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热播剧《知否》来看中日插花艺术
2019-03-22金蔚
“昨夜雨疏风聚,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广为流传的诗词出自于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李清照的作品流传至今的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李清照在北宋颠覆之前的词多是饮酒、惜花之作,反映出她那种极其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调。这首小令记叙了这样的事情:一夜风雨后,词人酒醒后仍惦记着海棠花,并告诉侍女,海棠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委婉地表达了自己韶华正逝的感叹、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之情。
热播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最吸引大家的就是:取自李清照诗词,文艺范儿十足的名字。其次,透过唯美的诗词感受到的历史气息浓重的时代背景,无论是场景还是情节设置上都弥漫着浓厚的复古文艺气息,让人欲罢不能。
古朴雅致的中式风格场景,细腻贴切的古代民俗展现,加上低饱和度的色调,《知否》堪称一部宋代美学剧。从拍摄选景到场地布局,《知否》完美展现了宋代的市井风貌,大宅府邸、街头瓦巷,每一帧的画面都仿佛在欣赏一幅幅精美的宋代风情画。在剧集中,盛家祖母请宫里来的孔嬷嬷教三姐妹礼仪规矩,其中提到了焚香、插花等技艺。这些都是有根据的,宋人吴自牧在其笔记《梦粱录》记载“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描绘出了宋代文人雅致生活的“四事”或称“四艺”,“四艺”之中花事最为清雅。此四艺透过嗅觉、味觉、触觉与视觉品味,将宋朝人的日常生活提升到了一种堪称艺术的境界。
宋代人其中一个生活情趣就是插花,可以說历史上没有哪一个朝代的民众比宋代人更热爱鲜花了,宋朝堪称中国插花史的顶峰。插花成为宋朝社会的时尚潮流,是与赵宋皇室有着密切的联系,宫廷重视插花甚至成立了专门的政府机构,这样以来,上至达官显贵,下至贩夫走卒都爱在家中摆放一瓶鲜花点缀生活。杨万里的一首诗还写到,简陋的路边小店也以插花为装饰:“路旁野店两三家,清晓无汤况有茶。道是渠侬不好事,青瓷瓶插紫薇花。” 当然,文人雅士对插花的要求更高,除了美,更讲究清雅意趣,表达内心的高洁。
《知否》剧中有一个场景便深深吸引了我,就是盛家的教习嬷嬷——孔嬷嬷教几位小姐学插花的场景,孔嬷嬷曾言:“插花是门极雅致高深的学问,花艺讲究,外师造化,内化心源,不但要美,更要有趣,若还能说出几番哲理来,那便是化境了。” “配色讲究或浓烈、或淡雅、或冷、或暖、或二色互补、或一君一臣。”插花这门学问,自古以来就是“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能学到的只是“技”,真要靠近“艺”,还需不断的思考与尝试,让花以独特的形式表达精神意念。
插花大致分为三大类:东方式插花、西方式插花、现代式插花,插花技巧都是富含艺术感,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以花达“意”,以花传“神”。东方式插花是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的插花,与西方插花追求几何造型不同,东方插花更重视线条与造型的灵动美感,所用花材较少,叶疏枝少。大部分人都喜爱把叶子修得很稀疏,插于玻璃瓶中,以增强花卉的形态与构图,
形成特有的艺术意境,具有浓厚的艺术感染力,如同中国画中的诗意画。西方式插花以美国、法国和荷兰等欧美国家为代表,其插花特点是:色彩浓烈,以几何图形构图,讲究对称和平衡,注重整体的色块艺术效果,富于装饰性,用材多以草本花材为主,花朵丰腴,色彩鲜艳,用花较多。现代式插花揉和了东西方插花艺术的特点,既有优美的线条,也有明快艳丽的色彩和较为规则的图案,更渗入了现代人的意识,追求变异,不受拘束,自由发挥,追求造型美,既具装饰性,也有一些抽象的意念。个性、自由、灵活多变,其用途范围也很广,常用于婚礼花艺或家居花艺。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它经过了汉代的初始期、南北朝的发展阶段、隋唐的兴盛期、宋代的极盛期、元明的成熟期、清后期的衰落期等各个阶段发展至今。隋朝之前,插花主要用于祭坛佛前供花,唐代时花艺在宫廷内大受欢迎,到宋代更普及至一般文人雅士,发展极盛。宋代插花艺术突破了唐代的富丽堂皇,以“清、疏”风格,追求线条美,内涵重于形式,体现插花者的人生哲理与品德节操,被称作“理念花”,对后世的花艺风格影响颇大。
