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正创新 坚定信念 把握好网络时代条件下曲艺创作的主方向

2019-03-22王志刚

曲艺 2019年2期
关键词:曲艺姥姥受众

王志刚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带给曲艺传承新挑战的同时,也为其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一方面,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传播方式大量出现,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进一步加快,这其中自然不乏正能量与趣味性兼备者。如笔者就曾在手机上看到过一位老先生的“独白”视频——“钱多钱少,够用就好;家穷家富,和谐就好;房大房小,能住就好;吃粗吃细,养生就好;名不名牌,能穿就好;年老年少,健康就好;孩子从小,就要教好;博士也好,卖菜也好,诚善就好;许多事情,看开就好;人生在世,知足就好……”

这虽不能说是严格意义上的曲艺作品,但其质朴而颇有韵律的语句道出了中正平和的生活理念,与“说书唱戏劝人方”的曲艺有共通之处,若将之视为一种“准曲艺”,也未尝不可。

但百川汇海的过程中难免有泥沙俱下。在当下数量众多的自媒体作品中,也有不少罔顾事实只为博人眼球的妄言妄作,其中或隐或显表现出的俗、假、粗、滥等“特质”,值得当前受众警惕。“M国每个小区有一个篮球场,B国每个小区有一个足球场,而我们每个小区就有一个学生补习班,每个小区就有一个麻将馆;M国100米有一个篮球场,200米一个健身房,而我们则是100米一个网吧,200米一个大药房……”

这个段子可能在反映当下某些值得关注和思考的现象,但由于制作者在观念上有偏颇,没有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慎言慎行,只是跟着一些“歪嘴和尚”念“错经”,扭曲了原本可以全面评估、理性看待的事实,进而可能会在受众当中造成不良影响。

更有甚者,一些自媒体人为了“油腻的笑果”而忽视了不同受众的心理感受。

案例一:

一名男子在动物园内问一名四五岁的小女孩:“你喜欢什么动物?”小女孩回答说:“我喜欢小鸟。”男子接着问:“那你妈妈呢?”女孩说:“我妈妈喜欢狗狗。”男子又问:“那你爸爸呢?”“我爸爸他喜欢隔壁的‘狐狸精。”

案例二:

一名小男孩与父母、姥姥共处一室。姥姥问小男孩:“你长大了想干什么职业呀?”男孩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想当宇航员。”姥姥又问:“为什么呢?”男孩说:“当宇航员可以遨游太空,看遍宇宙。”姥姥说:“等你当上宇航员那天,姥姥恐怕早就入土喽!”不曾想,男孩竟语出惊人:“不,姥姥,您不会入土的,我爸爸常说,您就是个老不死的东西……”

如果从曲艺的角度分析以上案例,活儿使得不错,“包袱儿”也响了。但不太高的格调通过儿童表达好吗?

不可否认的是,网络上的段子现在已经成为部分曲艺工作者的笑料来源。这在相当程度上与自媒体时代受众的喜好偏向有关。自媒体作品大多具有短和快的特点。要在较短的时间和较快的信息流动中抓住受众的喜好,作品必然要在表现方式上——语言的、视听方面的——追求冲击力。传统的曲艺创作手法,偏好于在情节构建的堂堂之阵中追求效果的异军突起,这仍然有很大的市场,但也不能忽视受众新的喜好,所以段子和一些曲艺作品在某些方面出现“合流”也不足为奇。(编者按:2016年编者在山西大同参加中国曲协的一个高级研修班时,与一位老作者讨论当下曲艺作品该如何创作和传播。老作者表示,当下基于情景的结构性包袱相较于比较直白的语言包袱,是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弱势的,其原因之一是受眾可能更倾向于直白的效果刺激。)

合理地借鉴是必要的,但这不能成为曲艺工作者倚重甚至一味依靠网络依靠段子的原因。事实上当前的曲艺创作领域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确实出现了某些令人堪忧的“症状”。

第一,部分网络作品中呈现出的某些“准曲艺”特征,对传统的曲艺创作理念产生了相当的冲击力,导致部分曲艺创作者的创作态度出现偏差。网上有着许多可以信手拈来的幽默元素,何必再劳心劳力地组织“包袱儿”,以这种心态创作出的作品多半只是一层浮土,没有可供精神的种子生发的厚土和养料。若再有些有害物质混进去,它对受众的不良影响就会增大,甚至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株连真正的曲艺作品。

