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未来发展

2019-03-23江苏省统计局课题组

唯实 2019年3期
关键词:服务业江苏全省

江苏省统计局课题组

近年来,江苏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和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目标,依托政策驱动,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其规模逐步扩大,经济社会效益日益显著。本文以2017年调研数据为依据,对江苏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展开分析,并提出促进江苏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健康发展的策略建议。

一、江苏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现状

集聚区规模逐步扩大。到2017年末,江苏共有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125个,比上年增加3个,入驻企业单位12.7万家,比上年增加2.7万家,实现营业收入约2.7万亿元,税金约630亿元,可见其总量规模与产业规模逐步扩大,经济效益显著,吸纳社会就业能力逐步增强,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集聚区分布的区位特征明显。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特征,决定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空间布局存在非均衡状态。南京凭借科研院所林立、高等院校众多的科教资源优势,以发展软件业、科技服务业、高端服务业为主,是集聚区最多的城市;无锡、常州、苏州凭借高度发达的工业基础,以发展工业设计、综合性生产服务为主,是集聚区最密集的区域,三市共有集聚区48个,占全省总数的38.4%;南通、扬州、泰州则分别受益于上海经济圈、苏锡常城市带和南京城市圈的辐射带动,整合区域资源优势,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对接,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三市共有集聚区25个,占全省总数的20%;徐州、连云港则依托“一带一路”优势,与盐城、淮安、宿迁一起,主动与苏南各市对接优势、合作共建,促进集聚区互补发展,苏北五市共有集聚区27个,占全省总数的21.6%。

集聚区呈现多业态协同发展格局。在集聚区发展实践中,各设区市依托生产要素资源优势,厘定优势行业发展方向,着重打造现代物流、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专业性集聚区。到2017年末,江苏共有现代物流集聚区35个、科技服务集聚区26个、软件和信息服务集聚区17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14个、商贸流通集聚区14个、商务服务集聚区8个、电子商务集聚区5个、金融服务集聚区2个、服务贸易集聚区2个、健康养老园区1个。各业态集聚区依托城市发展规划,在空间布局上促进要素资源集聚共享,引导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在产业布局上力促产业链高效衔接,实现互补发展,促进多业态协同发展。

集聚区的集聚效应比较显著。2017年江苏125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平均单体入驻企业1016家,吸纳就业人员1.75万人,实现营业收入216亿元,上缴税金约5.04亿元。集聚区内人均营业收入约123.3万元,人均贡献税收约2.88万元。集聚区吸纳就业人数占全省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11.4%,上缴税金占全省服务业税收的比重达10.9%。在经济效益产出和社会效益贡献上,集聚区对经济的集聚效应表现显著。调查数据显示,省级集聚区在单体规模上的集聚能力明显强于市级集聚区,其单体入驻企业数、吸纳就业人数和上缴税金均超过市级集聚区的均值。从集聚区的产出强度来看,常州的集聚区多为专业市场,其单位面积营业收入最高,达3.30万元/平方米,但其单位面积上缴税金仅275元/平方米;南京的集聚区单位面积上缴税金最多,达961元/平方米,但其单位面积营业收入却低于省级集聚区的1.87万元/平方米。从上缴税金上来看,南京、南通、扬州三市集聚区上缴税金占服务业税收收入的比重均超20%,其集聚效应对税源的支撑作用十分明显。详见表1:

表1 部分设区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集聚效应情况

集聚区的示范带动效应明显。在省级集聚区的示范带动下,各设区市、县(区)因地制宜出台产业政策,整合区域资源与特色产业相融合,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2017年全省共有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300家,与省级集聚区实现联动发展,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从调查数据来看,南京凭借省会城市的独特优势,重点发展软件业、商务服务业等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在创建20个省级集聚区基础上,又重点建设了42个市级集聚区,形成省市联动、繁荣共进的局面;常州则凭借高度发达的工业基础,重点发展科技创新、现代物流和专业市场等市级集聚区53个,促进产业繁荣共生;南通凭借毗邻上海、链接长江南北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综合性生产服务等市级集聚区42个,彰显发展优势;扬州凭借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重点发展旅游休闲、文化产业等市级集聚区32个,凸显区域特色。可见省级集聚区对市级集聚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呈现放大效应,市级集聚区从数量上实现规模效应赶超,两者并驾齐驱、优势互补,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

