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关中地区城市发展历程与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
2019-03-22李安琦
□李安琦
一、早期城市发展时期
早期关中地区城市数量少,城市规模普遍较小、发展水平低并且较为分散。城市建设强调君臣等级,对于王城之外的诸侯国都和士卿大夫的封地城邑都必须严格按照君臣等级进行规划建造。因而关中地区的城市发展格局为:以丰、镐二京为西周都城,其规模最大、级别最高,还有西虢诸侯国都以及一些小城邑,形成了王城、都邑、邑城三级城市等级体系。
二、按城市等级的单极核发展时期
秦人统治关中地区以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郡县制。当时的关中地区被划分为内史郡,包括大小城市四十余座。咸阳作为秦国国都成为关中地区的首位城市,规模较大。泾阳、栎阳和雍城等城市作为前都城和陪都,城市等级较高,成为关中城市体系中的二级城市。此外,实行郡县制后所设立的县政府所在城邑则发展为三级城市,等级低、规模小,仅作为县治所,是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取决于该城市的政治地位。这种三级行政等级相对应的城市发展等级体系对后世的城市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此后西汉时期“承秦制”、“县邑城”,将关中地区划分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辅。随着政治环境的稳定,各项促进农业生产恢复经济的政策的实施,关中地区城市数量猛增,达到五十多座。其中首位城市汉长安面积达到35平方千米,人口超50万。由于西汉时期实行“陵邑制”,在长安附近还形成了茂陵、平陵、长陵、安陵、阳陵等一批人口规模在10~20万的陵城,构成了以长安城为中心的早期城市群雏形。历经汉末、三国、魏晋、南北朝的动乱,到了隋唐两朝重新定都长安之后,隋朝在原汉长安城南,修建规模更为宏大的大兴城。随后,唐朝改隋大兴城为长安城,并不断进行扩修。时唐长安城人口超过100万,面积84平方公里,是我国封建社会全盛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同时,唐长安城的繁盛,也带动了关中地区其它城市的发展,这一时期是古代关中地区城市发展的顶峰。
唐末战乱,导致关中地区的没落,长安城也遭到毁坏。此后历经五代直至元末,数百年间虽然西安(古长安,各朝代名称多有变化)仍然为西北重镇,但国都东迁、经济重心南移,关中繁盛一去不复返,大多数城市衰落、发展缓慢。到明清两代时,政治环境较为稳定,政府促进经济发展,关中地区的城市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而关中地区的城市发展格局也是从近代陇海铁路贯通之后,才开始发生巨大变革。在此时期,关中城市发展基本都延续了秦汉时期的按城市等级的单极核发展模式,即关中地区城市发展受到核心城市西安(长安)的城市地位的影响:和平时期,国都在西安,则关中城市数量增多、规模不断扩张;国都外迁,主导城市等级地位下降,发展缓慢,城市数量减少,如遇战乱,更是加速了人口流失,城市毁坏、衰败。
三、沿交通走廊扩张与城镇化新区建设的发展时期
沿交通走廊的“点—轴”格局增长。陇海铁路贯通关中平原改变了关中地区原有的城市发展格局,城市发展进入新的时期。铁路的修建改善了原有的交通运输条件,也改变了一些城市的区位优势,沿线的西安、宝鸡、咸阳、渭南等城市得以迅速发展起来。其中咸阳取代三原成为渭北经济中心,渭南取代大荔成为关中东部中心城市,而宝鸡则凭借沟通西北西南的交通枢纽地位一跃成为关中第二大城市,取代凤翔成为关中西部中心城市。同时,也促进沿线华阴、新丰、武功、蔡家坡等城镇的发展。抗战期间,陇海铁路曾先后建成运营的白水支线、双石铺支线、虢陇支线、咸同支线(后改为咸铜铁路支线),也为推动一些矿产资源丰富的城市的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如耀县、铜川、白水等。自1978年起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关中地区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原有的城镇基础上各个城市稳定发展,城市规模不断增长。交通运输条件的逐步完善,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的呈“米”字型交通网络。随着交通道路网的进一步完善,加强了各个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关中城市发展格局也开始转变为沿着不同等级的公路交通走廊稳定向外扩张延伸,城镇化新设背景下的多中心增长从2000年开始,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了对关中地区的投资力度。国家级、省级等各类经济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设立,加速了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大量的人口开始涌入城市,成为城市发展内在的强大驱动力。陕西省开始大力推动西(安)咸(阳)一体化,构建关中区域经济中心,重点发展宝鸡、渭南、铜川成为地区中心。同时,培育杨凌、韩城、兴平等一批中小城市,以形成关中地区的多个“城市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然而,受到长久以来西安“一城独大”的单极核城市发展传统的影响,当前关中地区城市等级体系发展不完善,处于次一级的宝鸡、咸阳、渭南等城市与首位城市西安在城市规模和经济体量上差距太大。西安这个增长极未能发挥出有效的扩散效应带动整个关中地区整体协调发展。
四、关中地区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优越的自然环境是关中地区城市发展的基础。关中地区河流众多、水源充沛、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农业种植条件极佳。渭河平原地势平坦,十分适宜城市的建设发展,优越的自然环境支撑着城市的发展和壮大。此外,关中地区其自古是中原地区通向西北、西南的咽喉要道,向北可达塞外,南抵秦巴、四川,东至中原,西及陇东,为重要咽喉区和东西南北文化、物资和人员等的汇集之地。这一地理区位优势也奠定了关中地区在全国战略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二)核心城市在国家城市体系中的定位。地区核心城市的等级地位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在关中地区表现的十分明显。从周人在沣河两岸修筑了丰、镐二京开始,秦、汉、隋、唐等这几个中国历史少有的强盛王朝都将都城选在关中地区。这一明显的政治优势使得关中地区有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都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安长久的成为国家城市体系中的首位城市。各个帝王对投资修建都城大费人力财力,不惜迁户充实京城,因而西安在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周围一批城镇的产生和发展。
(三)区域的交通条件对于城市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交通道路网络是承载城市与外界资金、信息、资源、人口等要素集聚与扩散的通道。关中地区的城市也是伴随着交通网络的建设而发展起来的。古代关中地区最早最大规模的交通道路修建工程是秦始皇修筑驰道、直道,构建以都城咸阳为中心的交通道路网。促使渭河沿线的雍城、郿县、武功、美阳、高陵邑、栎阳、频阳、郑邑等城镇取得较大发展。这些城镇都是日后关中地区城市发展的基础。
五、结语
本文从自然条件与地理区位因素、核心城市的等级地位、对外交通设施的改善,这三个方面出发分析了关中地区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并基于增长极理论梳理了关中地区城市的发展历程,得出以下观点:第一,关中地区的城市发展是以其悠久的历史沿革、优越的自然环境以及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为基础,历经早期城市发展时期、按城市等级的单极核发展时期、沿交通走廊扩张与城镇化新区建设时期三个发展阶段。第二,关中地区城市体系出现较早,受政治因素影响明显,形成了以西安为核心的单极发展模式,大多数城市规模较小,政权的更替主导了古代关中地区城市发展的繁盛和衰落。第三,在原有关中城市发展格局的基础上,构建三层次五中心的城市群组团体系,推动关中地区的城市整体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