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性高校学报的现状及创新性研究

2019-03-22秦福强

传媒论坛 2019年14期
关键词:办刊学报学术

秦福强 贺 斌 孔 倩

(青岛大学学报部,山东 青岛 266071)

一、引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院校学报面临着更多的发展困难。对于地方性高等教育院校而言,其学报主要以区域经济文化建设服务为要点,与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密不可分。而现阶段诸多问题的存在,严重限制了地方性高等教育院校学报发展。因此,依据大学学报社科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学报共性问题,对地方性高校学报现状进行适当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地方学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报发展中的经济基础薄弱

从地方性高等教育院校稿源数量及质量等生产要素层面分析,地方性高等教育院校内部投稿人员大多受职称评定、岗位晋级、提高学术地位等因素驱使,将优秀稿源投放到外部核心期刊,或者稿酬较高的刊物,从而导致本院校内部优质稿源较少。

从经济层面分析,学术期刊只有与学术成果、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才可以发挥自身实际价值。而作为供方的地方性高等教育院校学报、作为需方地方经济产业供需矛盾大,也对地方性高等教育院校学报改革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科支持、地方经济需求的巨大悬殊,导致地方性高等教育院校学报发展经济基础薄弱[1]。

(二)学报编辑部成员工作积极性不足

地方性高等教育院校内部编辑人员素质对地方性学报办刊水平及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由于现在编辑人员忙于稿子很少对本学科领域知识深入探究,缺少对学科前沿信息进行全面搜集的机会,从而导致其无法承担稿件学科的前沿性,最终导致地方性高等教育院校学报质量很难快速提高,走在科研的第一线。学报编辑部工作人员的工作性质与高等教育院校教学科研人员的工作性质差异较大,也抑制了高等教育院校编辑部工作人员工作创新性与积极性。

(三)学报办刊理念的创新性缺失

地方性高等教育院校学报尤其是自然科学类学报,在我国自然科学学术期刊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高等教育院校学报议题逐渐呈现雷同化。整体高等教育院校学报办刊理念落后,制约了地方性高等教育院校学报创新发展[2]。

地方性高等教育院校学报在办刊理念方面呈现突出的“内向性”,整体创新活力缺失。我国学术期刊主要办刊理念为科教兴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但是作为我国学术期刊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教育院校学报,并没有将发展理念放到整体教育科研服务层面,而是以“为本校教学科研服务”为目的。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地方性高等教育院校学报就成为研究生的阵地,整体高等教育院校学报也受到本校科研教育水平的约束。最终导致高等教育院校社会功能无法凸显。

此外,由于地方性高等教育院校内部稿源占据较高比例,编辑人员、投稿人员也大多位于同一教育机构内。人际情感因素的存在,也影响了地方性高等教育院校内编辑人员准确的判断力。

(四)学报管理及创新中存在的漏洞

现阶段,多数高等教育院校学报编辑委员会无法发挥充分的作用。再加上同行业专业人士匿名审稿、期刊评价科学规范理念的缺失,致使高等教育院校学术期刊在学术研究范畴整体呈现失控、浮躁等情况[3]。

地方性高等教育院校学报管理结构不合理,也影响了高等教育院校学报创新进程。现阶段大学学报大多为综合性期刊,多数高等教育院校学报大多为各自独立管理,且学报栏目设置也大多采用通用版面,整体选题层次频繁重复,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院校学报学术质量。

三、整改及创新路径

(一)争取拓宽学报的办刊经费渠道

高等教育院校学报是高等教育院校的标志,也是高等教育院校办学质量的主要指导。因此,在高等教育院校创办名牌高校的过程中,高等教育院校应正确认识高等教育院校学报的正确地位。从高等教育院校文化价值、社会效益、间接经济效益三个层面出发,明确高等教育院校学报在高等教育院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其中文化价值主要是通过高等教育院校学术性论文的发布,可以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驱动力,进而提高社会层面科学知识传播效力;而社会效益是高等教育院校学报运行的基本准则,其是辨别高等教育院校学报、企业及市场刊物的主要依据;间接经济效益主要是通过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指导。

为避免供需不对称问题的存在,高等教育院校学报应不断调整自身定位行为,以对象需求作为栏目安排、选题策划主要指导。在原有目标群体定位分析的基础上,对竞争对手发展特色及定位进行详细分析,明确自身优势,为高等教育院校学报学术创造性功能的充分发挥提供依据[4]。

