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拟社区趣缘群体的身份认同研究
——以豆瓣网为例

2019-03-22高佳雨王聪艳

传媒论坛 2019年14期
关键词:虚拟社区身份成员

高佳雨 王聪艳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霍华德·瑞恩高德(Howard Rheingold)被称为“虚拟社区之父”,在其著作《虚拟社区:电子疆域的家园》中首次提出“虚拟社区”的概念,认为虚拟社区就是一种“社会性群集”,它形成于网络虚拟空间中,成员在社区中以充分的情感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并分享各自见解。顾名思义,这一概念是相对现实社区而提出的概念,与现实社区一样,在虚拟社区中,社区成员参与讨论感兴趣的话题,不同的是虚拟社区以高科技通信技术作为支撑用户提供了一种超时空性的聚会场所。

一、虚拟社区:趣缘群体的生成语境

学者Armstrong和Hagel曾对对虚拟社区进行分类,将其划分为交易社区、关系社区、兴趣社区和幻想社区四种类型,其中,兴趣社区显然是因兴趣爱好相同而结成的趣缘群体形成的主要场域。豆瓣网就是兴趣社区的典型代表,豆瓣网上线于2005年3月,最初创始人杨勃只是希望创建一个文化交流网站,通过豆瓣网可以聚集一些热爱读书的网友们,在网站分享自己读过的书,彼此获益。2015年4月,豆瓣网推出“藏书功能”,将书籍的评论与讨论分离。2015年5月,将“爱看电影”独立,形成豆瓣电影分栏。2015年7月,开通豆瓣音乐,并推出“同城”功能,截至2018年,豆瓣网已经成为一个拥有超过1.6亿注册用户的大型虚拟社区。豆瓣网围绕图书、电影和音乐评论而形成兴趣型社会化虚拟社区,以兴趣为中心是其根本特征。小众文化的孕育地、核心的趣缘关系,这些鲜明的社区特色使得豆瓣这一兴趣社区不断聚焦兴趣群体,并最终形成众多趣缘群体。

趣缘群体是一种以兴趣和情感为核心形成的“圈子”文化,趣缘作为“圈子”的黏合剂,使得这种以身份认同为基础的网络圈子以其独有的感召力不断扩大交往规模与空间。在社会心理学层面,认同表现为个体认识到他所属于的特定社会群体,并作为群体成员从群体互动中获得某种价值和情感意义,比如人们从血缘关系中感受到亲情和相应的责任,从业缘群体中明确职业精神及社会角色。而在众多的社群关系中,趣缘关系或许是最为特殊的,人们基于自我个性和兴趣偏好寻找志同道合者,进而通过交流互动集结成各种趣缘社群。

二、豆瓣网中的身份认同建构

纽曼尔·卡斯特在《认同的力量》中提出,“认同组织起来的是意义”,意义是“社会行动者对自身行动目的的象征性认可”,由此可见,意义的产生是认同得以实现的基础,趣缘群体在豆瓣这一场域共享知识的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意义,使得群体中成员身份认同建构成为可能。

(一)用户的自我认同

吉登斯认为自我认同是“个人依据其个人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自我认同是指个体对于自我身份的认知与反思,豆瓣用户通过打造专属页面实现自我认同。

豆瓣网用户个人主页中,其广播、相册、日记、豆列等内容都是由用户个人生产决定的,用户通过选择呈现主页的内容建构自我。“我的豆瓣”主页上,汇集了用户个人生产信息,通过页面下读书、影视、音乐、同城、关注列表、常去小组等功能展现了用户兴趣偏好。此外用户还可以通过增减各大模块,调整页面布局构建属于自己的专属页面。个人主页的展示体现了用户兴趣、性格、文化等信息,用户也借此实现了自我展示,关注志同道合的豆友,从而一步步建构自我身份认同。

(二)用户的“圈子”认同

群体认同是指群体中的成员在认知与评价上产生了一致的看法及其感情。换句话说,群体中成员对于群体有着共同的情感需求与信仰追求,对于某一事物该群体成员拥有相同的价值观与认知,豆瓣用户的群体认同主要表现如下。

