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新闻语言的社会性

2019-03-22皇甫佳妤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社会性受众语言

皇甫佳妤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新闻语言是一种通过新闻媒介,向人们报道关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时候所采用的语言,新闻语言活动可以看做是一种社会现象,新闻的属性也决定了新闻语言的社会性。本文试着去探讨新闻语言的社会性,并且希望能够从中探究到社会如何作用于新闻语言,同时新闻语言也会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如何,接着探讨在新闻语言实践活动中应当如何去注意并且符合当下社会规范。

一、对新闻语言社会性的认知

目前我国学界对于新闻语言的概念大部分所认同的是“新闻语言是通过新闻媒介,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

从对于新闻语言的基本要求上来说,新闻语言的基本要求是根据新闻特性所决定的,因为新闻具有客观性、敏感性、群众性和时空性的特征,所以新闻语言要求准确鲜明、简洁明快、具体形象和通俗易懂。

综上所述,新闻语言可以说是即包含着表现形式的语言,又包括了思想内容和意识形态的言语,亦是人类的一种言语行为。

社会性是新闻基本特性之一,新闻社会性是新闻媒介是社会化的机构,报纸与读者、广播与听众、电视与观众,这些术语本身就说明了新闻的社会性:一方面以他方作为存在的前提,一方面又受他方的制约。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用于交际时候最为重要的符号系统。语言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每种语言都是社会的产物,是用来构建社会或者说是创造社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工具,故而我们认为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

由于新闻与语言都具有社会性,因而作为新闻与语言两者长期紧密相结合而产生的专门化语言——新闻语言,也应当具有社会性。新闻语言的社会性表现在整个社会各种因素都会对于新闻语言实践活动能够产生制约和影响,与此同时新闻语言的实践活动也会对社会产生影响。

二、新闻语言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在福柯的观点之中,知识,权力都是围绕话语运转的,他将话语看作是从各个方面积极的建造和建筑社会的过程。因此新闻语言具有社会性,但是与此同时,新闻语言的社会性也对社会产生着影响。

(一)新闻语言可以体现出社会的发展

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手段,新闻语言具有比其他语言更明显的共时性特征。

在改革开放之外后,我国的开放政策使得许多外来文化涌进了我国,对我国社会的各方面都产生了变化,尤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当时我国社会在封闭之后正受到西方文化的大量灌输,因此当时的新闻语言受到了冲击,拥有鲜明的“西化式”印记,例如IOC,GDP 等缩略词的大量使用。由于新闻语言所具有的社会性,因此从这些外来词“大张旗鼓”的出现在新闻当中,便能够感受到当时社会在改革开放全球化下收到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之大。

综上所述,新闻的特点,决定了新闻语言特征——即新闻语言要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诸方面的发展。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变化会影响着人们思维方式和观念的改变,也影响着新闻语言的变化发展。新闻语言能够很好且有效的帮助我们去了解和认知一个社会时代,因此当我们想要去探求一个时期的社会意识形态时候,可以从当时的新闻入手,从当时的新闻语言风格和用词去分析理解。

( 二) 社会性使得新闻语言引导正确方向

新闻语言在实践过程中,能够跟随着使用者的目的而产生十分强烈的立场性,而这种立场性能够使得受众在阅读新闻的时候被动接受着使用者的思想和意志。基于此,新闻语言中所具有的社会性使得新闻语言在实践过程中必须要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路线作为自己的任务。因为这个大前提,所以新闻语言在使得受众能够接受着正确的价值观和正确的引导,也要使得受众产生对社会的高度认同感。

新闻语言要引导受众正确的方向和价值观,在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章让我们去拥护德先生与赛先生,自此之后,这两位“先生”在当时的新闻语言频频出现,使得民主和科学之风开始吹遍华夏大地,在距离新文化运动过去快100年的今天,新闻语言之中仍然在使用“德赛”两位先生来给予受众正确的引导,例如新华网2009《“德先生、赛先生”仍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关键角色》报道就继续用到了这“两位先生”。

(三)新闻语言的社会性使得受众产生社会认同心理

随着人们的现代性意识的觉醒,认同问题开始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更是一个具有十分浓烈的有关现代色彩的问题。因此想要获得受众的社会认同,新闻语言就必须要使得受众能够清晰明确的读懂新闻,或者说读懂新闻语言所要表达的含义。

基于这个理念,使得我们必须要使得新闻语言在遣词造句的时候需要无限的贴近受众。因此在新闻语言在实践当中可以运用一些富有生活气息的,群众常用的词语来增加受众的社会认同感。

例如方言新闻就是以其内容的贴近性、形式的民主性吸引了一定的受众,虽然说方言相对于国家规范使用的普通话相比较,有着其劣势和不足,但方言因为具有地域性,对于特定人群能够产生感情交流,有着特别的亲和性,因此使用方言化的新闻语言能够带来受众的社会认同。

新闻语言需要通俗易懂才能够增加受众的社会认同心理,而这恰恰基是新闻语言的社会性,只有新闻语言能够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所关注,社会的影响力才会越来越大,而受众对社会认同的不断肯定与增强,能够对于社会稳定,国家稳定提供力量和支持。

三、社会对新闻语言实践活动的规范要求

语言是新闻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新闻语言承担着传播文化、规范社会用语的职能,新闻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是新闻被大众所接受、被大众所理解,快速而广泛传播的先决条件。由于新闻语言具有社会性,因此新闻语言的实践活动更应该符合社会规范,尤其是目前我们处于互联网时代环境下,对新闻语言的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新闻语言中用词要利于民族团结稳定

新闻语言是构筑新闻报道的最基本元素,当在报道少数民族新闻的时候,新闻语言可以对少数民族地区形成强大的示范功能,因此新闻语言的实践活动关系到民族地区的语言和谐和民族团结,所以我们要注意新闻语言中的用词规范。

在新闻语言当中我们也要尊重少数民族的禁忌,在新闻语言当中也要注意不要出现一些少数民族所禁忌的词,甚至是一些刺激民族情感的语言,将不利于民族团结,更将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二)新闻语言要正确体现国家意志

传播目的是开展精神交流。但是精神内容自身是抽象无形的,传播者只有利用符号才能够将其展现出来,而被传播的对象也只有利用符号才能够理解传播者所要表达的含义,因此新闻语言运用的规范、标准程度不仅直接关系到新闻媒体的报道效果,同时还体现着社会和国家的意志。

目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科教文化内容丰富多变,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因此在新闻语言的实践活动中,必须要坚决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维护我国的独立、尊严和自主,明确在新闻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我国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和积极的促进全球共同发展,在国际大舞台上也通过我们的新闻语言来体现出国家意识形态,构建出“中国”的话语权。

猜你喜欢

社会性受众语言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语言是刀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从社会性弱势群体自身心理角度谈接受科技知识
社会性交互及其在三维虚拟学习环境中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