在具体栏目设计过程中,高等教育院校可在重点栏目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多层次辅助栏目,立体化展现栏目结构,满足目标群体个性化阅读需求。同时每期学报应具有一篇或多篇高质量论文。结合特定栏目的开设及跨界栏目题材的设置,可全面增强高等教育院校学报的学术性及科学性。

此外,高等教育院校学报编辑部内部办公设施、现代化办公工具,是高等教育院校学报创新发展的基础。因此,在高等教育院校明确内部学报地位的同时,应加强基础硬件设施建设经济支持。设置专门基础设施建设款项,为高等教育院校购置充足的计算机、复印机等基础设施。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为高等教育院校学报编辑部在校本部开设新的办公基地。

(二)培养科学合理前沿的编辑群体

首先,为提高高等教育院校学报编辑部成员工作积极性,高等教育院校应树立正确的科学研究管理理念,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院校学报投稿激励机制。

其次,领导层的关注是高等教育院校学术刊物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依据新时期教育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求,高等教育院校应保证内部学术出版机构经费逐年增加。且高等教育院校学报内部应具有独立的账务档案及预算管理方案,保证专款专用。同时编辑部级别是高等教育院校学报办刊质量提升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高等教育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应将学报编辑纳入学校处级学术出版机构,严格执行主编责任制,从根本上提高高等教育院校编辑部地位。基于主编的知识水平、管理能力对高等教育院校学报质量的影响,高等教育院校应从理论水平、政治责任意识、学术水平、编辑实践能力、专业素养等方面进行分析,选择专业的主编岗位人员[5]。

再次,为了保证高等教育院校学术刊物创办质量,高等教育院校应在内部设置专门的学术作者管理机制。在高等教育院校党委书记,或校长的直接领导下,落实高等教育院校学术刊物创办条件,优先聘用各学科具有正高职称、学术造诣高、学术刊物编报能力强的校内外专业人士,成立学报编制委员会。每年度或季度召开一次或两次会议,详细探究高等教育院校学报编辑出版质量提升渠道,切实发挥高等教育院校学术审定的作用。同时高等教育院校编委会成员需要每年组织撰写三篇或四篇优质学术论文。依据各编委成员学术论文发表情况,每间隔2年进行一次编委成员调整。在这个基础上,高等教育院校可邀请校外知名院士、专业人士进行校内担任学报顾问,为高等教育院校学报质量的提升提供依据。

最后,顶层设计创新是高等教育院校作者群体素质提升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在薪资激励机制创新的基础上,高等教育院校可在编辑部应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以编辑出版业绩评价体系、考核体系作为编辑工作主要考核评定依据。从组稿、审稿、编辑加工、印刷、科研、发行等各个环节进行量化分析,开展扁平化管理。结合高等教育院校编辑出版工作流程的细化设置及管理层的简化分析,可为“三审一读”高等教育院校管理机制的贯彻落实提供依据。

地方性高等教育院校学报编辑工作,对于地方性高等教育院校学报编辑部成员专业知识、技能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依据高等教育院校编辑现有知识结构,高等教育院校应设置开放性、实时更新的学报编辑知识体系,构建完善的长效学习型编辑队伍学习培训机制。在岗前培训、岗位培训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高等教育院校编辑出版专业范畴,为高等教育院校学术水平的提升提供依据。

(三)创新办刊理念

首先,明确学术刊物创办理念,树立大学报理念,是高等教育院校学术刊物创办质量提升的根本保障。因此,作为高等教育院校对外宣传学术的主要窗口,高等教育院校应将增进文化积累、推动学术创新、优化文化选择作为现阶段主要学术刊物创办依据[6]。其中增进文化积累主要是通过地方性高等教育院校学报出版,需要将已存在学术刊物最新研究成果公布,为学术界文化财富的传承提供依据;而推动学术创新则是通过丰富的文化积累,为文化创新提供充足的驱动力,文化创新则可以为文化积累提供充足的素材。两者不断良性循环,可以为高等教育院校学术刊物创新发展提供依据;优化文化选择主要是通过制定学报出版底线及原则,加强对学报刊物特别是内部文章稿件的选择,保证高等教育院校学报质量。