1.基于用户兴趣积淀认同基础

豆瓣网是基于兴趣产生发展的社区,社区成员间依托趣缘关系展开交往。豆瓣网上网友基于兴趣自发形成固定的圈子,如豆瓣同城、豆瓣小组、豆瓣友邻等。以豆瓣小组为例,豆瓣小组是志趣相投的豆瓣用户聚集交往的地方,任何成员都可以自由创建命名小组,小组的话题种类涉及文化、购物、兴趣、社会、学术、情感、闲聊等多方面内容。创建豆瓣小组后,豆瓣用户可以基于兴趣决定是否加入小组并进行交往互动。豆瓣小组互动的主要形式是小组成员发起话题讨论引发其他成员互动盖楼聊天,在互动过程中,成员之间可以通过豆邮、留言板建立更深一步的了解并互相关注。小组是基于豆瓣网友共同的兴趣爱好形成,是对同一话题感兴趣的趣缘群体的聚集地,他们以豆瓣为媒介进行线上线下互动沟通。小组成员建立小组、参与小组到退出小组都是具有完全自由,参与是在兴趣的基础上进行的。

2.线上线下互动中加强认同黏性

个体加强群体认同黏性,不仅要对群体有明确的认知,更需要在群体互动中获得其他成员的认可,通过与他人互动加强群体身份认同。在豆瓣中,线上线下互动加深了豆瓣网友对群体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如线上,豆瓣兴趣小组中,不同的小组聚集了不同的亚文化群体,他们共同创作并讨论本小组的兴趣点。小组管理员通过制定一系列组规要求组员,组员同意并遵守组规,大家维护共同的行为规范与社区秩序,自发形成共同体,传播群体文化。小组成员还通过开展组内互动讨论等方式提升凝聚力与自豪感,强化群体认同。线下则通过豆瓣同城强化群体认同,豆瓣同城是为豆瓣用户提供线下交流活动咨询信息的功能,通常包括戏剧、聚会、音乐观赏等信息。豆瓣同城还会根据用户兴趣偏好推送活动信息,助推用户结交共同兴趣的豆友。豆瓣同城让线上交流互动回归到现实生活之中,通过多种形式让拥有共同兴趣的趣缘群体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互动,进而增强他们的群体认同感,为趣缘群体们提供了一种参与现实公共生活的新方式。

(三)“我们与他们”的边界划分与群际区分

自我认同就是区分我是谁与他是谁的问题,同样的,群体认同便是区分我们是谁与他们是谁的问题。“只有通过界定这种差异,相似性才能被识别。因此‘我们’对自己的认同进行定义的同时也就是对一系列‘他们’的定义。‘我们’的相似性正是‘他们’与‘我们’的差异性,反之亦然。”群体之间的区分标志着群体关系的形成,群体边界的划分又推动了迷群成员对于群体的价值文化追求与群体凝聚力,促进群体身份认同感的形成。迷群通过建立统一的标识与口号,形成独特的迷群文化氛围,与其他群体进行区分,实现差异化,强化群体边界,强化对本群体的认同。比如豆瓣用户通常以豆友作为昵称,作为与包括天涯、微博、晋江论坛等用户之间的区别。而在不同的豆瓣小组中,不同的小组也有着不同的群际划分。如豆瓣鹅组以“组鹅”作为昵称,聚集了一批热爱娱乐八卦的网友;豆瓣韩娱则以“组鱼”作为昵称,是中国kpop粉丝的聚集地,豆瓣爱猫俱乐部则以猫草作为昵称,聚集了一批爱猫之人。在豆瓣小组豆瓣韩娱中,该组禁止讨论无关内容,不欢迎鄙视韩圈、鄙视韩粉的人进组。该组通过制定系列规则形成独特的韩娱文化氛围,与其他群体形成差异,进行群际划分,从而强化群体认同感。

三、结语

虚拟社区的技术背景为以豆瓣为主的兴趣社区的发展带来契机,豆瓣作为许多拥有小众兴趣爱好者的栖息地,聚焦了一群拥有独特个性和兴趣偏好的人群,这些人群在豆瓣寻找许多志同道合者,并建构出各种趣缘关系,进而形成多种趣缘群体。对于豆瓣中自发形成的趣缘群体而言,豆瓣用户的持续互动则有利于话题内容和共同兴趣的集中强化,这对豆瓣的持续社交互动有着积极意义。而用户持续的参与虚拟社区的活动与有效的身份认同又有着密切的关系,如豆瓣用户在豆瓣社区的表意实践过程中,分别从自我身份认同、群体身份认同两方面进行身份认同实践,进而强化群体边界,产生明显的群际区分,最终于群体狂欢中实现了身份认同。

猜你喜欢

虚拟社区身份成员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基于KANO模型问答型虚拟社区用户需求的分类研究
跟踪导练(三)(5)
身份案(下)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基于CitespaceⅢ的国内外虚拟社区可视化研究
基于虚拟社区的定向出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