩市,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文亨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