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文体引导 促进教工平衡工作
2019-03-22亢红波刘国营
□亢红波 刘国营
中国高等教育目前处于转型期,“追赶超越”成为新时代的发展主题之一,高校教育也与之对应地进入了超常规发展时期。同时,“卓越工程师”、“双创战略”、“新工科”等计划以及考核机制的实施,使高校在与社会接触最为紧密的教育末端环节中,获得了最好的发展时机与动力,但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何有效保证教师的身心健康,寻找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推动高等教育可持续良性发展是一个一直存在且不断变化的课题。
一、高校教师亚健康及文体活动调查
(一)健康指数调查。近些年来内,高校及其他科研院所中发生了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疑似“过劳死”的恶性健康事件,如清华的焦连伟、高文焕,浙江大学的何勇,更有人们熟悉的黄大年等,即使在非重点高校,这种事件发生的概率也有增高趋势。这些知识分子都是民族瑰宝,延长他们的生命无疑会取得更大的社会价值及科学成就。可现实的惯性依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即使有许多的惨痛的案例就在眼前,但过一段时间就会被淡化,甚至于忽视。大多数的中青年知识分子已经习惯了伏案工作,不爱运动,作息无规律,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有调查发现,当前教师中不同的健康状态的比例分别是:健康占10.4%,亚健康占45.55%,前临床状态占23.63%,疾病状态占20.42%。这些数据表明,有69.18%的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相比一般人重度亚健康发生率10%这个数字高出许多。更需重点说明的是,40岁左右为高发人群,而这正是科研与学术的黄金年龄[1]。总而言之,高校教师的健康指数处于不及格水平,这种局面,有其客观因素,但也有主观意识原因。
(二)文体活动调查。人生,惟有锻炼与读书不能辜负。笔者从事基层文体委员工作已经八年,对高校教师的文体活动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以西邮自动化学院为例,学院共有三个自发性的文体组织:篮协、足协与羽协,其中,篮协每年组织活动六七次,主要为比赛做准备;足协因为年龄及体力等原面,每年只会组织三次左右的比赛;羽协则群众基础较广,人数约占学院人数的1/6,平均每周能进行两次活动,参加人数约为羽协的1/2。假期自发性出行约占总1/3,相关的坚持的文化读书活动约占1/10。更值得担忧的是,自动化学院近几年新进博士二十多人,科研热情很高,但只有极少的人参与了文体活动。
二、高校教师亚健康原因解析
(一)主观原因。高校教师是一群特殊的群体,有着很好的专业知识沉淀,所以往往表现得很自我、很主观。教师的职业特点是比较善于表达,对于心理危机、压力与情绪的管理,理论上认同,而行动上不愿意面对甚至不愿意承认自我压力管理失调的状态,而采取抗拒、掩盖等主观行为。更多的人有一种盲目的自信,片面相信身体的自我恢复能力。连续的熬夜,又连续的放松,违背了生理规律,且相当比例的人认为,等退休了后从事其它文体活动,身体也会变好,再加上一些虚假的医疗信息,许多人真的就相信了这种身体机能的可逆性。更有一些极端者,认为文体活动就是时间的浪费,提倡静以休身,并养成了对网络的依赖症。如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会导致严重的自闭,其情绪不会得到有效释放[2~3]。
(二)客观原因。在我国经济的转型的关键期,教育行业处于高速发展与变革之中,同时,又处于“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学生的教育变得更加多变而复杂。“以生为本,依需而育”,新常态教育将带来理念、价值观的深刻变革,“互联网+”、“创客空间”、“校企俱乐部”、“众创空间”这些新事物发展蓬勃,教育生态呈多样化、个性化发展趋势,这些为高等教育带来了生机,更带来了挑战,教师面临着知识的二次学习和更多的未知性,这些都需要更多的超常规付出。
除教学方式与内容的变革外,在高校“追赶超越”的大背景下,学校的绩效考核指标,这些是高校教师最为直接的压力,教师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加油充电。在各种压力下,教师第一选择就是牺牲掉相关文体活动的时间,久而久之,引起了恶性循环,即使研究出现了瓶颈,也不会主动参与文体活动,进行身心调节,使生理心理双重受损。少部分的教师科研做得很深,投入程度更高,但往往以透支健康为代价,能平衡兼顾的人少之又少[4]。在这方面,学校相应职能部门应相互协作,采取更为主动的方式,比如考核指标多样化、考核周期适当加长、创造较好的运动条件、适当强迫性的间隙锻炼等手段,积极倡导健康理念。事实上,如中石油等许多公司,已经强制性地推广课间操、团建等活动。保护员工,也就是保障单位的未来。
