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新闻访谈介入特征的韵律性模式分析

2019-03-22廉晓丹

今传媒 2019年2期

廉晓丹

摘要:传统广播电视行业与新媒体平台的协同发展推动了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在当今新闻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局势下,只有更好的把握传统电视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地位与专业优势力量,才能够更好的提高电视新闻访谈的互动性,在多元化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本文简要阐释了介入系统的创设机制,分析了电视新闻访谈的介入特征,并依托实例从语音形态、语脉构建、访谈语类与视角等三个角度探讨了电视新闻访谈介入特征的韵律性模式,以供参考。

关键词:电视新闻访谈;介入特征;韵律性模式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2-0000-03

新闻访谈类节目大体包含访谈主题的切入、访谈问题的提出、嘉宾观点的阐述等三个主体部分,不同部分所涵盖的介入特征存在一定的规律与差异性,只有真正把握电视新闻访谈的介入特征及其韵律性模式,才能够更好的提高电视新闻访谈节目的互动性,深化受众对于不同观点、立场的了解,强化新闻访谈节目的知识普及作用与教育意义。

一、介入系统的创设

介入系统的创设人为马丁·怀特,他基于功能语言学的评价理论完成了介入系统的创设,将介入系统划分为对话缩约与对话扩展两个主体部分。

其一是对话缩约资源,主要是指借助话语针对他人观点进行反击、挑战,包含否认与声明两大要素。其中否认既是对以往观点的否认,又同时强调出观点的对立性并提出异议;而声明既指出观点的一致性与可靠性,同时又具有强调、支持意味。

其二是对话扩展资源,主要是指在认同此观点的基础上引发其他观点意见,实现人际协商空间的扩展与延伸,包含引发和摘引两大要素。其中引发既可以利用情态词表达对其观点的认同,也可以证实该观点的合理性,为其他观点、对话的提出提供指导意义;而摘引又分为中性引述和疏远性引述两个类型,中性引述在指出信息来源的基础上对观点内容负责,疏远性引述与信息来源之间存在一定距离,不负责承担责任,为会话保有一定的空间[1]。

二、电视新闻访谈的介入特征分析

(一)访谈主题的介入

在电视新闻访谈中的第一部分由主持人通过叙述进行访谈主题的引入,为观众提供与新闻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的阐述,简要提及访谈中所涉及到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访谈嘉宾的情况进行简明介绍。在此环节主持人主要运用了介入系统中的对话扩展资源,传达出较为明显的交际性目的,引入新闻访谈所需探讨的核心话题及与之相关的观点与争论,以此为接下来的新闻访谈做好铺垫。需要着重注意的是,在此环节主持人的介入态度是委婉、含蓄的,着重结合现有资料运用客观的方式进行话语表述,但同时又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或意图性,表现在针对新闻主题与观点表示认同、引导受众针对命题提出挑战性意见等两方面,以此营造多方商讨的话语氛围,更有助于引发观众的深层次、多角度思考,为后续正式进入访谈环节创设完备的舆论发酵空间。

(二)主持人观点的介入

在电视新闻访谈中的第二部分由主持人向嘉宾进行提问,其问题创设的对象主要指国内外的一些敏感性事件,问题也带有一定的尖锐性与深刻性特点。在此过程中主持人既要考虑到话题的敏感度与政治属性,尽量保持中立、客观的态度,同时也要注重深入挖掘嘉宾所提出的异议,从嘉宾的话语中提炼出核心观点。在此环节主持人应用对话扩展资源的比例约占据总比例的58%,为嘉宾所提出的不同观点及其观点之间的协商、碰撞创设充足的对话沟通空间;同时对话缩约资源在其中也占据了36%的比例,围绕谈话主题提出另一种观点,引导嘉宾对此观点发表态度与看法或对其做出解释,更好的拉近与嘉宾之间的沟通距离,为下一问题的提出做好铺垫[2]。

通过收集大量电视新闻访谈节目的资料可以发现,许多主持人在提问环节偏好使用“您能详细说明一下吗”、“您能就某问题详细解释一下吗”、“您能具体说说吗”等表达方式进行提问,这种表达中都运用了“能”这一情态助动词,既表达出了主持人渴望获取更多信息的意愿,又同时给予了嘉宾以充分的尊重。同时还可以发现,主持人在进行提问时更加倾向于将质疑观点的提出者归结于公众,提高质疑观点的代表性,更能够引导嘉宾对此观点进行回答和解释,也有助于缓解问题的尖锐性、化解紧张的谈话气氛,从而更加顺畅的引导嘉宾针对敏感问题发表意见和观点,为公众获取更加新鲜的视角与答案。

(三)情态资源的介入

在电视新闻访谈的第三部分由嘉宾针对主持人的提问进行回答,在此环节嘉宾更倾向于将情态资源、否认资源和疏远资源介入到访谈对话中,确保能够缓和主持人所提出观点问题的尖锐性与冲突性,争取到更加充足的对话空间。通过观察电视新闻访谈节目资料可以发现,多数嘉宾在表达否定性观点与意见时往往不采取直接否定的方式,而是运用“我不这么认为”、“我不相信”等常见表达方式阐释出自己的观点,这种回答模式与之前主持人所提出的“你能...”模式相呼应,既能够委婉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又能够划清与其他观点之间的距离,更好的提高对话的完成度。

