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口蹄疫病的流行病学和防控措施
2019-03-23刘双龙
刘双龙
摘要:牛口蹄疫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当牛染上此病时,会阻碍牛的生长速度,进而影响养牛场的经济收益,不利于养牛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主要对牛口蹄疫的流行病学和相关防控措施加以综述,以期对牛场做好口蹄疫的防控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牛口蹄疫;流行病学;防控措施
1 牛口蹄疫的概述
口蹄疫又俗称“蹄癀”和“口疮”,属于病毒性疾病,是由口蹄疫病毒(口蹄疫病毒属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口疮病毒属)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口蹄疫病毒主要存在于食道、咽部及软腭部,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不怕干燥,但不耐热,对酸碱等消毒剂敏感。虽然该病的死亡率不高,但会使牛的生长速度变慢,增加饲养成本。如果牛感染上該病,会使舌面、口腔黏膜、乳房、蹄部和皮肤等部位出现水泡、溃烂及口腔流涎,呈引缕状。发病初期牛呈体温升高( 40—41℃)、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呼吸和脉搏加快等临床表现。可以根据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对该病进行诊断,也可以采用动物接种试验和血清学诊断等进行鉴别诊断,实验室诊断也是常用的方法,即取牛舌部、乳房或蹄部的新鲜水泡皮5—10g,装入灭菌瓶中,用50%甘油生理盐水低温保存,再送至有关单位鉴定。黄牛和奶牛最容易感染到口蹄疫病。
2 牛口蹄疫的流行病学
从总体上说牛口蹄疫具有传播广、流行快、发病快、发病率高和危害大等流行病学特点,其流行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染源:牛口蹄疫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牛和痊愈后的带病毒牛(潜伏期牛)。
2)传播途径:可通过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即饮水、空气)等途径传播。已被感染的牛能长期带毒和排毒,口蹄疫病毒感染牛后,其在牛体内可潜伏几个月甚至几年,带毒牛成为传播者,可通过其唾液、乳汁、粪、尿、毛、皮、肉及内脏将病毒散播。被病牛污染的圈舍、场地、草地和水源等是重要的疫源地,病牛接触过的运输车、工具和饲料等都可导致该病的传播。
3)发病的季节性和周期性:该病多发生在春冬季,且发病率很高。发病有一定的周期性,一般为1年或者3—5年。但是现在随着牛的流动区域加大和人类活动的频繁,使得口蹄疫的流行没有明显的季节性。该病虽然发病率高,但是死亡率低(不足2%)。
3 牛口蹄疫的防控措施
牛口蹄疫作为一种发病率高的疾病,在奶牛和黄牛中易发,虽然死亡率极低,但是也会影响牛的健康成长,使得病牛生长缓慢,增加饲养成本。所以,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对该病进行防控。
3.1 未发生牛口蹄疫的防控措施
1)严格按照动物防疫制度和管理规则进行防疫和管理,坚持常规性的卫生清理和消毒工作(可用2%苛性钠对牛场及其用具进行消毒),坚持每隔一天消毒一次。及时清理粪便,保证牛舍和牛床的洁净。
2)加强检疫制度,经常对牛进行检查检疫,做到及时发现病牛,保证牛群的健康。还要注意不要从病区引入牛,也不要把病牛引入场,防止疫病的传播。
3)定期接种口蹄疫疫苗,提高牛只对口蹄疫疾病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常用的疫苗有口蹄疫弱毒疫苗、口蹄疫亚单位苗和基因工程苗,不同地区接种不同种类的疫苗,并根据牛场的实际情况做好疫苗接种工作。此外,还要根据牛的感染状况选择不同类型的疫苗,以防止牛口蹄疫的发生和传播。
3.2 已发生牛口蹄疫的防控措施
如果牛感染上了口蹄疫,可采取以下措施:
1)尽快确诊,并及时上报兽医和监督机关。有关单位和部门可以建立疫情报告制度和报告网络,使得出现口蹄疫的牛场有途径上报,把风险和损失降到最低,且促进牛场之间的疫情信息互通。并按国家有关法规,对牛口蹄疫进行防控。总之,国家和养殖户都要重视牛口蹄疫的防控工作,两者共同努力,即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养殖户配备一定的专业防疫和兽医工作者。
2)及时扑杀病牛和同群牛只,要在兽医人员的严格监督和指导下,对病牛进行扑杀和尸体无害化处理。切忌抱着侥幸心理,只隔离重病牛,甚至不杀或少杀病牛。
3)严格封锁疫点疫区,消灭疫源,杜绝疫病向外散播,禁止牛只和牛场工作人员随意进出牛场。消毒工作是控制疫情的基础和关键,也是预防口蹄疫病传播的基础,牛场应定期进行全面严格的消毒。
4)疫区内最后1头病牛扑杀后,要经过一个潜伏期的观察,如果未发现新病牛且牛场经彻底消毒,报有关单位批准后,才能解除疫情。
4 小结
牛口蹄疫在牛群中易发且常见,不仅会降低养殖户的经济收益,还会影响中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和进步,因此了解口蹄疫的病发特征、流行学特点和防控措施非常有必要。除了牛场注意日常的清洁、消毒、防疫和隔离等工作外,国家和相关部门还要保持疫情报告、监督、解除和预防等通道顺畅,积极落实预防方案和机制,以及研发更有效、更低成本的口蹄疫疫苗,以便更好地做好牛口蹄疫的防控工作,促进我国养牛业的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