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扣阅读教材 建构质疑能力

2019-03-23李志斌

考试周刊 2019年29期
关键词:质疑导学阅读

摘 要:文章剖析了阅读课堂教与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语文质疑能力的导学策略,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如何立足阅读教材特点,融合学生实际学情,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研读文本语言,从文本语言中寻找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树立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解决问题能力,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质疑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材;导学;质疑

教师要深入领悟《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质疑能力。学生的质疑能力的形成,将有助于树立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语文知识探究活动,并能以持续的探究热情,自主参与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掌握语文知识与学习技能。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质疑能力?教师借助阅读教材特点,深挖文本语言内涵和表达形式,创设多角度、多层次的阅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研读文本语言的过程中,学会质疑、主动质疑、积极思考与探索,实现解疑、释疑的教学目标,建构语文知识技能。

一、 先入课题导学,培养质疑能力

课题就是课文题目,即题眼,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抓住文章的中心解读,就会达到辐射整篇文章的研读,实现整体快捷品悟文章的基本内涵,从而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课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根据课题进行质疑,让学生从课题中思考、剖析、讨论,提出各种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研读文本语言内涵的问题,使学生树立参与阅读的问题意识,并能在质疑的过程中,准确地提出阅读问题,这会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热情,促使学生积极深入文本语言,对文本语言内涵和表达形式反复研读、探讨与总结,凸显以点带面的作用,整体把握文本的中心内涵。

例如,教学《山中访友》时,新课伊始,教师出示课题后,让学生初步熟悉课文基本内容,然后提出:“大家看了课文题目后,可以提出哪些问题?”生1:“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生2:“作者到山中去干什么?”生3:“‘访是什么意思?可以用‘访组几个词语?”生4:“‘访友是什么意思?作者到山中访问哪些友人?”生5:“读了课题后,大家猜猜看,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的一位朋友?”生6:“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教师及时肯定了学生的质疑,把学生提出的阅读问题梳理后,选择性地列举到多媒体屏幕上。教师以课题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活动,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基本内容,促使学生能够围绕文章的中心内涵进行解读。又如,教学《桂林山水》时,学生在教师的激发下提问,生1:“课文为什么用这个为题?”生2:“课文是介绍哪里景色?主要抓住哪几个景物进行介绍?”生3:“这些景物的特点各是什么?”生4:“桂林山、水的美在哪里?课文是怎样描述桂林山水的?”生5:“课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刻画桂林山水之美?举例说说。”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学生的质疑,层层推进,深入解读课文语言内涵和表达形式。

二、 解读词句导学,培养质疑能力

品悟文本语言内涵和表达形式是阅读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必要环节。教师要深入研究文本语言特点,紧扣重点词句、语段、标点或空白处等,创设激疑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迫切从文本中寻找问题、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多角度地解读文本语言内涵和表达形式,发散阅读思维,阅读情感与文本表达的情感相互共鸣,形成独特、深刻的阅读观点,也进一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语言表达技巧。在层层推进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的质疑能力获得训练与生成,学会挖掘文本中的问题点,合理提出有利于解读文本语言的阅读问题,建构文本知识体系,完善和发展文本阅读能力。

例如,教学《白杨》时,教师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第1~3自然段的语句内涵,创设了激疑的问题情境:“请大家认真朗读课文这三个自然段,你们能从中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朗读课文后,进行独立思考探究,生1:“‘茫茫指什么?在这里说明了什么?文中连用三个‘没有,写出了戈壁的什么特点?”生2:“‘浑黄一体点出戈壁的哪些特点?这里运用这个词语有什么作用?”生3:“课文开头段落为什么要描写这么荒凉的大戈壁?”生4:“第2自然段是一个问句,它独立成段,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学生紧扣文中的词句研读,寻找疑惑不解之处,从不同的解读角度提出了各种阅读思考问题,引发学生能够进一步贴近课文语言内涵和表达形式,进行深入地解读与探究。研读文中第12自然段的语句内涵时,学生通读并熟悉这一自然段的基本内涵,在教师的激疑下,生5:“爸爸的表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生6:“爸爸说的这段话描述什么内容?”生7:“‘不管……不管……总是……的句式有什么表达作用?”生8:“这一自然段主要讲述了什么?”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树立了问题意识,深入课文语句研读之中,努力寻找不能理解的阅读问题,并能通过质疑活动,深刻地解读课文的中心内涵,品悟了词句表达特点,情感与课文、作者表达的情感相互共鸣、升华。

