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构建与机制创新研究
2019-03-22王鹏
王鹏
(四川大学软件学院,四川成都 610065)
新时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在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创意思维、创新意识、创业素质和创造能力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在教学改革、校企合作、资源配置等多方面给予引导和支持。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既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
《全球创业观察2017/2018报告》指出创新创业发展水平与创新文化、创业教育、双创政策之间存在显著的联系,我国大学生从业文化 (就业文化)深厚,而创业文化则暗淡无光,部分大学毕业生面临“知识失业”的尴尬局面,处于知识不得其用的状态,而这一状态的形成与我国创业文化缺失及创业政策与创业教育局限性有着较密切关系。
1 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自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以来,全国30多个省市以政府或者教育部门名义,研讨并制定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向社会公布并广泛采纳社会意见。国内部分高校,开设创新创业专业,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大量的创客空间,创业孵化基地和校企创业园区建设并投入使用;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代表的,面向大学生开展的双创赛事已达百余项。可见,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完成了从理念到实践,从实践到认知的过渡,双创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根据双创教育“洋葱模型”,可将创新创业教育分为表层双创教育、中层双创教育和深层双创教育,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扎根表层,突破中层,触碰深层,但是由于忽略了创新创业教育文化的本性,忽略了双创教育除了作为个体知识实践化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可以形成创造性的意识、思维和方法,因而,教育对象上由“精英化”转向“广谱化”,缺失了“社会化”,教育导向上由“知识灌输”转向“素质提升”,缺失了“文化建构”,教育形态上由“情景”创设转向“实践”指导,缺失了全过程“实战”,教育理念上由重“技能”锻炼向重“意识”提升转变,忽略了“精神”的培育,没有从创新创业的文化生成本性出发进行设计和实施,缺乏应有的文化根基。
2 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存在主要问题
在创新创业文化培育过程中,我们面临价值文化冲突、政策导向偏重、风险规避及群体心理干涉等制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问题。
2.1 教育价值:大学知识文化与创业文化冲突与统一
创业行动以追求经济效益为导向,创业文化是建立在经济文化之上的。这与大学教育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知识传承和价值追求存在理念和目标的冲突。同时,大学生成长环境的多样性,导致学生价值追求的复杂性。大学生既有健全人格,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诉求,也具有职业规划和未来生活追求的诉求。知识文化和创业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冲突。
2.2 政策向度:创新创业政策行动导向与动力导向偏重与调适
各省市相关部门、各高校及投资机构,在创新创业全过程中,为大学生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支撑,场地协调,服务优化等方面的保障。然而,大学生的创业行动的支撑是多维度的,不仅需要外界有力保障,更需要大学生在主观意愿、创业认识、挫折承受以及在关系梳理具备更高的素质和能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需要立足于双创政策,构建双创文化,端正创业动机,渲染创业氛围,培养创业特质,提升创业的成功率和就业的支撑度。
2.3 不确定性规避:恐惧创业与审慎创业的大学生风险意识
大学生群体在校期间接受全方位的教育,不仅包括完整的知识结构,还包括人格教育和更高的成就动机。在创业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会接收到风险控制,挫折经历和能力否定等多方面的考验,创业热情和创业意愿会受到抑制。
2.4 群体效应:大学生创业群体心理效应抑制与强化
校园文化是具有群体性的,创业群体影响力反映着文化的感染力。创业文化是每一个创业个体文化的共性集合,又能够通过个体外化行为将文化内在传播。当前,大学生的创业参与度低,创业成功率低等现状,对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创业意识具有反向抑制作用。
2.5 传承功效:创业的功利性忽略了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行为具有市场属性,具有依附于市场导向的逐利属性。对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应该保存思想引领和品格传播的功效。
因此,要深入探析高校创业教育文化与实效关系,进而实现理念的辩证转换与逻辑拓延,创新文化构建机制并形成长效机制。
3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构建与实践路径研究
3.1 创新创业文化与双创实践各要素的相关性研究
从创业态度、创业知识,创业文化三方面衡量创业素质,并从创新创业文化的隐性表达方式出发,通过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创新创业教育制度及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实证考察,研究双创文化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的调节作用,构建创新创业要素矢量关系网。以四川大学软件学院学生为样本,通过统计问卷数据,采用分层回归分析等方法检验变量之间的关系,为后续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构建和机制创新提供依据。
3.2 创新创业文化教育机制研究
3.2.1 基本理论研究
采用文献计量学、共词分析以及社会网络分析法等分别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文化基础”“创新创业教育中文化冲突与融合”“地域文化与创新创业意愿关系研究”等命题进行研究。通过研究现状的梳理和分析,揭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文化育人工作各自的研究特征和发展趋势,并能够根据已有研究进行反思,分析创新创业教育文化建设的可能性与有效性。
3.2.2 影响机制研究
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文化育人工作各自实证研究和学术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四个维度,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文化教育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培养、意识提升、能力塑造必要性和合理性。并采用个案分析法、假设求证法等对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文化构建的因素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所在,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文化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2.3 创新机制研究
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行问题和存在不足,创新创业文化教育在引导、保障、激励、借鉴等方面存在覆盖面不足,执行力不够,实践效果较弱的问题,拟提出实践机制创新,以保障创新创业的教育成果。
3.3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构建的新模式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文化教育的实现路径和实践构建研究需立足于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内涵的主旨是形成促进创业的文化基因,从创业理念、创业精神、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个性化特征的建立和创造,促进学生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外延的主旨着力于高校创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对接,旨在营造有利于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的文化氛围。外延文化直接影响着内涵文化的形成,内涵文化直接影响着创业教育的开展。高校通过构建基于社会层面的文化支持、教育内部的文化衔接、高校教育的文化引导,协同双创的文化认同四个层面,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构建的新模式,形成可以具有长效机制、可推广的创新创业教育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