其次,在对高等教育院校学报创办理念分析过程中,地方性高等教育院校可借鉴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学术性刊物管理中的经验。20世纪20年代初期,蔡元培先生倡导创办了《北京大学月刊》(现为《北京大学学报》)。在《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中,蔡元培先生提出大学学报为“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破学生专己守残之陋见”。即在高等教育院校学术刊物创办管理模块,应在本校学者相互交流、借鉴的基础上,利用高等教育院校学报这一平台,与各行业学者开展学术交流,为本校学术刊物创新发展提供依据。只有创新高等教育院校学术刊物创办理念,才可以摆正高等教育院校学报在高等教育院校管理中的位置,从而充分发挥高等教育院校学报内部管理人员积极主动性及创造性,为高等教育院校学报创新发展提供依据。

最后,高等教育院校学报创刊的本质为“为教学科研服务”。依据这一根本理念,为了保证高等教育院校创新发展,高等教育院校可在以往学术刊物创办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学报办刊理念。以创办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学术刊物为依据,以创办大型学术刊物、知名学术刊物、知名学术专栏为发展目标。将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关乎社会改革发展的前沿性问题作为核心,确定高等教育院校学报学术性发展视角。真正的体现高等教育院校学报与时俱进、科研理论创新的学术品格。

(四)完善地方性高等教育院校学报管理机制

为保证地方性高等教育院校学报管理效率,高等教育院校应在明确自身定位的基础上,深入区域市场调查,进一步细化内部管理体系。从管理理念、管理机制两个层面,主动改造内部管理模式。依据地方性高等教育院校学报特点,在管理理念创新层面,主要包括探究高等教育院校学报的发展规律,明确高等教育院校学报在科学层面定位;寻找高等教育院校学报事业位置,确定高等教育院校科技型刊物管理规律;依据现阶段情况,明确高等教育院校在知识经济时代及知识传播中的影响,寻找知识传播新渠道。作为科技性刊物的地方性高等教育院校学报,应依据专业化、集约化科技发展趋势。结合高等教育学科教学系统性强、专业教学范围广的特点,联合区域学术性刊物办报机构,进一步细化学术期刊学科专业内容分工。

依据高等教育院校学报发展规律,高等教育院校可综合分析学报地位、机构、规模、组织、体系、发展形势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第一手资料的搜集整理,确定高等教育院校管理理念创新节点。随后从客观层面出发,以高等教育院校学报事业生存发展问题为要点,确定高等教育院校学报宏观发展理念。

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高等教育院校学报应建立全方位质量管控方针,以精品意识为主导,对目标读者群体、社会大众精神文化需求进行全方位分析。从编辑、校对、发行、出版整个过程入手,建立编辑前期、编辑阶段、编辑后一体化、全方位立体服务理念,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良性循环[7]。

高等教育院校学报体制机制创新是高等教育院校学报事业创新发展的前提。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顺应信息时代及知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高等教育院校可与区域内其他院校联合,以高等教育院校学报出版集团的形式,提升高等教育院校学报影响力。同时与社会层面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合作,成立学术期刊出版企业,为高等教育院校学报整体改革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高等教育院校应进一步创新学报办刊模式,在拓展高等教育院校学报办刊市场渠道的同时,依托全国性专业委员会、学会创办代表,将以往综合型学术期刊创办的方式转化为大专业小综合型学术期刊创办的方式。

在信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高等教育院校学报也应该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电子信息化平台,拓展网络投稿、专业网络审核平台,逐步构建完善的高等教育院校学报网络化体系。通过将投稿、查询、编写阅读、审核等环节向电子信息化转化,可以为高等教育院校学报国际化互联网平台的打造奠定基础,从而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院校学报影响力。

四、结语

针对现阶段地方性高等教育院校学报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经济基础薄弱、创新能力不足、管理漏洞问题,地方性高等教育院校应最大程度发挥编委会的作用,争取优质稿源。建设完善的投稿平台及特色栏目,在体现地方性高等教育院校特色、精髓的同时,通过与领导层合作拓展多元化服务平台。结合教科研等专业人员办专业期刊渠道的拓展,可进一步扩大地方性高等教育院校学术界影响力,为学术、实用的有机整合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办刊学报学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致敬学报40年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全省首届少儿期刊办刊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