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视角下新闻报道的“女村官”形象研究
2019-03-22徐怀
徐怀
摘要:女村官是现代化女性群体的缩影,对于研究性别角色构建具有典型意义。因而分析媒体对女村官的文本描述,更能够发现女性传播存在的问题。本文将近三年关于女村官的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解析新闻媒体背后隐藏的性别认知。
关键词:女村官;性别视角;刻板印象;标签化;性别认知;新闻传播
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2-0060-03
一、文献综述
伴随着国内、国际关于妇女问题的关注,重视农村妇女的政治权力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议题。在中国社会转型、实施基层民主政治制度的大背景下,出現了“女村官”这样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群体。
另一方面,社会转型也影响了乡村的传统性别规范。在“男主外,女主内”的语境下,女村官面临着怎样的挑战,成为学者和媒体们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在国内相关研究领域中,出现了很多关于女村官的研究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向:
1.女村官的行为研究,围绕特定的女村官研究领导能力,参政执政和治村手段。周珉晖对部分基层女干部进行考察,发现女村官领导力存在架空情况,且隐含后备人才危机以及参与政治认知淡漠等现象[1]。周秀平则从社会支持网络的角度得出结论,在半熟悉的村庄环境里,女村官村外异质化的社会交往是形成妇女社会支持网络的最终目标[2]。
2.关于女村官性别角色的思考。如《社会互动视角下女村官的角色困惑和调适》一文提及,广大农村地区的女村官在封闭化、熟人化、从众化、差序化的乡土社会里易陷入认同困境[3]。
尽管国外并没有女村官的研究,但也有关于新闻报道女性议题的研究。
Barbara F. Luebke对康涅狄格州四家报纸的8960张男女性照片进行角色编码,发现在大多数页面和角色中,男性的照片数量远远超过女性,新闻聚焦女性的配偶和男性的职业、体育运动,存在性别的刻板印象[4]。
Karen G. Foreit等人同样研究了报纸对男性和女性的不同对待,得出了类似结果。归因环节中,文章认为这些差异受到了新闻故事中的性别偏见操控[4]。
这种新闻中女性议题侧重的研究思路,在国内也与具体的性别现象相结合。在特定报纸的个案研究中,董立扬,许春红则以新京报为例,发现媒体在报道时倾向于选择“女性受害者”的新闻事实,重点突出和“暴力”相关的新闻议题,影响受众认知[6]。
女村官是现代化女性群体的缩影,对于研究女性性别认同、性别角色构建具有典型意义。分析新闻媒体对于这一角色的文本描述,更能够发现媒体对女性传播所使用的视角和存在的问题。
本文借助慧科数据库,收集2015年1月到2018年12月近三年关于女村官的570篇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从版面分布、词句、议题、人物形象四个方面解析新闻媒体对女村官这一典型群体的性别语言描述及其背后隐藏的性别语境。
二、新闻框架分析
(一)版面
从版面分布角度看,媒体赋予社情版面地位以突出主题本身的价值判断。女村官相关新闻报道集中在要闻版、专题版、特别报道版、经济版、社会版5个版面,议题都与社会民生紧密相关,且都分布在报纸受众最为关心的版面,向受众潜移默化地传递了“女村官群体具有重要新闻价值”这一理念。
(二)议题
除了女村官自身取得的政绩和成就外,通过重点突出和“家庭”“生活”相关的议题,从而影响受众认知。
在关于女村官的议题中,单纯描写女村官创业事迹的报道不占多数,更多地是在其中穿插女村官的家庭和私人生活。一些报道中的女村官一方面以女强人形象出现在村庄治理中,另一方面又以无私奉献乡村而无法兼顾家人的辛酸、柔弱妇女形象出现。两种表面上对立的形象实际上存在联系——部分媒体在报道中将“女强人”和“传统持家妇女”这两个元素联系起来,并且在文本中反复应用,无形中强化了受众的传统性别认知。
三、囿于传统性别语境的女村官
(一)词句:对女村官形象的指代性用语
通过对关键词的抓取分析,在女村官形象的描述性词汇中,“巾帼”一词出现659次,“娘子军”一词出现了23次。以“巾帼”一词为例,其主要在地方性报纸和妇女自媒体报道中被使用,且撰稿人偏好与煽情性的词句联用,如 “巾帼扬帆正当时”“不让须眉的巾帼豪杰”等。地方报道存在用词略微夸张、给女村官个体“戴高帽”的特点。
而在主流媒体的报道中,“巾帼”一词出现频率较少,仅用“女村官”一词进行指代,更多地则放大“90后女村官”等新兴群体的脱贫实绩,如中国新闻社的《威海90后女村官“画说”乡村振兴》、法制日报《一肩四担数十载》、中国青年报《大学生村官找到出路了吗》等。近年来,主流媒体也出现了淡化“女村官”概念而直接以“村官”指代的趋势。对比之下,主流媒体报道较少使用富有主观性的夸张词句,更是在标题和主体部分淡化“女村官”概念而统称为“村官”,描写手法客观平实,没有刻意以“女村官”作为噱头。
指代性词句的使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受众对性别刻板印象的认知。如某地方报有过如下表述:“小小的村官不好当,女村官就更不好当……柴米油盐,每一件事都要管好。”显然,媒体存在主观性倾向,并且缺乏必要的新闻严谨性思考,传递出来的认识观是值得商榷的。
