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传播事实方式因网络而改变

2019-03-22赵喜斌北京日报社北京晚报

传播力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观点受众信息

赵喜斌 北京日报社北京晚报

一、迷惑信息突破空间、时间快速传播

网络信息中,许多爆料出现,并在网络中快速传播,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热点。一些事件先是在网络中被曝出。一些公众号、博主等也加入其中,将道听途说的内容集合在一篇文章中,以“标题党”的方式蹭热点搏出位。

网络中各种声音不断传出,越来越多的“料”也被加进了不断蹭热点的文章中。信息便产生了迷惑性,此种信息在广泛地传播时,舆论已经在公众中形成了一定的认识,即使一些信息是错误的、是无中生有的。

“把关人”的功能在新媒体时代被弱化,网络中的声音可以不再受空间限制,形成速度快。“先入为主”的认知占据着网民的心理。受众希望有更多的意外带来的惊喜,另一方面,很多受众也在抱怨互联网太分散人们的注意力,充斥了过多的意外和惊喜。未经把门的谣言、流言与谎言把受众的注意力切成碎片,终结了其深入思考,只是情绪化地转发、评论。

在网络中,每个事实都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这就让新闻出现了反转的可能,这些反作用力的事实可能是错的,但是,这种持续的、支持多方的、每个事实相互连接的矛盾性,改变了事实的性质。事实给了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分歧的方式,但是网络化事实开启了一个充满分歧的网络。事实的传统作用并未在网络中消失,尽力去追逐一个事实,总会发现有人在反驳它。在网络化中,以往我们认为通过出版、报道可以对事实达成一致,进而能够形成一致的结论,这种状况正在被餐食。

二、传统传播事实的方式受到挑战

一些事件在调查结果发布时,大部分媒体也仅仅只在转发通告,鲜有解释的信息出现,又引起了网民的争议。

在网络的信息海洋中,繁杂的信息会给受众带来困惑,这时则需要主流媒体、具有公信力与专业能力的媒体在第一时间发声,使这种声音占据主动,成为“先入为主”的声音,引导网民理性表达,避免出现无中生有的信息成为主角。

新媒体出现前,主流媒体能够达到这种效果的原因在于,纸质出版物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在事实的基础上建立了不可撼动的宫殿,另外因为那些大声疾呼的意见并没有被公众听到。媒体有机会接触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的事实,因此也就越发能够看到,但是在新媒体出现后,事实并没有像我们利用的那样发挥作用。

因为互联网本身包含丰富的多样性,存在太多的分歧。没有一个突出的占据优势地位的观点,舆论会迷失在一个不同观点组成的漩涡中。传统媒体则需要在人们对任何事都无法达成共识时,探索如何传播信息。

受众对如今可以听到更多的声音感到庆幸,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媒体。但是,又因此而抱怨那些信口雌黄、不可信赖的人们能够像学者或者受过专业训练的记者一样发表言论、观点与报道。互联网首要的也是最为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它造就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群体。意见的多样新、独立性和分散性。广播、电视、报纸都是单向的媒体,将麦克风交给了最为专业的人群。但是,互联网解除了这些限制,网络中一群不相干的人共同解决问题,发表观点,或为一些议题提供线索与资源。

三、做到新闻平衡呈现客观叙述

网络对以往通过客观性就可以轻易构建的新闻权威带来了影响,好的新闻报道是那些对新闻事件给出不同的、客观的、更加合理的解读性报道。报道是“收集信息,与知情人聊天,力图去验证和明晰真正发生了什么,并去描述事件中呈现的广泛的观点。”报道的真正价值不在于与所有观点保持距离,而在于记者全身处受众不在的地方。客观性依赖于自我与世界关系的一种形而上的描述,个人经历了一件事情之后,先尽力在内心有一个准确的呈现,然后再通过语言呈现给别人。如果单个的客观叙述不可能解读清楚,要做到新闻报道的平衡,那么至少给受众两方面的声音,这样报道就比较完整,可以充当争论的一个停止点。

从客观性应向透明性转变,记者立场的透明,受众可以方便地找到作者的信息,让作者的立场变得透明。同时做到消息来源的透明。

移动互联网模糊了专业主义视角下新闻事实的基本判断标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在增多,随意性范围也呈现扩大趋势。既要为网络民意的发展提供合理的空间,使其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又要通过长效机制对其加以及时合理的引导,尽可能限制乃至最终消除它的消极影响。

在媒体融合转型的进程中,需要媒体本身发展规律的优化升级。传统的职业化媒体人,也在尽可能使用多种方式传递声音,微信公号、客户端的使用就是其积极改变传播策略的有效途径。重新打造知识权威,打造关于真相和事实的标准,需要媒体人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观点受众信息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观点
订阅信息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业内观点
展会信息
新锐观点
观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