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县(区)级媒体的融合转型
2019-03-22张攀江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融媒体中心
张攀江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融媒体中心
“融媒体”普遍的解释是,充分利用传播介质,把报刊、电视、广播等既相同又相异的不同媒体,在资源、内容、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传播模式。习总书记提出建设融媒体中心,其实质就是要扬长避短,借力发展,在融合的过程中扩大话语权、增强软实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一、“融媒体”概念的演化
90年代初,互联网方兴未艾,媒体宣传还停留在纸质、电视传播阶段。1995年10月下旬,《中国贸易报》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媒介,上网刊播电子日报。2009年,栾轶玫在学界提出融媒体概念,这也是第一次融媒体概念的学术性提出。2014年12月底,资深传媒人栾轶玫博士在《光明日报》发文,她认为,“融媒体前提是介质门类齐全的全媒体,没有‘全’何来‘融’?”[1]2014年,政府充分认识到媒介融合的意义。融媒体中心这一概念不仅被频频使用,而且在《光明日报》正式成立。栾轶玫博士指出,“融媒体时代任何一家传统媒体机构都可以进行多介质运作,即都可以生产视频、音频、文字、图画等多样的新闻产品。”。[2]2017年3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到人民日报社进行调研,刘云山也提到了融媒体的概念。“刘云山勉励大家精心做好新闻采集、编辑、发布工作,推出更多有影响的融媒体产品,把党报传播优势向网上拓展”。[3]2017年,融媒体的概念、融媒体中心开始被大众接受。
二、“融媒体”时代县(区)级媒体的机遇与挑战
2018年8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第一次专门对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作出重要批示,提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概念也是首次在这么高级别的会议上出现,这在中国媒体发展历史上无疑具有划时代意义,也为县(区)级媒体提供了改革的目标和方向。随后,全国各地多家县(区)级广电媒体开始试水融媒体中心改革。从试水情况来看,“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模式大体有三种:与其他媒体、高校和专家建立智库联盟。”[4]县(区)级融媒体中心基本是按照“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全方位覆盖”的方式进行运作,通过整合县(区)内“两微一端”、传统电视、报纸、广播等各种资源,建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传播各异的现代媒体宣传模式。
1.县(区)级融媒体中心要突出“融”字。“融”媒体不是简单的打包合并,它是为了解决传统媒体的弊病而进行的重新洗牌,必须真正发挥融媒体核心业务层面的融合,从媒体传播的形式、内容、节目的设置、栏目的定位等等各个层面,都要进行创新,要利用新型传播方式的覆盖面、快速度、影响力,充分发挥本土媒体的地域性、观赏性和多样性,做优节目、栏目,使媒体内容更富吸引力,更加灵动,百姓更加热爱。
2.县(区)级融媒体中心要突出“稳”字。县(区)级的报纸、电视、网站等传统媒体在融合之前都是独立的机构部门,拥有完善的机制体制。人员的性质、待遇的调整、岗位的设定等等,都需要重新核定,重新安排。这项工作细致复杂,如果处理不当,会出现不稳定的工作局面,造成人心浮动,局面混乱,使工作陷入被动。所以在建立县(区)级融媒体中心的过程中,必须树立起“一盘棋”的思想,一碗水端平,做到各尽其才,平衡分配,最大限度发挥人员作用,使新的媒体中心高效运转。
3.县(区)级融媒体中心要突出“活”字,县(区)级融媒体中心主要是当地各类渠道的归并以及一体化运作,无论是机制体制都要讲究灵活性、适应性。在盈利模式上要“活”,要探索实施政府购买宣传服务、全域资源整合服务等等,找出县(区)级媒体的创收新思路。在用人导向上要“灵活”,必须打破体制身份,以工作绩效、工作能力为标准,强化正面、正向、积极的激励方式,打通体制外人才成长通道,打造一批能干事、干成事的精干队伍。在工作中,要鼓励一线记者善于发现新闻、捕捉新闻,锤炼记者向全媒体记者转变,出去采编新闻,不仅是视频新闻、报纸新闻,新媒体新闻也要带着去做,这样才能成就一支强力的融媒体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