三、教师参与文体活动的意义及形式
(一)文体活动对心理的塑造。文体活动不仅是一味保障身心健康的良药,它更能增加心理韧性,培养健康阳光心态,强化意志塑造品质,营造和谐向上的文化。身体是人类整个活动的载体,身体机能的平衡发展也会增加自身的抵抗力、免疫力、适应力和生理的调节能力,塑造阳光心态,建立成熟的心理应对机制。同时,一个健康的机体也能辐射出正能量场,影响学生的求学意识和周边的科研生态,改善自我的生存空间,在不顺利时获得良好的互动。尤其当遇到困境时,这种意志品质将成为你走出逆境的原动力,在人生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5]。
(二)文体活动对集体精神的塑造。一个热爱文体活动的人,从来不是一个孤单自私的人,他属于快乐的团队,并有着很强的集体向心力。注重文体平衡的人,同样也能明白自己的优缺点,知道如何去实现团体有效协作,知道集体的诉求,有利于集体精神的塑造,增强教师职工的凝聚力、战斗力,推动其它工作的有序进行。
(三)文体活动的开展形式。教师平衡工作可以使大学获得持续发展的源动力,而多内容高频次的文体引导则需成各级工会工作的主旨。大学教师活动较为规律,活动场地相对固定,知识层次相当,有潜在的文体需求。文体活动应使得体育常态化,文化多样化,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在很多人的认识中,读书与锻炼是一种爱好,在美国,这二者被认为是一种习惯,是生活常态的一部分,不能独立于生活。在工会组织下,借助于互联网,可进行互动形式的体育锻炼,如企业咕咚下的“快乐健步行”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此外,也可小单元地恢复课间保健操,播放音乐以进行半强制性提醒;可以建立教师学生交互体育组织,使之成为师生之间另一个互动接口,加强师生理解,促进师生关系;还可以设立健康月,进行“爱眼周”、“护颈周”等主题周活动,使大家加强对身体机能的认识;此外,在政治或其它学习之后,可以进行健康主题的座谈。通过这些高频次的互动,潜移默化地改造教师健康观。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引导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其目的是构建教师的人文素养,这些修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人格魅力、创新意识、教学能力及表达方式等。新时期的文化活动应以“小型、多样、业余、自主”为特点,可以紧贴时代脉搏,也可以倡导古典传奇。在方法手段上,可与新媒体相结合,突出时尚性、广泛性、突破时间及空间限制,如在网上组织主题诗词会、专题征文、电影回眸、摄影赏析、音乐汇等各种主题。教师不仅是旁观者,更是参与者与创作者,教师的潜在才华及专长个性将在活动中得以充分展现,使日常生活变得鲜活而有生机。具体操作时,寓教于乐,可加入短信抽奖、网络投票、微信评优、发放红包等激励手段。通过这些活动,陶冶了教师职工情操,提高教师职工品位,极大地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增强主人翁意识,提高职工的归属感,真正为高校的发展增添内在活力。
四、展望
加强文体引导,促进平衡工作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决策层也需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只有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不断创新教职工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做到既重视传统又不断创新,既围绕中心又贴近教职工,通过活动的设计与创新,搭建新的文化传播载体,赋予时代的特色和企业文化理念,使教职工文体活动更贴近实际,教职工更愿意参与活动,工会工作会更有吸引力,为教师的自我增值创造良好和谐的氛围,有力地促进了教师未来的发展;同时,有助于教师认识自我,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行为,提升综合知识层次,增强科研动力并获得职业幸福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做一个愉悦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