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抑郁症患者讲述自己的故事
2019-03-22罗斌豪
罗斌豪
2000 年出生的Karlie 回忆,当初抑郁症发病时就想整天呆在床上,不愿意动,只有小猫“香蕉”陪着她,“香蕉”的毛沾满过她的泪
直到与Raegan 交往,在她的提醒照料下,Karlie 才开始到大医院接受治疗。Karlie 已经接近康复并逐步停药,她说现在Raegan 就是她的药
在确诊抑郁症后,Karlie 开始遵照医生的指引服药,这是当时一天的药量。药物能够有效控制抑郁症,但也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
康复期间,Karlie 重拾过去的兴趣到舞蹈室跳舞,Raegan 会在一旁陪伴,用手机放伴奏音乐
Karlie
“平时我是一个畏高的人,发病时,我会对高度失去感觉,甚至有纵身跳下的冲动。平日里就是躺在床上,感觉身体无法动弹。”
与Karlie交往不久,Raegan便发现了她的情绪问题:不爱说话,心情长期低落,很容易因一些小事产生过激行为。Raegan很快为她找到心理咨询,并最终转介到大医院确诊抑郁症。在亲友的陪伴下,经过三年的治疗,Karlie的病情明显好转。
Karlie就读于某国际高中,曾代表学校到美国参加学科竞赛,她梦想的学校是著名的沃顿商学院,目前正在加紧准备,期待即将到来的留学生活。
受访的抑郁症患者普遍表示,要把抑郁症当成普通疾病看待,及早发现,尽早求医,接受系统持续的治疗。在康复初期,遵照医生的指示,坚持服药,在情况稳定后结合自身情况,开展有益身心的活动,让身体与心灵逐步恢复活力。
八月在2008 年确诊抑郁症,但误诊为单相抑郁,期间病情一直反复。直到2016 年确诊为躁郁双相情感障碍后,病情才开始稳定。她喜欢通过画画排解心情
八月
“就像感冒一样,抑郁症也分很多种,对应不同的治疗方案。”
2008年前后,八月遭逢了工作和生活上的一系列变故,心情变得非常消沉,失眠问题越来越严重。当时,她以为这是遇到人生低潮的自然反应,并没有往疾病的方向去想。直到亲戚提醒,才去求医,确诊抑郁症,当时医生的诊断是单相抑郁。
八月在家休养了三年,之后感觉病情稳定,开始重新投入社会工作,甚至有要补回失去的三年时光的念头,开始不断地自我加压。
“病情开始进入反复的阶段,到了2016年因为一些家庭问题,我的情况变得更加严重,一度向我的主治医师求助,已经出现自杀倾向。”
2016年年底,八月终于被确诊为抑郁症中的躁郁双相情感障碍,具体表现为患者在心情高涨时躁动,低落时又十分抑郁。“换药过后,才开始慢慢调整到位。”
如今,八月的病情已经稳定,达到“临床治愈”,她希望自己的误诊经历可以提醒病友,确诊抑郁症后,还要甄别自己的类型,有针对性地开展治疗方案。
1981 年生的海森與抑郁症“相处”了20 多年,过去辗转过多地工作,病情一直反复。近年,他的病情开始稳定下来。他认为目前稳定的家庭与工作是他病情好转的关键
海森
“每次有可怕的念头,我都想起在初中时暗恋过的那位女同学。那时的我已经与她失去了联系,但那份感觉却一直在心头,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够重温。”
海森对这份美好感觉的渴望克服了一死了之的冲动。
“大概是在1996年,面临中考,给了自己很大的压力,那时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出现严重问题。”1981年生的海森当时在老家梅州上学,每次因为抑郁症的问题到当地医院求医时,医院都安排做全身检查,结果一轮下来,医生从体检报告根本看不出问题,更遑论对他安排进一步治疗。
直到来广州上大学,海森才最终在省人民医院确诊抑郁症。
从16岁开始,他与抑郁症已经“相处”了二十多年。海森最感谢的人是现在的妻子,遇上她是病情向好的转折点。
关于抑郁症,妻子是在婚后才知悉,相较旁人甚至家人的不理解与责备,妻子很快坦然接受,让他该吃药就吃药,该宣泄就宣泄。正是这份陪伴与包容,让他有了直面抑郁的信心和力量。
“很多病友自杀也是因为受到家人朋友的指责与冷眼,就像雪上加霜一样。抑郁症病友大多内心敏感而善良,他们最渴求的是旁人的理解,最需要的是亲人朋友的支持。”
李红
“那时一定要考第一,考了第二都会失落。”
研究表明,抑郁症更容易“青睐”那些具有高抱负感的完美主义者。
“觉得自己没用,没办法接受自己,讨厌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愧对对自己好的人。觉得美好的事物,都是過眼云烟。”这种低自尊与不配获得感一直困扰着她。
李红读书的时候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还曾获得“省三好学生”称号,她一直想保持领先,这种执念慢慢变成病态。
在外贸公司担任管理层的她2000年后感觉自己的颈椎非常疼痛,她走遍广州各大医院,照了无数的X光片。期间医生没能发现问题,情况也一直不见好转,最终在2010年确诊后,才了解到这是因抑郁症伴发的症状。
李红认为吃药虽然有效,但对身体的副作用也很大,会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她更倾向于通过阅读、听书、写作的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
“要把自己当成朋友,接纳自己,爱惜自己。让自己忙碌起来就不会空想,从生活小事譬如家务、烹饪做起。”李红相信,抑郁症也可能“一念即转”。
1976 年生的李红是外贸公司的管理层和股东,抑郁情绪困扰了她很多年,她在2010年确诊躁郁双相障碍
李红喜欢通过阅读、灵修调节自己的情绪,她向记者展示了一本对她影响深远的哲学书籍
患病期间,李红喜欢通过写作宣泄压力,调整自己的情绪
叶冬春
“从湖南老家来到深圳这样的大城市,一定要闯出名堂,现实却是一无所有,心态调整不过来,感觉自己比谁都比不上,心态一下就崩了。”
在叶冬春30岁的某天,他突然感觉到自己已经不再年轻。一场悄然而至的危机几乎把他摧毁。
“睡不着、便秘、感觉到肌肉整天都在绷紧、眼睛干涩、脱皮,那时候打电话给老家的妹妹,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发作的时候,整个人都没有活力。”
家人劝叶冬春回家休养,他觉得不甘心,但他手上一有钱就在出租屋歇着,钱花光又再去随便找份工作。这些工作多是些重复机械的劳动,大学师范生毕业的他觉得无法从中实现个人价值,他很消沉,头发都掉光了。
直到2016年到医院确诊抑郁症,叶冬春才开始走上康复之路。
“尽管有时候会想到自己失去了几年,但最重要的还是往前看。”
虽然现在还需要吃药保持稳定,但回想起最糟糕的时候,叶冬春感觉自己已经熬了过来。
他把这段抑郁症经历形容为“浴火重生”。他希望能记录下自己这些年来与抑郁症斗争的经历,“休养期间,我收集了大量的资料,自己也久病成医了。过去的经历像一口老痰,不得不吐,也希望以此鼓舞更多的病友。”
叶冬春在老同学的电商公司内学习。他希望启动自己的电商事业,通过努力,弥补患病期间失去的时光
1983年生的叶冬春在2016年确诊抑郁症,当时从湖南老家来到深圳工作的他对自己有很大的期望,30岁那年心态一下调整不过来。叶冬春现居住在广州白云区大源城中村,他要让家里有动物添些生气,养猫养狗有点麻烦,养金鱼比较好打理
编辑 方迎忠 郑洁 rwzkphoto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