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吟唱一本“茶经” 致富一方百姓

2019-03-23丁方晓

唯实 2019年3期
关键词:茶叶农民

丁方晓

“吟唱一本‘茶经’,致富一方百姓”,是迈村当下真实的写照。位于江苏省丹阳市高新区的迈村,以坚定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深入探索“三农”问题,将一个只有981户村民、年户均收入不足1500元,并且负债累累的穷村,发展成年产值12亿元的富裕村、明星村,引领全村群众争做新时代“眼界更宽、胸怀更宽、路子更宽、天地更宽”的新型农民,“迈”在江苏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列。

一、科技创新助推特色农业发展

立足“科技引领、产业带动”的工作思路,2003年,迈村从实际出发,把茶产业确定为富民兴业的主导产业,坚持走极具特色的高效科技农业发展道路。

加强项目研发,攻克产业发展技术瓶颈。在迈村党委书记王金和的带领下,迈村茶叶龙头企业吟春碧芽股份有限公司,先后承担起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扶持项目“茶叶质量安全关键技术及装备的创新与产业化”等一批省市级现代农业科技项目,推进茶叶生产的安全卫生标准化。从种植、采收、加工的安全控制和安全生产连续化加工技术及关键装备的研制等多方面来提高茶叶生产的科技含量和加工水平。从2010年起,迈村承担农业部“茶园机械化防霜技术引进、创新及应用”(948计划)项目,在引进、消化和吸收日本、美国先进防霜装备与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进行自主创新,不断提高茶业生产和防霜装备的控制技术水平。2012年,吟春碧芽公司牵头承担实施国家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茶园智能化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发”,项目总投资3500多万,重点提升茶叶生产作业智能化水平和提高茶叶加工效率,保障茶叶健康品质。通过一系列科研项目创新,迈村实现了优秀制茶工艺的机械智能化传承和优质茶产品产量产值和品质的有效提升。

加大应用示范,整合产业发展技术资源。2011年,农业部在迈村建立“十二五”茶叶产业体系丹阳综合实验站,王金和任站长。实验站围绕茶产业发展需要,集聚全国茶叶科技资源,为茶叶产业进行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集成、试验和示范工作,这一工作示范带动镇江、连云港等省内五个地区的茶叶产业发展,并为今后茶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迈村的“万亩生态科技茶园”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有机茶叶研发基地,也是江苏省标准化农业示范区。示范基地拥有完备手续的流转土地面积1.2万亩,三大核心区标准化茶园4800亩,以“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模式,辐射丘陵山区6万多亩。在江苏省政府的牵头下,目前作为江苏省龙头茶叶企业的代表,与贵州省建立省级龙头企业协作关系,通过参与合作,在贵州省建设基地,开展合作。通过示范基地,拉长茶叶产业链的举措,不仅从源头建立了原料新基地,而且为本地茶产品规模化、科技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形成了规模联动效应。

加快人才集聚,提供产业发展技术支撑。依托江苏省第一批企业院士工作站,江苏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江苏省“双创”“集聚计划”等人才引进计划,迈村把以陈宗懋院士为代表的诸多专家团队引进至江苏丹阳。通过创建茶叶研究所、建立技术开发中心,组建了一支水平较高、经验丰富的茶叶产业技术创新及技术推广科技队伍,每年投入的专家费用都超过百万元。目前吟春碧芽品牌掌握了茶叶标准化的话语权,不仅在全省首家通过了ISO14000环境体系和QS食品质量安全认证,而且吟春碧芽(茶)生产技术规程、吟春碧芽(茶)加工技术规程、吟春碧芽(茶)和吟红茶等级、吟红茶加工技术规程、吟红茶栽培技术规程标准还被评定为江苏省地方标准。

二、管理创新支撑新型农村建设

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打造集茶、林、果、观光、生态、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村级综合体,迈村正演变成有机融入现代化城市的新型社会主义农村,真正成为农民居住的“幸福安康美好家园”。

注重规划布局引导。迈村深知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在发挥好城郊村区位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对全村进行详尽地调查研究,寻找迈村未来发展的突破口。王金和坚守经济落后但规划不能落后的理念,多次跑城建、规划部门,明确水电和高压杆线走向、工业园区建设、道路建设等空间布局。目前这个规划与现在的丹阳市城乡建设规划保持着较好衔接,为推进全市“东进南移”战略省下了不少成本。

