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民生新闻采写技巧探究
2019-03-22谢海强
谢海强
(安徽广播电视台,安徽 合肥 230071)
电视民生新闻改变了传统电视新闻我播你看高高在上的传播模式,而是用平民视角和平民观点,关注民生民情,聚焦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话题,将更多的话语权交到了受众手中。从某种程度上说,电视民生新闻打破了传统的新闻价值标准,媒体人不再是电视新闻的唯一“把关人”,更多的普通受众加入新闻“把关”的队伍中。老百姓是否关注、是否对百姓生活有直接影响、能否指导百姓的生产生活等等,这些都成为民生新闻的价值标准,这种转变拓展了新闻传播的领域,推进了我国电视新闻发展的进程。
一、我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面临的瓶颈
(一)报道视域过于狭隘
现如今,各地电视台都在做民生新闻,但是很多电视工作者对于“平民化”和“本土化”的理解却出现了偏差,认为所谓的本土化就是指本单位所能涵盖的地区,这种狭隘的地方主义观念,导致很多民生新闻类栏目所报道的都是琐碎的和市民身边发生的事件,错失了很多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国家大事。
其次,很多民生新闻制作单位由于处在城市之中,所以更多地将电视镜头对准了在城市生活的市民们,农村和农民报道出现了失语的现象,即使有报道,也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不具有代表性的新闻事件,一些与农民利息相关的医疗保障、农业生产、农村教育等有典型意义的报道较少。
其实对于电视民生新闻来说,立足于本地,关注城市新闻确实是新闻采集制作的重要准则,但是却不是唯一的准则,制作单位一定要突破狭隘的报道视域,城市和农村、与老百姓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都应该成为电视报道镜头的关注焦点。
(二)节目内容趋向娱乐化和庸俗化
随着网络媒体的高度高达,偏娱乐化的信息消费模式悄然来临,人们对于娱乐节目表现出更多的偏好,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也在向娱乐化的方向转变。为了迎合受众的口味,很多电视民生节目内容充斥了大量娱乐化和庸俗化的内容。打开电视,受众能看到大都是一些奇闻趣事、婚外情、凶杀或者张大爷的水管堵了、李大妈跳广场舞被投诉了等等,此类小事、怪事、奇事和丑事虽然短时间内可以吸引受众的眼球,但是却忽视了受众更高层次的信息需求,长此以往,对于电视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有很大的影响。
二、电视民生新闻的采写误区
(一)对民生新闻的内涵理解不够到位
理念是电视新闻工作者在民生新闻制作时的指路明灯,只有在正确的理念指引下,准确把握民生新闻的内涵,才能开展行之有效的新闻采写行为,生产出精品节目,但是很多民生新闻工作者却没有很好地把握民生新闻的本质内涵。首先,他们片面地将新闻与民生新闻割裂开,一味地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导致民生新闻只关注家长里短的“小民生”,忽视了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大民生”的关注。其次,他们将民生与“本土”二字等同,极端的“本土化”报道理念,给民生新闻的报道范围“画地为牢”,限定在特定的狭隘区域进行报道。由于对民生新闻的内涵理解不够到位,这也使得很多电视民生新闻类栏目中充斥了大量新闻价值含量低的事件,影响了栏目本身质量。
(二)对民生新闻的报道题材选取过“宽”或过“窄”
笔者综合分析我国目前多档电视民生新闻类栏目后发现,很多编辑记者在新闻采写过程中,都会进入这样两种误区:对报道题材的选取过“宽”或过“窄”。首先,为了畅通民生新闻的报道渠道,不少都加强了与观众的沟通交流,开设了电话、微博、微信等诸多互动渠道,对于老百姓提供线索,不少新闻工作者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加任何细分,大事小事都报道,致使一档节目中充斥了很多新闻价值不大、零星琐碎的事情,拉低了节目的档次,久而久之,也让受众产生了厌倦。
其次,报道题材选取过“窄”有如下两个体现:第一,过分强调所谓的“本土化”,将新闻报道的镜头大量定格在本地居民的身边事儿上,但是由于本地新闻素材有限,只能成了记录市民生活小事、奇事、怪事的流水账;第二,不少电视民生新闻类栏目中负面报道占据比例过高,偏向于对一些暴力、血腥场面的描述和渲染,久而久之,让观众的社会认知都产生了一定的偏差。
