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民国历史街环境改造探讨

2019-03-22娄轩齐赵慧宁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改造设计文化内涵

娄轩齐 赵慧宁

摘 要:南京的民国建筑自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8年间涌现出了一大批的具有民国特色的建筑。这类建筑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是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们是中国当时社会逐渐吸纳接受西方文化的代表。南京在1927年4月制定了从实际出发的规划——《首都计划》,主张保留传统的建筑风格,同时引进西方城市规划思潮,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城市建设和创造革新。论文主旨在于通过现阶段所拥有的调研结果对南京的民国历史街区的改造实例进行民国建筑的改造分析,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进行审视,总结出民国历史街区环境改造中的注重内容。

关键词:民国街区;改造设计;文化内涵

一、研究目的及内容

(一)研究目的

研究民国历史街区建筑、功能、格局、环境的更新,首先对于重新塑造民国历史街区的历史风貌,充分挖掘南京地域文化的特色,尊重区域历史,寻求民国历史风貌的传承与城市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国历史文化,真实地将历史完整呈现出来,让我们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南京的民国历史风貌和人文景观。

(二)研究内容

课题主要通过切入《首都计划》与《民国时期南京建筑规范》了解南京民国建筑历史街区的具体功能以及作用覆盖范围,总结出民国历史街区的环境改造價值。《首都计划》划定南京为全国文化的集中独特表现的地方,并且举例白兰特来华后中国建筑风格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奠定了南京民国建筑中西交融的特点。从成功的案例中汲取其中保存完好的改造方案的优秀之处,有利于解决南京民国建筑的保护与改造的问题。

二、南京民国历史街区环境改造实例分析

(一)颐和路环境改造

颐和路整体环境改造在参照《南京主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基础之上将颐和路现有的民国保护性建筑的外观修整以及环境景观改造结合,使之能够在受到保护的情况下对外开放。环境改造之中颐和路作为南京市的市区,在用地紧张的情况下合理利用街口巷尾的景观与建筑相呼应的空间形式,为前来参观的游客营造出一种“闹市取静”的观感,在整体封闭式的环境之中用立体式景观打破了常规的墙面的封闭做法,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意境,街口巷尾运用盆栽给人一种置身于城市之外的感觉。在对整体建筑的修缮的情况下又增添了建筑与建筑之间的景观小品,使之与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一步一景”相呼应,在《首都计划》之中也有表现:“中国之建筑,最为幽静,盖其室中辟有庭院,与街外相距离,此其最佳之点,最为幽静”。使本来的墙内建筑与墙外街道从毫无沟通,变得联系起来。

颐和路整体改造手法参照上海新天地的改造开发模式,将休闲街区的格局加入到原有的民国建筑群体之中。景观用地紧张使得在后期景观改造中不得不利用现有的用地资源去进行改造,在原有的民国建筑群中加入半开放式空间,使得前来参观者在休闲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民国街区原有的韵味,如同置身于19世纪的民国街道一般。

整体街区并没有采用之前民国建筑的改造形式“酒吧街区风格”,从整体街区的改造后环境可看出设计师在改造之前对于南京原有民国建筑风貌进行了大量的分析,使得在对民国建筑的保护性改造中采用了保留与还原的形式,在极尽保留的基础之上对环境的再次修缮与改造,保持了对原有历史性价值的建筑保护,并没有破坏其原有的外观,将公馆区原有的破碎墙壁重新修葺并且增添现代景观造型的点缀,还原了公馆街区的原有风貌。

(二)颐和路环境形式

在街区内部以每条干路为基准对于每栋相关建筑进行编号处理,以方便前来游憩的参观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到目前所在的地点。

作为一个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街道的作用在于引导前来的人群。整体铺装也是显示一个历史街区的文化展示部分,在颜色上要与周围的建筑色彩相结合,而不是使用一些色彩鲜明的砖石进行铺设,使用的以灰色为主格调的铺装与民国时期的道路形式有着延续的作用,不会在改造后显得突兀。整体的铺装顺序不是常规式的横向平行式的,相反选择一种箭头式有指向引导形式的铺装,让前来的参观者能够有引导性地周游整个片区。

整体的铺装形式却并不是整体一成不变的。对于参览者而言不仅铺装形式有着引导作用,整体的空间环境也有着引导作用,颐和路第十二片区中的铺装形式在不同的空间环境之中也有着相互间的切换。在周围有着丰富景观植株的引导之下,铺装形式变为常规的横向平行的形式。

颐和路作为民国时期《首都计划》中所建造的作为公署住宅公馆的区域,在历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价值,是中国建筑史上承上启下的见证,而将此区域作为娱乐和休闲为一体的空间是对于历史建筑的保留和传承。用现代的景观改造建设使得整个片区的建筑形式以新的面貌展现于世人的视线之中。

(三)颐和路环境改造期望

在中国建筑史中民国建筑作为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应当作为文化建筑在城市之中妥善保护的,而创新与创意使其能够在社会的发展中获得生命力。对于传统文化来说,在历史的延绵性之上其与现代社会产生了脱节,而如今对于传统建筑的现代重新改造,就是对传统的文化建筑增添现代化创意。传统建筑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早已不只有原有的功能作为居住使用,而变为一种文化的象征,改造就是为了实现其功能性的转化,使建筑本身褪去原有的功能,在现代环境之中获得利用,在它原有的职能增添新的职能,创造出新的空间环境。

三、结语

颐和路是在十年首都建设的高潮环境之下的产物,用以安置从全国各地前来的大量政府要员家属,在地理位置上毗邻各国使馆的选址区域。整体的民国建筑是在《首都计划》的指导下将国外建筑风格与中式传统风格相结合的精英设计师的创作结晶。

颐和路的整体改造师为以后传统建筑片区改造提供了优秀借鉴,整体的改造设计中保留了民国建筑的原有外观形式和色彩配色,在最大程度的保留上对于整个街区进行再改造,使得整个街区作为历史的承载者在南京城中能够得以保留下来,也为了今后进行的历史街区改造作了铺垫。文化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要用现代的创意重新塑造文化的存在形式,对于建筑功能的重新定义,而不是一味地改造。整体环境注重保留原有历史性建筑的原始真实性,加强了参观者的环境历史代入感,但是又不与现代城市脱节。

参考文献:

[1]曾新强.浅议南京民国建筑的现状与保护[J].经济研究导刊,2014,(24).

[2]赵姗姗.南京颐和路街区近代规划与建筑研究[D].东南大学,2017.

[3]严澍阳.南京颐和路第十二片区建筑特色及改造策略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33).

[4]程宇飞.南京民国历史街区环境改造设计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

作者简介:

娄轩齐,南京工业大学硕士。研究方向:工业设计工程、环境设计。

指导老师:赵慧宁,博士,南京工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景观设计。

猜你喜欢

改造设计文化内涵
锅炉节能降耗的改造设计研究
公共建筑给排水改造项目的设计体会
对中国传统锡工艺传承的思考
对太极拳双语教学中教学技巧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