第二,受部分网络作品大获成功的蛊惑,部分曲艺工作者有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在这种心态驱动下,他们往往不能静下心来,严谨地按照艺术规律去精心构思、创作和打磨作品,而是有意“猎奇”,寻求可以讨巧的“捷径”。以此心态从事曲艺创作,就如石板栽花,缺少根基,缺乏持久强盛的艺术生命力。

那么,在网络时代,一名曲艺创作者如何才能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咬定青山不放松”,扣住时代脉搏,抓住机遇,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曲艺作品呢?对此,笔者仅阐述几点个人意见。

一、兼容并蓄,始终把握好曲艺创作的主方向

发展的真正核心是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不论何时何地,曲艺“说书唱戏劝人方”的初心不能变,为人民说唱的理念不能变,真正为繁荣中国文艺事业做贡献的理想不能变,这是曲艺得以生存的重要保证,更是曲艺未来发展的根基所在。在此基础上,曲艺工作者要从日新月异的生活中汲取无穷无尽的创演素材,利用新的传播方式使得传统艺术重新焕发光彩,这才是曲艺新时代下的正确发展路径。曲艺工作者要能从网络中汲取营养,但也要防止网络信息,特别是有害信息的“倒灌”,淹没正常的创演土壤,让自己失去正确的创演道路。

二、扬长弃短,汲取网络作品中的有益成分为我所用

任何事物总是在矛盾变化中不断向前发展的,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新事物,曲艺工作者既不能因噎废食,为保证传统而将之视作洪水猛兽,也不能不加批判地全盘接受。要把坚持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作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指南,以独到的眼光有选择性地利用网络作品中的内容。

30多年前,当电视刚刚成为我们国家最为先进的视听手段时,一则“燕舞”牌收录机广告,因其鲜活的词句和活泼的表现形式而走红。其中的唱词“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后来就被成功地运用到了某个曲艺作品中,起到了很好的“艺术增值”效应。无独有偶,近些年来,一些具有鲜明时代特点、让人耳目一新的网络用语,亦受到不少曲艺创作者的“慧眼青睐”,被用于所创作的曲艺作品之中,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由此可见,只要坚持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来观照指导当下的曲艺创演,我们就能在网络的海洋中获取真正有价值的素材和可供参考的优良范本。

三、戒骄戒躁,用心打造精品力作

一个优秀艺术作品的产生,无不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成果,精心构思、潜心创作,在舞台上接受观众的反复检验,进而耐心打磨修改,这是求取“真经”的苦路和唯一一条路,终南捷径是不存在的。

因此,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品位、有担当的曲艺创演者,不论何时都要保持慎独,不受外力干扰,克服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态,心无旁骛,潜心创作。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出有深度、有质量、有生命力的曲艺作品。

四、广征博引,丰富曲艺创演体系

曲艺艺术在各种文艺形式“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当下,同样面临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迫切问题。因此,如何在坚守传统曲艺精华的基础上,融入更多更丰富的创新意识,进而使曲艺这门传统艺术在新时代条件下,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和持久的艺术生命力,这是摆在每一位曲艺创作者面前的一项不可忽略的重要课题。

时代要求艺术的发展与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追求保持动态平衡。这就要求曲艺创作者在坚守传统精华底蕴的同时,必须要保持一份乐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心态。只有这样,才不至于成为时代前行的“滞后者”和“局外人”;也只有这样,传统曲艺艺术才能在时代奔腾的洪流中,突显出其独具的艺术魅力和耀眼的艺术光芒。

五、积极作为,培养新时代新曲艺创演队伍

艺术的发展关键在人,曲艺亦不例外。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湛,富有前瞻眼光和创新精神的创演队伍是曲艺发展的根本保障。这要求我们每一位曲艺创演者都要满怀热情,以自信、自强、自励、自省的精神状态,投入曲艺阵地“坚守战”中,在固守阵地的前提下,还要善于主动去拓展和抢占曲艺创作新的“高地”,要善于利用一切现代手段推动曲艺事业向前发展,在网络时代中再创曲艺艺术新的辉煌。

猜你喜欢

曲艺姥姥受众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曲艺泉城》
聪聪的信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
绣花高手姥姥
注意力 约会力 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