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瑕

2019-03-22康婷婷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修订版教科书语文课程

康婷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修订版)是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的基础上,和广大教育研究者以及一线教师,吸收十年间各地区新课程改革和教育实践的经验、研究成果,为适应和满足社会以及教育发展的需求所颁布的指导性文件。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也不负众望,在突出语文基础性学科地位的基础上,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都进行了具有现实和发展意义的继承改革,展现出一种发展的教育观念,同时,修订版的课程标准也比实验稿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是在实验稿的基础上修订的,应该取其精华,继而创新,可笔者通过对两个版本课程标准的对比,发现有几处地方,修订版的课程标准不如实验稿表述得更准确。查阅相关文献后,发现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研究大部分都集中在对两个版本的横纵对比上,又在对比的基础上提出变化的原因和课标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没有指出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中不如实验稿的部分,也没有指出阅读教学中的对话过程应该有作者的参与。

现在距离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已有7年,这期间,时代和社会对教育及人才又提出了新的要求。2017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其变化之大足以让人惊叹,据此,笔者认为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的再次修订也应提上日程,所以有必要在此将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存在的瑕疵指出来,和大家一起研讨,促进语文课程的良性发展。

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在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这一节中,第三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的第一句话,实验稿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1]而修订版则表述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2]虽然只有两字之差,但是意义却大不相同。笔者认为实验稿的表述更为准确,也更体现学生的特性,对学生特性的正确认识是对学生态度和提出教育要求的重要依据,课程标准作为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在表述上应该更精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毋庸置疑的,这一点充分表现了教师的引导教育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而学生的个体变化需求正是内因,所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主动性。但是学生除了是学习的主体外,也应该是发展的主体。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尚未成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是有待发展的个体,所以学生学习的过程,其实也是促进自身发展的过程,学习和发展对学生而言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

“发展是属于人所特有的性质”,[3]学生也不例外,尤其是青少年,他们是成长和发展中的人。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有七种,按照由低到高的序列排列,前四种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组成了人的基本需要,后三种即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组成了人成长的需要。这七种需要层层递进又相互作用,是人类成熟发展的表现。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阶段时,他们的基本需要大部分已得到最低层次的满足,虽然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基本需要还将混合在其他需要中继续得到满足,但由于社会实践的增多,教师的引导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学生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这就是成长需要。这时,学生的成长需要愿望要比基本需要更强烈,而自我实现是成长需要的最高层次,“自我实现的本质特征就是人的潜力和创造力的发挥,是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换言之,就是使自己成为理想中的人”。[4]所谓自我实现的过程就是自我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也符合当前国家对教育培养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二、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

在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关于阅读教学的部分中,实验稿在第一段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修订版将其修改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增加了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教科书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教科书的编者要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对编入教科书的选文严格把关,同时还要体现出时代精神,所以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也是了解教科书编者如何体现编写意图的过程”。[5]因此,增加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是教育精进不休的结果,具有时代意义。

但是,阅读过程中只有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还不足以完成阅读的任务,展现出阅读真正的价值。从文学角度讲,文本是指具有完整、系统含义的一个句子或多个句子的组合,因此,选入教科书的文本也属于文学作品。美国著名文学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他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论,即世界、作者、作品、读者这四个要素构成了文学活动,并且在文学活动中这四个要素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缺一不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文本对应作品,学生和教师对应读者,教科书编者从编选课本的角度也可以对应到作者。通过对比发现选文的真正意义上的作者,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并没有参与到教学对话中,可作者是作品的生产主体,如果没有作者,也就没有作品可言。换言之,在教学对话中,如果缺少了与作者的对话,对文本的理解可能差之千里,或是误入歧途。

从文本角度,“外部现实世界和人的情感世界是文学作品表现的两大领域,在理解以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情绪体验的抒情性作品时,作家与作品的关系尤为密切”。[6]在教科书中,由于篇幅结构等的关系,对作者的介绍一般都只是基础性的,对于作者写作时的生活、情感、家庭、人际关系等很少详细谈及,但这些又是理解文章的重要根据,教科书编者也是根据作者写作时的状态选取具有时代意义、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文本。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收到阅读教学应有的教育功效,需要教师先与作者对话,查证资料,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资料补充。先让学生和作者进行对话,教师再和学生一起与作者对话,进而更好地对文本进行解读。阅读中的对话是多重交叉型,如果缺少一个对话主体,将会影响整体的对话。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作品(文本)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之一,作家是作品生产的主体,因此,学生与作者的对话是实际教学中必不可少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教师、作者、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三、注意阅读时的心理卫生和用眼卫生

