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土木工程教学改革研究
2019-03-22张瑞君张杰
张瑞君,张杰
(郑州工商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
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不断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方向发展转变,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已然成为当前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选择。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如何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是现阶段高校发展过程中所需解决的一系列问题[1]。 现如今,众多高校均设立有土木工程专业,作为一项工科专业要尤为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以培养具有良好基础理论、相关技能,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由此可见,对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土木工程教学改革进行研究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全球一体化、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推进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高校教育的一项主要目标。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逐步深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已经由精英教育发展成大众教育,旨在全面提升我国国民的综合素质。现代高等院校重视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现如今市场经济日趋白热化,各行各业竞相发展,作为国家建设的一大基础,土木工程行业亦在不断改革创新,由传统单一经营模式向全面经营模式发展转变。 社会建设对应需求的工程难度日益攀升,诸如大型桥梁工程建设、偏远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等工程规模不断扩大,建设难度逐步提升,各种工程项目追求与国际接轨,由此使得对人才的标准也变得越来越严苛[2]。 随着各式各样理论、学术知识的推陈出新,要求土木工程专业人才不仅要掌握自身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所以,要求高等院校要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方式的有效创新,依托现有的教育理论与新型教育思想的有机融合,不断钻研研究,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方式。
2 应用型人才培养下土木工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中依旧存在一系列问题,且主要表现为:其一,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明确性。现阶段,依旧存在不少高校重学术型人才,轻应用型人才。在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问题上,大多流于形式,人才培养依旧沿用学术型培养思路,未能形成学校自身的特色。即便一些高校将自身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应用型,然而未对应用型、技术型、复合型等人才做有效区分,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对学生成长造成不利影响。其二,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不完善。现阶段,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依旧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即便课程教学过程中设置有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然而在教学经费、教学条件等因素影响下,大多形同虚设,未有很好地开展模拟仿真教学、案例教学、校企合作教学等实践教学,进而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造成不利影响。
3 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土木工程教学改革策略
3.1 明确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需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一方面要考虑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思想及专业教学的初衷; 另一方面要考虑当前市场发展需求,充分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另外,还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娴熟掌握土木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并可动手实践的应用型人才。高素质人才是可娴熟将土木工程专业知识应用于社会建设中的应用型人才,有别于其他类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主要特征在于无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也无须掌握熟练的技艺,而应当更为倾向于在实际土木工程建中对于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3]。 换而言之,应用型人才即为在土木工程中可开展诸如工程设计、投资开发、施工安全管理等各部门技术工作的人才。所以,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即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现代社会工程建设中的一系列要求。
3.2 推进教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
为了实现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革新教学理念,转变传统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切实发挥学生在创造性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具体而言:首先,构建健全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主要由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等组成,是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一部分。对于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当有序推进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教学,综合建设多元化教学平台,形成专业选修、课外实践、职业技能与科技创新的新课程体系。 其次,科学设置教学任务及目标。 结合行业需求,优化课程设置,推进构建信息向知识再向能力的有效转移。 在土木工程基础知识教学任务及目标设置方面,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并可对理论知识进行有效应用,学会应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专业技能教学任务及目标设置方面,就学生对应学习的软件予以巩固,结合现代信息和软件应用技术,做到对cad、pkpm、autocad 等软件的熟练应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4]。另外,在当前信息时代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除去要进行基础性拓展外,还应当打造良好的应用平台,帮助学生实现“信息—知识—能力”的转化。
3.3 加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工程意识培养
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当加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工程意识培养,具体而言:首先,发挥专业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精神。教师应当从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着手,转变传统枯燥理论教学、教材知识与实际脱节、机械灌输式的教学形式,注重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优点与不足,鼓励学生表达个人见解、思路,科学引导学生对专业课程的认识及掌握。 例如,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建筑结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等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互联网平台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分析,好比依托BB 网络教学平台,通过学生随时随地学习课程、观看教学课件视频、 完成作业测验等内容发现学生的优点与不足,以促进可为学生提供更为有效针对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5]。其次,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实践能力。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内容,提高质量,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主动提问,主动收集学习资料,主动开展实践学习,并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形式亦切实保障学生学习效果。最后,明确行业法规,培养工程意识。教师应当加强引入案例教学内容,结合实际工程问题,通过工程语言表达,营造浓厚的工程氛围,鼓励学习程度相对高的学生参与相关课题的研究及实际工程设计,帮助学生提高对行业性质的有效认识,明确职业法规,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使学生可讯速地融入社会工作环境中[6]。
4 结语
综上所述,土木工程专业表现出极强的应用性,如何解决好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是现阶段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所需解决的一项核心问题。因而,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革新思想观念,提高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必要性的明确认识,加强对应用型人才培养下土木工程教学中存在主要问题的深入分析,明确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目标,推进教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加强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及工程意识培养,等等,积极促进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我国社会发展输送更多的有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