三、 插图想象导学,培养质疑能力

文本插图是教材辅助阅读载体,这个载体形象地表达了文本的中心内涵,与文本语言描述的内涵相一致,文本插图也存在着文本语言描述的空白处。教师可以借助文本插图,引导学生开展质疑活动,让学生结合文本语言描述,加上学生自身的阅读想象,针对插图的内容,提出多样化的阅读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质疑、释疑阅读过程,深入解读文本语言和插图蕴含的中心内涵;另一方面可以充分拓展学生的阅读想象,有效地树立学生的质疑意识,让学生学会从插图中寻找阅读问题,探寻解决阅读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训练学生如何运用语言构筑阅读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提出阅读问题能够紧扣插图内容和文章的中心,合理且准确地反映文本的思想内涵。

例如,教学《桥》时,为了让学生深刻把握文章的中心,教师借助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学生初步解读课文基本内涵,观察屏幕上的插图后,生1:“课文以‘桥为题目,插图中应该要有桥的内容,为什么却没有呢?”生2:“课文中第一幅插图描绘什么景象?结合插圖内容,想象一下,当时山洪的来势如何?文中运用哪些词句进行描写的?”生3:“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描写第一幅插图的内容?插图中的哪些画面,课文没有运用语言进行描写?为什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课文第2幅插图内容进行质疑、解读,生4:“此时,画面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情况危急吗?”生5:“画面上的那个老汉正在做什么?他为什么要揪住那个小伙子的衣领?”生6:“老汉和小伙子的神情怎样?课文有没有这方面的描写?”生7:“文中描写老汉的语言和小伙子回答十分简短,你能推测画面上老汉和小伙子以及乡亲们心里各是怎么想的?你能运用语言把他们的心理活动描述出来吗?”生8:“课文语言描述和文中两幅插图内容都没有看到对‘桥的叙述,为什么?那么,课文要表达的中心——‘桥在哪儿?”学生通过观察课文插图,结合课文语言描述,提出了一系列合理、有效的阅读问题,拓展了学生阅读想象时空,发展了学生质疑能力,深刻解读了课文语言表达内涵。

四、 品析结构导学,培养质疑能力

文章结构层次、段落和篇章的安排,是作者运用语言表达中心和布局谋篇的技巧,是给读者冗长、繁杂或杂乱无序的感觉,还是层次分明、简要凸显文章中心,让人阅读之后,有耳目一新、心旷神怡的感觉?教师要引导学生品析文本语言表达的结构特点,通过分析作者的叙述顺序、组织材料、语言运用等,从中寻找质疑点,提出能解读文本语言表达形式和中心内涵的阅读问题,进而进行释疑活动,把握文本的主线,了解文本的结构特点,领悟作者如何条理清楚、主次分明地进行表述文章内容。这样的质疑活动,让学生深入文本语言研读之中,既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语言表达,又让学生训练和提升语用能力,进一步发展质疑能力,使质疑程度走向深刻性和广泛性。

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学生整体熟悉课文语言表达基本内涵,教师引导学生纵向分析课文层次结构、布局谋篇的特点,根据课文表达形式进行质疑。生1:“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叙述?”生2:“第1自然段主要讲述了什么?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生2:“文中第2、3、4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的什么特点?与最后一个自然段起到什么作用?”生3:“课文第4自然段开头这句话‘圆明园不但……还……历史文物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是什么句式?是否点出文章的中心?”生4:“课文最后一句话是否照应开头,是否概括课文中心?”生5:“课文第3自然段采用的叙述顺序是总分、总分总,还是方位变换进行介绍呢?”生6:“从课文介绍圆明园的辉煌历史到毁灭的过程,作者运用的语言是否贴切?层次结构安排是否严谨?你能举例说说?”学生从课文结构、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质疑,可以有效地紧扣课文中心进行解读,把握课文整体脉络。快速地梳理、掌握课文的结构特点。

教师要立足于文本教材的语言内涵和表达形式,创设多样化的质疑活动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研读文本语言,从多角度的阅读活动中树立学生阅读问题意识,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参考文献:

[1]吴丽丽.立足文本内涵 拓展阅读思维[J].学周刊,2016(36).

[2]王骅.《山中访友》教学设计[J].陜西教育(教学),2014(7).

[3]陈素珍.挖掘文本情趣 实现情知统一[J].学周刊A版,2015(1).

[4]周玉杰.浅析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J].未来英才,2017(5).

作者简介:李志斌,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金华小学。

猜你喜欢

质疑导学阅读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函数知识快乐导学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