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
2019-03-22吴佳清
吴佳清
(莆田学院 教务处,莆田 351100)
引言
当前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智能科学与技术等新科技正步入高速发展期,产业升级和融合逐渐加强。为应对新科技革命挑战,占据全球竞争优势,我国适时推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建设工业强国。对此,我国需要培养新工科人才,以促进核心技术的突破。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在新工科理念下推动创新创业教育革新[1],为新工科的发展培养和输送源源不断的创新创业人才。
一、新工科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
为应对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和挑战,我国适时提出新工科计划。新工科是新兴、新型和新生,是全新出现、前所未有的新学科;是不同学科交叉产生的新学科,是通过对现有或传统工程学科的改造、升级、交融,或面向新技术和新产业发展而重塑、重组、再造及分化衍生出来的一批新兴工程学科专业[2]。新工科聚焦工程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相对于传统工科,新工科主要培养与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通过“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三部曲,我国逐步完成新工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实践指南,对于推动我国新工科教育具有里程碑意义。新工科涉及的专业众多,如新能源、光电信息工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物联网、生物工程、智能制造、机器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工科既是相近专业的融合创新,也是不同专业的跨界组合。比如医学与智能制造的结合形成智能医学。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根据应用型的导向,培养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可见新工科的培养目标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具有高度契合性[3],在创新创业和新工科人才培养方面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教师协同培养。如医学专业学生在进行创新创业时,可以考虑医院服务和人工智能的结合,发挥自动机器人的作用,推动医学智能服务的应用。医学专业学生和智能制造专业的学生可以跨专业组合进行创新创业,推动智能制造系统设计的优化和成果应用,优化智能医疗服务。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重塑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新工科人才。纵观当前国内高校新工科教育模式,主要有中山大学交叉复合模式、浙江大学 “主辅—本硕”贯通模式、东莞理工学院 “产业+ 学院”模式等[4],这些院校模式的共同特点是打破新工科的学科界限,促进新工科不同专业的学科融合,同时都强调新工科的实践,深化校企合作,加强新工科实训。
二、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对助力新工科还不够重视
在国家“双创”理念的推动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纷纷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也逐渐优化。应用型本科院校面向所有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师资队伍,提供创新创业必要的服务支持等。但整体上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还不够准确,没有突出新工科理念和新工科教育的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虽面向所有学生开展,但主要是进行创新创业基础理论教育,对新工科的开展和重视程度不够,并没有过多地开展新工科创新和实践,像一些机电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自动化等专业学生很少考虑新工科的方向进行创新创业。新工科聚焦新兴产业,需要创新和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与新工科教育具有契合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本应当引导学生以新工科为导向,大胆创新,大胆实践,积极动手,探索新技术的应用和产业融合,而创新创业教育对新工科的重视不够使得协同培养的效果没有发挥。
(二)创新创业教育对新工科专业技术融合力度不够
新工科的“新”主要体现在学科融合上,将不同的新技术融合,促进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如“人工智能+物联网”的融合,机械设计、自动化与云计算的融合等。这些融合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新技术成果的应用。创新创业教育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技术融合,充分发挥大胆创新、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动手实验的精神。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还是以专业为突破口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导师主要是本专业辅导员和本专业教师,学生的创新创业重点在于专业创新和专业技术成果的应用上,但缺乏不同学科和技术的横向融合,没有最大限度地进行不同专业知识的整合,与新工科精神背道而驰。
(三)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充分利用新工科的优势学科
现在不少应用型本科院校虽然有不少新工科专业,能够培养新工科人才。但这些院校也有其他专业,比如医学、管理学等专业。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各个专业都在进行创新创业基本知识教育,对于有条件的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指导。但是学校没有集中新工科优势资源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学校没有从全局考虑成立创新创业学院,也就缺乏对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整合。如有些高校具有生物工程专业、通信工程专业等新工科专业,却没有发挥这些新工科专业的优势,特色资源被闲置。当然,缺乏全校型的整合队伍,创新创业教育各自为政,无法做到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协调和学科融合。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加强指导老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跨专业合作、相互学习和融合创新。
(四)创新创业教育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践及成果转化不足
新工科人才培养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高度契合性。新工科在于培养具有创新型、实践型的新型工科人才,既需要人才具有专业理论知识,更看重实践和学科间的融合。而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于培养丰富的应用型人才,促进专业技术的应用和成果转化。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和教学经验,以新工科为导向,开展具有新工科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但是当前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并没有发挥应用型的优势,将创新创业教育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向学生传授创新创业的概念,创业者的领导气质,国家的创新创业政策,学校的创新创业扶持,引导学生写创新创业计划书。这些教育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践效果不佳,成果转化不足。教师没有大胆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进行跨学科团队合作,导致实用性不足。如学生搞出来的智能医院服务机器人没有进行推广。另外一方面,由于校企合作力度不够,市场前沿企业没有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对自己的构想竞争力缺乏把握,对于创新实验中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难题缺乏企业一线导师的指导,导致实验等不能够深入拓展,制约着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的形成和转化。