积极建设特色园区载体。发展现代农业需要以现代化园区建设为标准,强化科技、信息、政策引领。迈村按照“产业高效、生态安全、装备先进、共同发展”的原则,统一规划了农业园区交通、电力、水利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建设高效农业园区、高新产业园区、高品位农民集中居住区。依靠城郊村的地域优势,以改善农村环境面貌、提升农民生产生活品质为目的,加速搬迁11个自然村,新建居民集中居住点20万平方米,为居住集中、土地集中、产业集中夯实基础。同时全村党员群众积极参与产业园孵化基地建设,加速推进以院士专家中心、创新服务技术中心、高端人才创业孵化中心三大中心为主体的迈村产业园格局。东日机械植保汽车生产线、“825”军工企业等一批科技含量高、投入大、产出好、效益高的科技项目建设正加速投产见效。

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在学习、运用信息化进程中,迈村有着超前的眼光和魄力,让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变成了“白天抓镰刀,晚上抓鼠标”的新型农民。1999年,迈村就建立了丹阳第一个村级网站——迈村招商网;2003年,迈村建起了镇江市第一个农业品牌“吟春碧芽网”;2004年,迈村搭建了“致福工程网”和迈村农民招商网;2005年,迈村实现了现代化、网络化信息化办公。2005年和2008年,王金和作为唯一的农民,连续两届担任江苏省农民信息化技能大赛评委。迈村还充分发挥年轻党员、团员青年懂电脑、善网络的优势,构建信息化运用的有效载体,将共青团组织优势、网络优势、人才优势和专业合作社的优势资源有机结合。信息化建设给迈村的农产品销售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迈村人正充分发挥网络的载体作用,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和信息,为农民搭建起了致富的平台。2010年,迈村被国家工信部、科技部、农业部、商务部、文化部联合考核评定授予国家信息服务站,农村信息化建设走在了全省前列。

三、以制度创新带领现代农民致富

迈村始终坚持“创新、创业、创先”精神,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茶叶产业不仅成为丘陵山区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为一体的重要产业,也成为迈村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致富产业。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地位,迈村探索以“支部+科技+合作社+基地+企业+农户”的多种经营形式,助推特色茶产业创新提升。坚持因地制宜、尊重民意,积极推进土地集中流转和农民集中区规划建设,积极引导农民进行土地集中流转,使土地效益最大化。迈村联合镇江、常州、无锡、连云港四市近10个县,组建了吟春碧芽茶叶专业合作联社,在规模化、科技化、市场化、产业化上引领致富。目前合作社共有农户2230户,年销售额8920万元,为农户平均每年增加收入4000元。迈村还组织回乡大学生、返乡青年农民和驻村大学生村官,组建了丹阳市青年人茶产业专业合作社,以及丹阳市富民巾帼茶叶专业合作社,成为丹阳市青年人创业发展的典型。

建立农民职业教育机制。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农民致富的不竭源泉。早在上世纪90年代,地处丹阳市南郊的迈村便率先在镇江市办起了第一个职业学校。抓住职教园新校区建设的机遇,与市教育局联合办起了农民职教中心。利用职教中心的师资和设备为村里农民开展培训,开设了电焊、制茶等专业培训。在此基础上,王金和还积极与农林部门、致公党等联系,争取到省致福工程项目,在全村建立了电脑学校,配备专职维护人员,定期对农户进行培训。目前位于迈村的职教中心、职教园加强同相关院校和产业机构的合作,搭建起承担全市性的职业教育及就业需求的特色农民职业教育平台。

完善人力资本投资机制。迈村牢固确立“人才第一资源”的理念,秉承“开发人才资源就是投资”的思路,把培训村民作为一项基础性、常规性工作来抓,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把人才培养、茶农培训作为农民致富的发动机。不仅组织茶业技术人员外出学习参观,还聘请省内外茶叶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专家来迈村给农民讲课与指导,培养一支懂科学、会管理、技术能力强的人才梯队。多形式、多层次、分季节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和乡土人才培训,通过技术讲座、田间指导、现场示范,让标准化、质量安全化等技术进村入户。目前迈村有96名农民破格通过了评茶师、农艺师的职称评定。这不仅是对农民价值的肯定和劳动成果的尊重,而且有利于发挥乡土科技人才的巨大潜能,同时带动其他村民钻研技术,按照科学标准化的操作规程来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2017年12月,迈村被评选为“2017中国最美村镇”。迈村跟随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步伐,在荣膺“最美村镇宜居奖”之后,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魅力乡村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突出自身特色,持续不断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迈村新城夜市一条街、丹金溧漕河风光带和相关城市综合体等项目的实施,让居民生活更美好,让“宜居迈村”展现更美容颜。

猜你喜欢

茶叶农民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小酸枣打开农民就业增收路
耕牛和农民
2021年10月国际茶叶拍卖市场行情
《牛采茶叶》
2021年1月国际茶叶拍卖市场行情
2021年5月国际茶叶拍卖市场行情
缩短进城农民的“适应期”——千阳县抓党建引领进城农民融入城市
“脱贫了”不是目标 “农民富”才是追求
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