同時,嘉宾还擅长运用“我认为”、“我猜测”、“我相信”等表达方式阐释出自己的观点,着重强调了观点的主观性与可协商性,有效缓和不同观点之间存在的矛盾性,体现出对其他观点持有者的尊重,更有助于获取到观众的理解与支持。此外,部分嘉宾在回答问题、表述观点时也常常运用疏远手段,通过直接引用他人观点、将他人观点经改编后转述出来或引用部分他人观点等方式进行访谈介入。据统计显示,“马歇尔计划”、“一个中国原则”、“九二共识”等话语在电视新闻的政治话题访谈中应用频率最高,通过引用这些权威性语句与话语可以更好的提高嘉宾所持有观点的说服力,将这些原则、理论经由改编后转述出来也能够更好的迎合新闻访谈的口语性、会话性特色,进一步拉近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为自身观点提供充足论据。

三、例谈电视新闻访谈介入特征的韵律性模式

(一)语音形态的韵律性

通常在电视新闻访谈节目中,不同介入特征的会话韵律可以帮助受众更好的理解主持人与嘉宾所传递出的语义,主持人的情感态度、语气都会使话语的韵律产生一定的变化,其语音形态的韵律性可以从语调、节奏、重音等三个角度进行具体探讨。

首先从语调入手,语调的高低差异所传递出的陈述、强调、疑问等含义也有所差异。在新闻访谈中主持人常常在提问的结尾进行语调的上扬,例如许戈辉在一次新闻访谈中与嘉宾进行对话时便使用了“这是蛮大的一件事啊!”这一语句,句尾的上升语调起到了感叹、暗示作用,提示嘉宾就此问题做出进一步的解释,也能够调动起嘉宾和观众的情绪,提高访谈沟通效率[3]。

其次从节奏入手,鉴于电视新闻访谈节目通常以直播的形式呈现,因此要求主持人依据节目内容与对话语境强化对节目节奏的把控。例如柴静在一次访谈中便运用了“你还记不记得”、“对啊”、“这是我...”、“就是这个”、“xx年的时候”等一系列语句,着重在会话中进行节奏的引领与把控,同时密切关注嘉宾的反应进行话语观点的补充与提问策略的调整,能够更准确的把握访谈中的亮点内容,更好的达到访谈意图。

最后从重音入手,访谈介入的韵律性在语句重音的运用上得到了良好的体现,主持人依据语境与会话内容进行重音的恰当使用,可以更好的彰显出谈话的目的性与逻辑性。例如柴静在与某汽车生产部门部长就汽车质量问题进行会话时,便着重在“这么长时间”、“发现问题”、“才召回”、“管理严格”等字词上用重音进行强调,突出了主持人对嘉宾搪塞问题所提出的质疑,能够更好的向受众揭示出问题的实质与核心。

(二)语脉构建的韵律性

访谈介入的韵律性还体现在语脉的构建与衔接上,通常当主持人结束一个话题或一个问题并进入到新的话题与会话意图中时,需要将之前散乱、波动的思维以明晰的条理表达出来,这也考察了新闻访谈节目主持人的功底。主持人需要在有限时间内迅速梳理清晰嘉宾回答的条理与重点,并结合访谈意图选取合适语句进行语脉构建,确保能够使语脉结构保持动态平衡状态,保障整体访谈的完整性、流畅性与丰富性。以《看见·不可忽视的真相》这档节目为例,该节目以留日学生汪某患有精神病症的原因作为主题和语脉,主持人运用“发生了什么”、“是怎样的深仇大恨”、“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等连续的疑问句进行前期叙事铺垫,引领受众层层深入探索惨剧发生背后的事实真相,使事件背后的诱因逐步清晰的呈现在受众视野中,进一步提升电视新闻访谈的逻辑性与层次性,使语脉构建的韵律性得到了显著的提升[4]。

(三)访谈语类与视角的韵律性

通过针对电视新闻访谈的介入特征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判断否认资源、情态资源在访谈中的应用频次最高,能够更好的缓解访谈对话的冲突感与紧张感,为下一步的交流创设完备条件。将电视新闻访谈中的三个主体部分进行整合可以发现,访谈中占据主导地位角色的转换带有一定的韵律性特征。作为叙述和提问主体的主持人致力于阐释不同观点,扩展对话沟通与互动协商的空间,在进行敏感问题的提出时还要考虑到嘉宾的接受度,着力营造包容多元观点、涵盖不同声音的访谈氛围;作为回答提问、阐释观点的嘉宾负责就主持人的提问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同时还要与其他观点之间进行协商、辩论,与受众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关系,更好的争取到受众的认可与理解。会话交际目的、主体的不同赋予访谈介入以不同的韵律性模式,叙述、提问、回答等不同部分的交错与渗透营造了良好的韵律性模式,进一步提升新闻访谈的可看性及其内在价值。

四、结论

总而言之,无论是电视新闻访谈的叙述部分、提问部分还是回答部分,都能够体现出介入特征的主体差异,而不同部分之间的衔接、渗透与互动也体现出了电视新闻访谈介入特征的韵律性模式。因此更应当着重把握其介入特征与韵律特点,更好的运用语音、语脉、语类提升电视新闻访谈的专业性与可看性。

參考文献:

[1]李秀.电视新闻访谈之会话结构特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

[2]许春燕.叙事:电视新闻如何保持权威性?——《焦点访谈》的“英雄建功”模式探析[J].视听,2015(8):69-70.

[3]文勇.新闻访谈主持的“介入性”拓展[J].媒体时代,2010(7):62-64.

[4]赵雪,丁晓晓.互动性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介入特征探析——基于《新闻深一度》的个案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版),2012,25(5):11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