中国传统插花的显著特点是多使用线条类花材,选材时重视花枝的美妙姿态和精神风韵,喜用素雅高洁的花材,并不像西方插花那样讲究花朵一定要丰满、硕大、色彩鲜艳。造型时讲究线条飘逸自然,构图多为不对称均衡,利用不多的花枝,通过宾主、虚实、刚柔、疏密的对比与配合,轻描淡写,清雅绝俗,以体现大自然中固有的和谐美,悉心追求诗情画意。东方式插花崇尚自然,讲究优美的线条和自然的姿态。其构图布局高低错落,俯仰呼应,疏密聚散,作品清雅流畅。按植物生长的自然形态,有直立,倾斜,水平和下垂四种不同的插花形式,各得自然之妙趣。中国传统插花采用三大主枝的非对称构图,在枝条形态上更有:“一枝见波折,两枝分长短,三枝讲聚散”的秘诀。构图法则遵循三远法:平远、深远、高远。平远是指前中后,深远是指左中右,高远是指上中下,这样才会使整个作品有立体感和透视感,俯仰呼应。
插花并非植物或花型本身,也不是将花材进行简单的堆积,而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创造。插花起源于中国隋朝的佛堂供花,随着日本的遣隋使小野妹子而传入日本。就像茶道传入日本一样,插花也被日本人学习和改进,将其称为花道,从而融进自己民族的文化和内涵,成为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花道在日本因天时、地理、国情而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并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各种流派,各流派特色和规模都各有千秋,但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和谐统一思想却是相通的。这种思想,贯穿于花道的仁义、礼仪、言行以及插花技艺的基本造型、色彩、意境和神韵之中。日本插花的流派众多,号称有三干流之多。而诸多流派中,池坊流、小原流、草月流脱颖而出,三大流派注重艺术造型,将静谧之物赋予新的生命力,独具创意,为日本新潮流的代表。
日本插花始终以自然界花与木,作为表现的物象。他们认为,自然界质朴纯正,即应受到尊崇也该与之学习。“花道”提倡从自然中吸取艺术之魂,触发创作灵感,达到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绝妙境界。各插花流派均提倡插花者应探究植物的生长习性,于自然中观摩花木性情,展现对于花木的入微之心。而插花须融合个人情感,将内心寄予花卉之上,与之沟通交流,方使作品呈现出强烈的自然生命力及美感。
日本插花大师芦田一寿曾说过“花多非常奢华,确实是非常有魅力,但花少会有另一种美。比如说日本插花不仅仅要求五彩缤纷,例如松树皮已经长了绿菌的部位、虫叶等等,这些花材展现了生命变化,从生到死的过程,就很值得被欣赏。无论中国还是日本,大多是女性热爱插花,但最早插花是武士阶层的行为,武士通过花的生命短暂,在有限的时间中表达出它的美,空灵又有点伤感的东西,但是很有生命的力量感,所以我希望男性也可以设计插花,去发现枝条的美,插花的美。”正如姚文坛女士所说“生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节奏更快、时间更紧张、思考更碎片、人也更焦虑,非常需要一点点慢节奏的过程来让我们的心沉静一点。”就像插花一样,结果并不重要,过程才是真的重要,插花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雅致且有趣。
作者简介
金蔚(1977-),女,回族,浙江省义乌市,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日语语言文化专业,本科,现任职于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日语教师,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