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查分析
2019-03-22李月波
□李月波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在2016年2月19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2018年8月21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强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是否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本课题采取了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的形式,对石家庄市六所高校新时代大学生展开调查,包含高职院校、本科院校。发放调查问卷将近2,000份,回收1,950份,回收率97.5%。深度访谈采取面对面的形式,共计33人。对调查情况与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加强新时代大学生马克主义信仰教育的对策。
一、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基本状况
(一)总体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基本情况。调查发现,愿意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生占到绝大多数,超过88.75%。对于“是否读过马克思主义相关著作”,53.4%的学生表示读过小部分,23%的学生读过。读过大部分的不到2%。对“你目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情况”的调查中,知道大概内容的占到86%,基本概念、原理不太掌握的只占2.5%。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理论成果”中,超过80%的学生表示了解一些,不太了解的占16%,完全不了解的占不到3%。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同学信仰马克思主义,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情况比较乐观。
(二)对马克思主义信任程度高,认为马克思主义和生活联系密切的比例高。对“马克思主义是不是过时了”的调查中,100%的学生认为没有过时。认为“马克思主义有说服力的”超过80%。“你觉得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我们的关系”中,超过91%的学生认为联系紧密,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对于“是否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超过85%的学生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梦实现的信任程度”调查中,91.3%的学生坚信中国梦一定能实现。同时不可忽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信仰情况,信仰金钱、宗教、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学生也有一定比例,超过10%。
(三)不同学历层次学生、文理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知、信仰状况不同。本科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比例高于高职学生,主动阅读马克思主义相关著作的比例高于高职学生,其中本科生与高职文科学生主动阅读比例达到58.2%,高职理科生占到35.7%,本科生98.61%的学生非常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高职文科生占到90%,高职理科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占84.8%。可以看出不同学历层次学生由于认知结构、学习态度、目标理想的差异,导致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知、态度呈现不同;而同一学历层次文理科的不同也呈现差异,文科学生比理科学生信任程度高,主动了解的占比高,与文理科的学科背景相关。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信仰影响大。通过调查发现超过96%的学生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并了解马克思主义的,超过80%左右的学生感觉马克思理论课教师授课不错,但是仍有16.5%左右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枯燥抽象,希望教师知识面、授课水平继续提升。
二、影响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因素
(一)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者自身素质有待提升。意识形态不会自发形成,必须依靠外在传播,而传播者的整体素质关乎传播的效果。高校作为马克思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思想政治课教师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主体,由于自身理论功底不足,在课堂上往往照本宣科,导致思想政治课吸引力、凝聚力不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哲学、艺术等方方面面,每一个方面都需要相当深厚的专业知识作为背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任务重与教师人数少的矛盾,不少任课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知识的碎片化根本无法讲清讲深讲透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二)各种社会思潮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精力是抓好经济建设,宽松稳定的政治局面在一定程度上为各种社会思潮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土壤。自由主义思潮、私有化思潮、市场化思潮、民主、自由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更有虚无主义思潮,虚无主义思潮在学生群体中影响较大,歪曲、诋毁党的历史和领袖人物、虚化中国共产党历史等。要以史为鉴,清醒地认识到一些势力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颠覆人们的价值观和信仰根基。
(三)信息网络化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形成挑战。网络传播信息量大,自由与便捷,借助互联网技术平台,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更便捷的方式方法,但是传统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说教口气,权威态度,难以适应网络化时代的意识形态传播特点,网民通常选择平等、轻松的文字、音频或者视频。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优势强势进行文化输出,用网民喜闻乐见的包装形式输出普世价值观,对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形成了很大挑战。
(四)文化发展滞后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显著增强,2018年经济总量超过90万亿,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而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上存在滞后,尤其是在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上跟不上经济的发展,自然会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
三、新时代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对策
(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高校是传播党和国家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的主阵地,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培养和造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可靠接班人,承担着重大的任务。高校党委要高度重视,积极担负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注重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抓好专职队伍,建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力军;采取措施加强学生课堂管理,严格教学纪律,坚决按照中央要求担负起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对少部分不宣讲党的理论、积极宣扬西方思想的教师要区分责任,及时开除出教师队伍;切实用好一切网络工具,采取多种方式,灵活多样、深入人心、结合实际地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其统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真正在高校唱响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旋律。
(二)培育高素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定期组织马列基本原理专题培训,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专家教授、一线教师齐上阵,对马列基本原理的主要思想观点,逐个学习、研究、辅导,力争全部学深悟透。抓好思想政治课教师日常学习,利用集中学习时间、课余自习时间,组织思想政治课教师对马列原著经常性地精读通读,精准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原义和精髓,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最主要的观点进行反复研读,使其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只有教师做到真懂真信,才能指导学生建立科学的信仰。要提升思想政治课课堂质量,重点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对各种错误思想必须敢于亮剑,帮助学生明辨是非。要着力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事业,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学生切身感悟伟大祖国的沧桑巨变,才能有效激发学生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感染力。通俗易懂,增强时代感染力是推动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要求。传播理论,在坚持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区分授课对象,针对不同学生、不同认知水平的实际情况,在授课内容上做好通俗化的准备工作。尤其是新时代的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态度有待于端正,特别是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下功夫,坚持把抽象的、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切实与学生有限的社会体验相结合起来,把课堂搬到社区、搬到养老院、搬到红色基地等,更多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理论,学会用学过的理论去剖析社会现象,与自己成长成才结合起来,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四)构建协同育人的校园人文环境。高校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剔除功利色彩,回到真正培养人的初衷,增强文化底蕴,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构建软空间。所有课程都应该成为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平台,“课程思想政治”与“思想政治课程”相结合,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思想引导。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党团干部和思想政治课教师步调一致,形成意识形态工作强大合力。环境育人,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了校园文化建设硬件设施,让道旗、移动宣传栏成为学院新的德育阵地。文化润校,开设各类人文素质类课程的讲坛,纳入学分,开设文、史、哲、艺术方面的选修课,浓厚的高校校园人文环境定会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帮助学生对信仰问题的思考,有利于让马克思主义信仰占领主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