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对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

在全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内部,高效的政策引导与信息、技术、资金、资本等生产要素充分融合,在市场作用下凝聚成为促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优越营商环境,有效促进服务产业快速发展,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对经济发展的逐级拉动效应明显。

受益于集聚区的发展拉动,新兴产业增长快速。在发展实践中,率先发展特征明显的软件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和旅游业,迅速成为集聚区的主导产业,成效凸显,成为拉动经济稳定发展的新动能。从分行业数据来看:软件业营业收入增长最快,2017年实现业务收入9230.6亿元,同比增长12.6%,比十年前增长10.09倍,年均增长27.2%;其次是商务服务业,2017年实现业务收入8130.6亿元,同比增长14.0%,比十年前增长4.93倍,年均增长19.5%;旅游业增长稳健,2017年完成总收入11662.2亿元,同比增长13.6%,比十年前增长3.13倍,年均增长15.2%;物流业运营收入同比增长12.6%,科技服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2.5%。

规模以上服务业快速增长,对服务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集聚区将生产要素集聚成创新发展的高地,为服务业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的政策资源和产业资源,有力地支持服务业企业做强做大。调查数据显示,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连续保持12%及以上的高速增长,均高于同期服务业增加值增速2个百分点以上,对全省服务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

服务业税收增长较快,促进税源结构优化。在集聚区带动下,全省服务业经济近几年逐步繁荣,直接带动服务业税收快速增长。2017年全省完成服务业税收收入5780.3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1.34倍,年均增长12.9%;服务业税收收入占国税地税总收入的比重达47.0%,比2010年提高了6.9个百分点。从服务业税收收入结构上来看,2017年房地产业税收收入对服务业税收收入的支撑作用最明显,占服务业税收收入总量的34.8%,比2010年提升2.9个百分点;金融业税收收入占服务业税收比重达13.9%,比2010年提升1.9个百分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的税收收入,占服务业税收收入的比重均有不同程度提升,而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则呈下降之势。由此可见,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增长,正催生新税源成长为新支撑,促进税源结构优化。

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给经济发展带来的转变

江苏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稳定发展及其对产业经济的集聚效应,有力支撑着服务业经济的较快发展,也为全省经济发展带来了深刻变化。

服务业的行业结构出现实质性转变。2017年江苏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50.3%,即占据了“半壁江山”,但在服务业内部,传统服务业比重自2010年以来呈下降之势,而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则呈上升趋势。行业结构悄然发生此消彼长的实质性转变,表明现代服务业已成为支撑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详见表2:

表2 部分行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单位:%

拉动经济增长方式出现重大转变。统计资料显示,2017年末与1978年末相比,江苏现价GDP增长了343.7倍、年均增长16.2%;服务业增加值(现价)增长了872.2倍、年均增长19.0%,快于GDP平均增速2.8个百分点。从行业增加值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趋势来看,第二产业贡献率呈现波动中下降趋势,而服务业贡献率虽有波动但总体呈上升趋势,表明服务业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逐年增大。至2016年末,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出现重大转变,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60.4%,首次超过第二产业的贡献率,服务经济成为拉动GDP增长的主要动力。

推动全省经济发展迈进新时代。建国初期江苏以农业经济为主,工业基础薄弱,1952年三次产业结构为52.7:17.6:29.7。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持续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以商贸业为主的传统服务业快速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表现为“二三一”结构。迈进新世纪,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以高新技术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至2015年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达48.1%,开启了由服务业拉动发展、第二产业支撑发展的新格局,进入了服务业创新转型、繁荣发展的新时代。

四、江苏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优势分析

区位优势决定率先发展趋势。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江苏地处美丽富饶的长三角地区,自然条件优越。苏州、无锡、常州毗邻上海,是长三角经济圈的“腹地”,是江苏全省乃至全国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最活跃、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最快的经济区域之一;南京是江苏省的省会城市,科教文化资源底蕴深厚,是长三角经济圈的次级核心,也是沿江经济带的重点城市、向内陆辐射的核心城市;南通、连云港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批对外开放城市,开放型经济特色明显;徐州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发挥着京沪线、陇海线交通枢纽功能;扬州、淮安是京杭运河沿线的重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也是贯穿江苏、链接南北的经济长廊。江苏的区位优势,为江苏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了坚实基础,决定了新一轮率先发展的必然趋势。