(二)主题:“标签化”的女村官符号
综合新闻报道,可以发现,女性形象依然与男性角色紧密“捆绑”。在大多数地方报业的报道中,女村官并不“独立”,记者们偏好于在事迹录里增加一系列配套符号,即背后的婚姻家庭。可总结为突出传统道德中的“孝道”:一方面,除了扮演社会身份外还要承担“女儿”的家庭角色,照顾年迈多病的父母,比如金华日报的《十佳女村官见证乡村平安发展》;另一方面则突出女村官的“母亲”和“妻子”的形象,如某地方日报写道:“当村民家里遭遇横祸,她将正在吃奶的女儿从怀中抱开,两夜一天不回家。当丈夫气得说‘别过了,她说‘作为妻子我的心里满是内疚。”
事实上,如若媒体将视角汇聚在女村官经历之坎坷,并不是仅有家庭生活这一方面可写,刻意强调辛酸家庭往事则可能导致报道主次不分,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原则。
通过对关键词的抓取分析,可发现新闻报道最常陷入“标签化”的传播倾向,如下表所示:
标签化其他角色妻子女儿母亲网红女村官妇女领头人频数21667593321
一些报道也关注了女村官的婚恋生活。某妇女报的一则短消息《相约陕西紫阳县给女村官說媒》,就对三位各具特色的男青年与一位女村官相亲的活动进行介绍。
从性别操演的角度看,新闻报道中的女村官除了执政者的形象外,还以“母亲”“孝女”“妻子”“待嫁女”等传统女性符号出现。部分媒体无法将女村官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进行描写,说明乡村和社会固有的传统性别规范仍在制约着女村官形象的建构。或许着笔的媒体并没有故意标签化的意识,但无疑已经受到了性别偏见和传统观念的影响。
四、现代性别语境下的女村官形象
(一)形象
1.创业者
通过对新闻文本分析和关键词搜索,“创业”一词共出现了1149次。与此相关的“脱贫”出现333次,“小康”88次。
在2018年报道中,部分地方媒体已经开始重点报道女村官的创业事迹,淡化对女村官个人生活的提及。比如吉林日报2018年1月的文章《娘子军做强富民大文章》虽然存在使用指代性用词的现象,但重点聚焦在三位女村官在农业、养殖业的创业路,凸显了女村官带领贫困群众脱贫的“主心骨”形象,报道重点分明,不放大细枝末节。此类报道可归结为“以内容取胜的策略”。
摒弃对女村官私人生活加以赘述,和对“创业者”的细节刻画,更为贴近社会上对创新创业和指导脱贫的报道需求。女村官的事迹能在一定程度上使社会与媒体偏好自动模糊女村官与男村官的性别边界,有利于现代性别语境的传播。
2.公益人
在收集到的女村官相关新闻文本中,“公益”一词出现了248次。报道中,女村官热心公益,“身兼多职”,承担起公益组织的组建,又带头摒弃陋习,倾听弱势群体的维权诉求等。通过人物挖掘,媒体向受众传递了新时代女性的公益品质。
媒体传播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女性话语的表达。因而,新闻人更应注重塑造积极独立的女性形象,深度挖掘新时代女性态度和新时代女性公益形象,扭转以往媒体性别传播误区。
(二)现代化营销策略
不同于以往“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印象,在现代性别语境下,一些媒体也充分挖掘了女村官这一形象在宣传上发挥的重要作用。2016年4月,中国新闻社、江西都市报等22家主流媒体都报道了村官欧阳风扮作“小龙女”在当地的油菜花田拍摄而“走红网络”的现象。
事实上,近年来地方媒体和网络媒体联手“捧红”女村官的事例不在少数,是典型的地方报道与网络媒体联动的成功营销。女村官形象与当地旅游景点的“捆绑”和“走红”,使其不再囿于传统性别角色,经由媒体宣传不断“走出去”,更有利于破解社会对女性群体的刻板印象。
五、总结
近年来在现代性别语境下,媒体对于女性形象的描写更为多元化,但就从女村官新闻报道这个案例看,部分媒体在用词、选题等领域依然受到传统性别认知的影响,少数媒体依然以女村官作为噱头吸引读者眼球。如何在新闻报道中规避标签化的误区,发挥新闻媒介在引导社会性别舆论的正面作用,还需要媒体从业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周珉晖.基于“展璞计划”的女村官领导力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
[2]周秀平,周学军.社会支持网络与农村妇女发展——女村长与村落发展的案例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7(1).
[3]周仲秋,谭咏梅.社会互动视角下女村官的角色困惑和调适[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3(3):80-84.
[4]Luebke, B.F. Sex Roles (1989) 20: 121. https://doi.org/10.1007/BF00287986.
[5]Foreit, K.G., Agor, T., Byers, J. et al. Sex Roles (1980) 6: 475. https://doi.org/10.1007/BF00287367.
[6]董立扬,许春红.社会新闻中女性报道的框架分析——以《新京报》为例[J].今传媒,2017,25(8):38-40.
[责任编辑: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