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节目创作与编导者智能结构探析
2019-03-22张亚男
张亚男
(包头广播电视台,内蒙古 包头 014000)
在现代化和科学化管理方面一向全国闻名的上海东方电视台早在1993年1月18日,就明令颁发了《编导职责条例》。而此前发行全国并为国内众多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所广泛引用的《广播电视岗位规范》,对新闻编辑部和新闻采访部负责人的政治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的要求更高:“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自觉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大学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有较高的政策水平……”由此可见,电视新闻节目编导的素质对于电视新闻节目的编导来说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一、喉舌意识
喉舌意识,就是电视是党和人民的喉舌的意识。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即1959年6月,毛泽东同志在同人民日报社负责同志谈话时就明确地提出,在我们国家“要政治家办报,不要书生办报”,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一项最根本的原则。同时还要着重做好宣传和研究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工作。要充分运用报纸、广播、电视、出版物等媒体,深入宣传这一理论,教育我们的人民,教育我们的青年。把政治思想宣传提高到关系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的前途和命运的高度来认识,这样就必然要对包括电视新闻宣传在内的政治思想和舆论宣传工作者提出更高的政治要求。因此,作为中国的电视广播工作者,尤其是作为电视新闻宣传工作具体实施环节的重要角色——新闻节目编导,就更应该自觉把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为重要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任务,不但要从联系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出发,而且还要从如何发挥我国电视新闻重要作用的角度出发,保质保量地予以完成,在学习、研究和不断实践中,武装自己的头脑,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从而做一名业务素质过硬、政治素质过硬的合格的电视新闻节目编导。
二、社会意识
所谓电视新闻节目编导的社会意识,一方面是指编导对社会的认知能力,一方面则是指编导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一种社会责任感。作为电视新闻节目编导,要让自己的行为对党和人民负责,首先必须在政治上和思想上都做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自觉地、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刻坚持电视新闻的正确的舆论导向。社会意识的另一方面,也是与上面所述同等重要的一个方面,则是电视新闻节目编导的观众意识,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观念。作为电视新闻节目编导要在自己的节目中,重视反映群众的要求、意见和呼声,注意回答广大群众最关心的各种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通过电视的报道,达到保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目的。
三、发现意识
电视新闻节目的特性和其特殊的影响力,要求编导除具备一般电视新闻节目编导的技能外,还必须特别锻炼和培养发现意识。美国《星条旗报》的一位记者就曾凭一双利眼发现新闻。20世纪末叶,迈克·W·哈格被任命为美国第33任海军陆战队司令,在即将宣誓就任前却遇到了大麻烦:他此前荣获的几枚象征着至高无上荣誉的勋章的证书找不到了。虽然不会有人怀疑他勋章的真实性,但对于有着视荣誉为生命传统的海军陆战队来说这的确不能说是小事一桩,而且完全有可能成为构成丑闻的“要件”。后来他决定拍摄官方照时不佩戴这几枚没有证书的勋章。照片登出后,《星条旗报》的那位记者通过和之前的照片细心比对发现了这一细微差别,认为其中一定大有文章可做,并准备大干一番,此前美国海军总指挥、海军上将杰瑞米·麦克·包尔达就曾因为牵扯进类似事件而自杀。后来哈格是通过危机公关小组的帮助才总算“逃过一劫”。(【美】特里·克拉克:《说出真相》,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7~10页)对于这一事件本身和美国记者的出发点我们不去评价,但这种于细微处找新闻的本事却值得我们从事新闻工作的编导们好好学习。其实,只要肯深入生活,用心去寻找去发现,即使是看似平常的日常生活题材,也同样可以编导出有影响有力度的优秀之作。如《弹指一挥间》,《展示新成就,迎接十五大》(CCTV,1997年)。这些成功之作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们能把国家建设成就这样的大题,化解在一件件与国民密切相关的可视、可知、可感的建设成就上,加以电视化表现,从而让观众认可,并为之深感自豪,深受鼓舞。
2007年12月31日,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台电视新闻中心《今日聚焦》播出了《惠农政策“惠”了谁》。通过“算账”“对比”等细化手法做了这期节目。节目播出后,在全省各地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记者又接到各地反映类似情况的电话和信件,随后,记者将所有情况反映给甘肃省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办公室,通过相关部门的努力,类似现象已经得到很大纠正。针对存在的问题,省委省政府表示,2008年,将在全省范围内对惠农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调查,确保惠农好政策落到实处。
四、编创意识
以广州花都广播电视台的电视专题片《花都零“非典”》为例:从总体上看,这是一部主题积极、鲜明的片子。片子紧紧抓住“非典”袭来,花都人民如何应对这一“结点”,将“结点”关联的各层面的“新闻人物”一一表现出来,用客观性的第三人称叙事方式,以新闻故事节奏全面、深入、立体地表现“非典”袭来之际的花都,从而透过这一表现,凸显“抗非”中的花都人,彰显花都精神。
如果说这是同类题材都会做的,也许做得还会更好一点的话,那么《花都零“非典”》一片还有一些细活,可能恰恰是同类题材片子所遗漏或忽视的,譬如片中视点人物的布设。该片共使用可以算作视点人物的人物约为10人,共出镜约15人次。以13分30秒的长度来平均,密度不是很高,但点的布设还是可以看出编导是颇下了一番功夫的。在这里,面对镜头表述看法、表露心声、表达情感者的层次极为丰富,既有市、区党政领导,也有普通医务工作者、普通市民,还有来自海外的人士,包括重量级的外商胡应湘等。更可贵的是,编导的剪裁功力在片中得以充分体现,对大段话语的剪切使用,对特色视点人物话语的截取使用,既符合新闻专题的特殊要求,形成特有的信息密度和叙事节奏,又可借权威的视点人物自身所蕴含的信息,传递全片信息。
该片对节奏的把握和氛围的营造也很到位。在节奏上,该片编导是有明确的追求目标的。片子有张有弛,有重有轻,很符合观众的收视心理。片子开头几句话由主持人导入:“各位观众,今天是五一劳动节,从区卫生防疫部门得知,到今天上午止,我区没有发现一例‘非典’患者,花都是广州地区12个区市中唯一的零‘非典’地区。”话语十分简洁,却透露出几层信息:其一,五一,公众节日;其二,疫情中的节目;其三,花都—公众节目—节日平安;其四,花都为何平安?
接下来围绕“唯一”这个主题,层层剖析,直达主题。
在氛围营造上,编导是通过几个牵动人心的事件来完成的。比如:“非典”干部大会、广州北站疑似病例追寻、花都非常时期的常态生活等。在这里,编导的理念是“事实胜于雄辩”。
此外,解说词在写作结构上对清晰层次的追求,编导对一手材料如音像资料的纯熟运用等,该片也有许多可取之处。
五、结语
总之,电视新闻报道的“深度”与“广度”不是这种电视新闻节目样式“与生俱来”的特征,而是策划者、编导者和所有参与节目生产的人从精神到体力不遗余力付出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