实验稿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建议这一部分,最后一段中提到“还应注意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卫生和用眼卫生”。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则将这一句删掉了。结合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这一句话不应该删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不断延长,而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是阅读,如果学生阅读时的姿势不正确,很容易导致近视,还会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有进一步的消极影响。“目前近视已成为青少年主要的健康问题之一,检出率持续上升,低龄化趋势明显”。[7]学习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如果在小学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不只是近视的问题,学生的阅读质量也会降低,还会影响到学生终身学习品格的养成。因此,义务教育阶段,在学生阅读时,应该注意用眼卫生,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

阅读是一种综合性行为,“既是人的生理活动,又是人的心理活动。在阅读过程中,生理活动是阅读的基础,阅读直接表现为视觉(或触觉)器官的活动、大脑的活动和发音器官的活动;与这些生理活动同时,人的情感、兴趣、动机等心理活动也在进行”。[8]阅读时的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在教学实践中,学生阅读时的生理活动是很难引导发展的,而阅读时的心理活动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理解文本内涵、作者情感并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的过程。如果学生的原有知识储备和观念不足以解读文本,或是学生原有的认知存在错误,这时,教师若没有及时加以准确的纠正,学生就会获取错误或没有价值的信息,所以,教师也要注意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卫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心理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多方面的裨益,能真正体现出语文课程的育人作用,例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价值观的建构、自我思考能力的培养等。

对阅读心理的研究其实由来已久,1886年,从卡特尔的阅读实验开始,阅读心理学就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阅读心理学“是对阅读活动的各种心理想象及其规律性的一种心理学研究,具体说,就是对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以及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影响读者的非智力因素的过程的一种心理学的研究”。[9]其对阅读能力结构、阅读策略、阅读推理、阅读信息保持与迁移、阅读记忆与理解等的研究成果,对教师的阅读教学和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都有很大帮助。语文课程标准作为指导性文件,应该将注意阅读时的心理卫生和用眼卫生提出来,这样教师受到引导,就会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阅读时的心理状态和阅读姿态,继而关注阅读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并将其更好地运用到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学生的家庭生活也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实验稿课程标准在课程开发与建议这一部分中指出“学生的家庭生活”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而在修订版的课程标准中将其删掉了。但是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及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这一部分,都保留有“学生的家庭生活”,由此,笔者认为修订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应该保留“学生的家庭生活”。

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充分体现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我们每个人从一出生开始就会受到家庭的教育和熏陶,受到父母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而这些教育和影响几乎都体现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是影响者,孩子是被影响者,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有正确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那孩子自然也会养成良好品格,所以家庭生活也是很重要的教育资源之一。

现阶段社会发展迅速,社会压力也随之增大,有些家长认为只要能为孩子提供舒适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就能让其茁壮成长,所以除了金钱和物质方面,对孩子放任自流。在我国传统教育中,有“子不教,父之过”的说法,这一思想深入当代很多家长之心,所以他们对孩子采取专制式教育方式。很明显,放任自流和专制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而言并不是最好的方式,而最好的教育方式应该是家长和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慢慢探索出来的,由家长和孩子一起寻找的教育方式是双方共同的选择,也能达到两全其美、各得其所的教育结果。

台湾师范大学黄逎毓老师曾说:“尽管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以各种方式在影响每个人,但家庭教育仍是一切教育的根,对教育的成败负有无可推卸的责任。”语文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的特点和学习内容决定了语文的深入学习还需要在实践中延续。家庭是语文得以继续学习的一个很好的场所,而且家庭教育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具有持久性,是学校教育的继续,也是学校教育的辅助。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将“学生的家庭生活”保留在课程标准中,让家庭在教育中的作用受到更多的重视,相关教育部门、学校、教师都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将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2001年,由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因此,语文课程标准事关语文课程及教学的发展,编写时应遵循严谨、科学的态度。语文课程和语言文字的运用密切相关,语文课程标准也应该在大局上做好规范性示范作用。对学生特性的准确了解、科学的阅读教学、学生家庭生活的资源开发是本文指瑕的重点,也是教学实践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所以上述的四处指瑕应该引起重视,通过不断完善的课程标准来指导实践,共同打磨具有中国特色的语文课程。

猜你喜欢

修订版教科书语文课程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当代诗学研究的可喜收获——评李元洛《诗美学》修订版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长征(修订版)
《核材料实物保护公约》修订版正式生效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