(三)对民生新闻的报道内容呈现过于单一
笔者综合分析目前国内多档电视民生新闻的采写现状后发现,基本上各地的民生新闻栏目采写报道新闻的形式和内容都大同小异,缺乏创新,没有多样的表现形式;而在同一个地区,报道内容同质化的现象更明显,相同的新闻题材在不同的电视民生栏目中不断重复播放,不仅严重影响了节目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同样也极大地浪费了新闻资源。以笔者所在的安徽广播电视台为例,目前同时开设了多档电视民生类新闻栏目,如安徽经济生活频道的《第一时间》,安徽公共频道的《夜线60分》《新闻第一线》等,这些栏目形式基本上一样,每天的内容也会有很多雷同,在同一个收视范围内争夺着有限受众,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同质化竞争的态势。
三、电视民生新闻的采写技巧
(一)加强新闻策划,拒绝同质化报道
民生新闻虽然强调的是以百姓化视角关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但是这不意味着一档民生新闻类节目就要成为记录百姓生活的形象化符号,将各种琐事堆砌。真正的优秀民生类栏目应当是百姓借助于报道,可以传递民意和心声,能够促进决策层全面了解百姓生活,解决百姓困难,不断推出惠民政策的一条有效渠道。要做到这一点,电视民生新闻记者才采写过程中一定要拒绝复制、粘贴,单纯地克隆以前的报道模式,而是要树立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问题加以报道,加强新闻策划,用新颖的方式表现新闻主题,让民生新闻更生动和形象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这样才能从同质化竞争的恶性循环中脱颖而出。
(二)体现人文关怀,拒绝庸俗报道
现如今媒体之间竞争激烈,对于电视媒体来说,收视率是衡量节目优质与否的重要标准,也是广告客户投放广告的重要依据。但是作为主流媒体,电视民生类新闻栏目优质与否,不能单纯以收视率作为评判标准。如果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在栏目中加入大量庸俗化和低俗化的报道,虽然短时间内可以提高收视率,但是长期下来,无异于饮鸩止渴,必然会严重损害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一档真正优质的电视民生类栏目,应当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文关怀,聚焦百姓生活中真正需要关注和报道的新闻,遇到复杂的民生问题,记者一定要深入百姓中走访调查,这样才能体现出新闻的力量,展示电视媒体的权威性,用优质的内容来提高栏目品质和收视率。
(三)调整采写方向,坚持全面报道
电视民生新闻采写要想做得好,就一定要坚持全面报道,不能忽视社会中的任何一个群体。无论是城市精英还是普通农民,都应该是我们的关注对象,无论是本地新闻,还是与老百姓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国家大事,都应该进入我们的报道范畴。编辑记者在采写民生新闻的时候,切忌出现“过度本土化”和“农民失语”等等情况,而是要全面地反映社会百态,展现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还能关注到民众的潜在信息需求,对一些事件做出深度解读,阐释前因后果,对百姓的生活决策有实际指导意义。
(四)与时俱进,善于利用新媒体工具
现如今,媒介融合步伐在不断加快,电视民生新闻中越来越多地体现出了各种新媒体元素。记者在日常采写中,也要善于利用各种新媒体工具,比如说熟练地在网络中发现新闻线索,寻找有用信息,善于利用各种新媒体工具,比如说电视节目4G直播等等,这样才能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步伐。
四、结语
电视民生新闻的生产者——编辑记者在采写民生新闻的工作中,一定要勇于创新,认识到民生新闻的发展瓶颈,不断克服各种采写误区,坚持以人为本,熟练运用各种采写技巧,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报道水平,赋予电视民生新闻作品更多的发展空间和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