三、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
(一)以新工科理念重塑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定位
新工科顾名思义体现在“新”上,是对传统工科教育的升级。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当以新工科理念为指导,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在新工科理念的指导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要着重培养新工科人才,推进新工科教育实践,为新时代输送源源不断的新工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当紧紧围绕新工科的发展方向,以云计算、人工智能、新材料、物联网等为突破口,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加大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倾斜。更为重要的是,要重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通识创新创业教育里,要增加新工科教育知识,让学生意识到新工科的机遇和挑战,自觉向新工科人才靠拢。在实践课程方面,要为学生提供新工科探索实践的场所和器材支持。深化校企协同合作,利用企业资源助力学生实训。
(二)打通新工科专业间融合通道,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融合
根据新工科人才培养精神,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教育应当打通不同专业的界限,组建跨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5]。在学校层面,应当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国家精神和教育实践经验,成立创新创业学院,设置专任指导教师。创新创业学院应当有一定比例的不同新工科专业背景导师,这些导师统筹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规划,为各专业发布创新创业教育指南,鼓励不同的新工科专业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合作,组建跨专业的合作团队。在进行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时,着重强调学科间的融合,大胆地进行新科技技术的融合突破和成果转化。创新创业学院应以自身的导师队伍和资源为依托,在全校选拔具有创新创业的学生作为示范团队,精心指导,强化学科融合和应用创新。对于典型的成功案例,向全校推广,并及时总结各专业优秀的教学案例,总结指导经验。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于学校赞助的新工科有关课题,应要求吸纳一定数量的学生参与科研讨论和实践,给学生提供发散思维、创新应用的机会和平台。创新创业学院应及时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开设专题讲座和教育研讨会,让指导教师明白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应根据新科技革命发展的趋势,加强学科融合。在引导学生进行融合时,指导教师要多学习不同专业知识,多动手实践,掌握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
(三)以优势新工科学科为主导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当前新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日新月异,应用型高校要有紧迫感,及时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跟上新科技的发展步伐,积极应用新科技成果,推动新科技的应用型转化。为在激烈的新科技革命竞争中脱颖而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当以本校优势新工科学科为主导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本校优势新工科学科具有强大的师资队伍、掌握较为先进的学科知识和前沿技术、具有较为完善的学科校企合作网络,能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师资、资金、成果转化等整套服务。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依托优势学科师资队伍和企业资源,能够解决,以实现关键应用型技术突破,促进科技成果的应用型转化,从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质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确定本校优势新工科专业的同时,要为新工科发展补短板,积极引进新工科教育师资和双师型教师,引进一线企业工作人员到本校开展新工科课程等。学校应当为新工科建设提供必要的实验场所、实验器材等。为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与实践动力,学校可以聘请一线企业科技人员到本校开展讲座,带队指导,与教师沟通合作,共同促进优势新工科专业做大做强,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强大的新工科资源保障。
(四)深化校企合作,依托企业推动创新创业成果转化
新工科对创新创业人才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需要较强的科技感知能力、市场感知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光依靠学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既不能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科技资讯与想法,也不能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实践资源,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比较低,毕竟学校的市场推广能力偏弱,缺乏足够的资金来承担成果转化的风险。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深化校企合作,将企业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利用校企协同合作促进成果转化[6]。一般层面,聘请企业一线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对所有新工科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指导,让学生对前沿科技、典型融合案例有所接触,进行思维启发。个体层面,学校应当选拔优秀的创新创业学生与企业互动,合作进行创新创业的探索实践,依托企业一线科技人员审核把关自己的想法、利用企业提供的实验场所、器材等进行验证。通过与一线企业人员的接触和合作,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具有市场竞争力。学校应当向合作的企业推荐学校比较好的创新创业成果,利用企业资源与市场开拓能力进行市场推广和成果转化。为推进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学校可以与企业共同出资成立发展资金。学校和企业要加强合作,检验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的可实现性、应用性和市场发展潜力,最大限度降低创新创业风险。
四、结束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新工科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按照教育规律循序渐进,逐步提升教育质量。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讲,既是机遇,更是挑战,要树立危机意识与紧迫感。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精心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做出精品,做出质量,让企业信得过,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企业来合作,深化校企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