经济发展加速生产要素集聚。江苏是全国经济发达省份之一,工业经济发展程度高,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江苏经济发展进程中,经济发展增强着产业发展的基础,构建起促进集聚发展的“高地”,有效促进人才、技术和资金等生产要素向江苏流动、新产业向江苏集聚,进而又强力支撑着江苏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成就与生产要素集聚互为成因、相互促进,为促进现代服务业实现集聚发展备足了生产要素资源,构筑了完备的产业链基础。

政策驱动与市场激励共同作用。为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决策部署,省政府制定《江苏省“十三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江苏省“十三五”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规划》等指导性文件,确立全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总目标;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引导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关于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意见》《江苏省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管理暂行办法》《江苏省新一轮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意见》,积极探索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新途径,加快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江苏各设区市因势利导,科学评估区域内的产业基础,厘定产业优势,整合区域资源,出台配套政策,在土地供给、资金信贷、税收、政府转移支付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在人才引进、产业引育、科技孵化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和招商引商,直接作用于市场,发挥市场机制的激励效应,促进产业集聚发展,鼓励创新创业,激励企业做大做强,筑巢引凤成效明显。

五、江苏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中的短板分析

集聚区区域分布仍然不平衡。江苏各设区市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与程度的差异,是造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苏南五市是全省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共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73个,占全省总数的58.4%;苏北五市有27个,占全省总数的21.6%,与苏中三市的数量基本持平。从集聚区单体规模与集聚程度来看,也呈现出苏南大于苏中、苏中大于苏北的不平衡格局。这种发展不平衡的存在,势必造成发展新动能的区域差异被再次拉大,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利,需要引起关注。

集聚区产业发展仍存不平衡。现代服务业的产生与发展规律,决定了生产性服务业必然率先发展。2017年在江苏125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中,软件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共有104个,占全省总数的83.2%;健康养老、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生活性服务业集聚区仅有20个,占全省总数的16%,远低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全省129个城市商贸综合体是与居民生活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生活性服务业新形态,2017年完成销售额(营业收入)750.4亿元,占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仅为2.4%。生活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程度与城市发展扁平化多中心趋势、居民生活片区化集中趋势的客观需求还有不小差距。各产业类别的集聚区发展不平衡,直接影响着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利于完整产业链的共荣发展,影响高质量发展成效,需要引起关注。

集聚区产业集聚程度不够高。从全省范围来看,各集聚区的单体规模、产业集聚程度、产出强度存在较大差距;相同区域内省、市级集聚区之间的差距也十分明显。在集聚区内部,主导产业发展不充分,核心产业凝聚力不强,对相关产业的吸引力不足,产业链的规模效应难以实现,造成主导产业集聚度不高、带动力不强。如部分旅游休闲集聚区仅靠景区开发和旅游商贸创收,创新性旅游产品开发不足;部分商贸服务业集聚区依旧停留在传统的市场形态,面对现代网络经济浪潮转型升级意识不够强,业态创新能力明显不足,主观能动性不够强,从而造成集聚度不高,需要引起关注。

六、促进江苏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策略建议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产生与发展,既有产业发展的内生规律,也有促进产业集聚的外部因素。客观分析内生规律与外部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有利于促进发展、提升效率。为此我们综合分析,探索促进江苏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策略建议。

政策驱动:发展预期与发展成效。在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实践中,政策驱动的发展预期与发展成效之间总会存在差异。发展活力强的产业对政策输入反应灵敏,在第一阶段就能实现快速发展,在第二阶段一般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降速调整,之后才会稳定发展。而需要长期投入和培育的产业,对政策输入反应迟缓,第一阶段发展缓慢,第二阶段之后才会逐渐加速。详见图1:

图1 政策供给强度与发展成效的关系示意图

发展预期与发展成效的差异,客观上需要我们对组合政策的实施进行宏观把控。第一阶段是组合政策快速出台期,要强调政策相互配套、共同发力,促进发展实效。第二阶段则要侧重政策调整与制度完善,同时加强宏观管理,促进长效发展。第三阶段进入发展成效的综合显现期,需在稳健退出刺激发展的政策工具时,既要稳定预期,又要注重长远,引导产业稳健发展,发挥更大的经济社会成效。

空间布局:城建发散与业态集聚。城市开发建设加快了城市功能的同质化、扁平化发展趋势,也引导着居民安居、产业空间布局的分散化趋势,次级核心区、卫星区的快速发展,为集聚区发展提供了新空间,但也分散着中心城市、中心城区对产业的集聚能力。详见图2:

图2 城市功能偏平化与产业布局分散化趋势示意图

从全省经济发展来看,江苏位于长三角经济圈,受核心区上海的辐射,形成了苏锡常的核心辐射带,也形成了以南京为中心的次核心区和凭借“一带一路”区位优势的卫星区(徐州和连云港)。在这种空间格局下,各设区市在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时,需立足全省发展大局,突出区域优势,也要兼顾产业关联与产业优势互补,尽量避免同质化竞争,促进全省区域内的协调发展。从设区市经济发展层面来看,各市在布局集聚区发展时,既面临城市核心区集聚功能被分散的转型发展,也面临新建次核心区、卫星区急需增强集聚能力的创新发展,因而需要正确处理好城建发散与业态集聚的关系,通过科学规划,强化导向,实现合理布局。

产业发展:主导产业与产业共生。与自然生态类同,任何产业发展都离不开其所在的生态系统。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产业凭借产业优势,能快速获得政策优势,实现稳定发展,但又需要上下游产业链的密切配合和相关产业共同辅助。各类产业发展都需要公共服务在资源调配、人才交流、专业培训等方面的综合保障,也需要生活性服务业承担各种社会生活需求。因此江苏各设区市在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实践中,需要从构建产业生态系统的高度,综合考虑主导产业定位,发挥主导产业的带动效应,吸引相关产业集聚,引导派生产业,布局基础产业,促进产业共生,从而实现产业生态的共融发展。

发展包容:创新发展与转型发展。近年来,“新常态”被经济界人士认为是对产业发展、产业转型与政策预期的包容。这一判断与江苏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状况也比较吻合。在上文分析中,我们发现以创新发展为驱动力的产业,在经历第一阶段快速发展后,普遍面临滞涨;需要长期投入和培育的产业在前期发展缓慢,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较弱;以转型发展为驱动力的产业,在经历降速转型后步入中后期,新的增长动能仍未充分显现,表现出长期的缓慢增长。我们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趋势持包容态度的同时,更需要整合区域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和产业优势,为创新发展类集聚区及企业增强发展后劲;更需要加强新产业引育,促进新业态形成,储备发展潜能;更需要加快建设、合理布局,促进转型发展类集聚区及企业加快转型突破,凝聚成发展新亮点,从而开拓集聚区经济形态与产业结构协同发展的新局面。

目标管理:政策输入与发展反馈。目标管理是全省及各设区市进行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绩效管理的主要管理方法之一,也是检验集聚区发展实效的主要途径。江苏各设区市在促进集聚区发展的实践中,都成立了园区管理委员会或园区管理办公室,针对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调研、督查,为其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服务。我们还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出台配套政策与落实细则,结合调研成果实施政策调整,通过全方位、多层面的政策输入,将集聚区打造成政策集聚的“富地”,引领创新转型发展的“高地”。更要重视发展信息反馈,通过建立全省发展情况信息库,科学制定发展监测指标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周期性开展专项调查和评价分析,从而实现对集聚区发展过程的全面监测与绩效管理,加快其产业体系构建进程,集聚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服务业江苏全省
做好服务业 做强鱼文化
数读江苏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心连心,逆风行 省妇联积极引领全省姐妹防控疫情
发挥“她”力量,打赢这“疫”战——致全省妇联执委的倡议书
全省侨务干部培训班在宁举办
江苏
2019长三角服务业企业100强
前三季度山东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