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反哺教学视角下本科高校“金课”打造研究
2019-03-22刘慧李雪婷
刘慧,李雪婷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安徽合肥 230000)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化、操作化和目标化。2018年6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提出“金课”的概念,要求高校变“水课”为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同年8月,教育部专门印发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8号),提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 ‘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这是教育部文件中第一次正式使用“金课”这个概念,一时间成为各大媒体、各个高校和有关专家、学者的热门话题之一。陆国栋(2018)[1]认为,“水课”就是质量不高课程的统称,不仅仅基础课程有“水”,专业课程也大量“含水”。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认为“金课”具备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蔡基刚(2018)[2]分析了大学英语专业如何避免“水课”,成就“金课”。因此,在当下探讨“金课”特征,找寻打造“金课”的途径具备很强的现实意义。
1 “金课”的特征
“金课”,顾名思义就是高质量的、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效果好的课程。“金课”不仅仅拥有高品质的教学资源,而且能够超越“知识本位”“教师主体”“教室局限”,真正实现“培养人”的根本任务。
(1)课程内容设计方面。“金课”在内容的设计上包含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有机融合,课程内容设计围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展开。此外,“金课”的具体课程内容更新快,紧跟时代步伐,反映社会发展需求,反映学术前沿与理论动态。比如,华中师范大学戴建业教授讲授的《走近大诗人》,课程内容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引导学生思考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再如中山大学叶剑清教授所开设的《美容药物学》,将药物学知识与个人日常美容相联系,大大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与实用性。
(2)课堂教学方面。“金课”在课堂教学中的显著特征就是师生之间互动性强。这种很强的互动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无论是讲解《走近大诗人》这样生动有趣的课程内容,还是讲解《离散数学》这样抽象、枯燥的课程,教师都能够充满激情,感染学生,驾驭课堂教学。二是无论是教师渊博的知识、幽默风趣的语言,还是逻辑严密的推理,都能够深深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三是无论是教师的谈话法、讨论法,还是所谓的启发式开放教学方法,抑或是单纯的讲授法,都能够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使得学生与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达到“视界融合”的境界。这种很强的师生互动不是简单的眼神交流、形式上的课堂提问、所谓的课堂讨论、看似激烈的师生辩论,而是教师与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心理上的默契。
(3)课程考核方面。“金课”在课程考核上毫不放松,方法多样。在考核的目标上主要是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核的时间上具备很强的连续性。“金课”教师对待考核的态度不是平时任由课堂教学中的“洪水泛滥”,直到期末考试前再给学生“针对性复习”。与此相反的是,“金课”教师更加注重过程性考核,甚至是强调教学与考核的同步性,更喜爱在课程考核上创新,以便及时获取准确的教学效果反馈。比如四川大学魏骁勇老师就基于面部识别技术,利用无人机进行点名和判断课堂教学中学生们对所教课程的感兴趣程度,以此来及时调整教学考核方式。
2 科研对打造“金课”的促进作用分析
对于本科院校而言,为促进学科建设和教师自身发展,在资源配置时适当倾斜于科研是必要的。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为实现本科教育的目标,学科需支撑专业,科研应反哺教学。打造“金课”是强化本科教育的关键环节。本科院校的科研活动对打造“金课”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1)科研对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的促进作用分析。科研活动常常与社会发展需求相联系,应用价值较强,同时反映学术前沿、理论动态,将科研活动和科研成果引入课程教学中,将会增加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前沿性和应用价值。一方面,可以利用科研成果充实原有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增加课程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前沿性和应用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将科研项目课程化,甚至自主开发课程。如重庆理工大学“云会计大数据智能研究所”依据“互联网+会计”的研究内容构建了“大数据与财务决策”课程、“机器学习与智能账务”课程[3-4]。这些课程不仅内容新颖、趣味性强,更与会计学理论与实务发展前沿高度契合,应用价值强。
(2)科研对课程教学过程的促进作用分析。教师将科研活动带入教学设计中,将自身研究成果充实到课程教学内容中,有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革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增加师生互动。教师讲授自身研究成果,实际上是在演绎科研过程,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向学生传递科学精神。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会自发的、自然而然的采用体验式和探究式教学,如此,能够较好地改变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满堂灌”问题。在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学生自发的提问、讨论和探究,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大大增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兴趣将大大提高。
(3)科研促进课程考核质量的提升分析。课程考核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及时掌握教学效果的重要参考和依据,更是打造“金课”的有力保障。将科研活动和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中,通过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促进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过程的形成,从而成为促进课程考核内容、考核形式和考核方法改革的重要手段。教师欲掌握学生学习效果,就无法只采用考试等单一的考核方式。因此,科研促进课程考核质量的提升主要体现在此类“金课”将倒逼教师不得不依据课程内容、学情状况针对性设计考核内容,采用适用的、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例如,对于前沿性较强的课程内容,教师通常采用课程论文、“分享学习式”小组互评等形式进行考核。
3 措施与建议
科研活动与科研成果进入课堂,是对科研成果最好的运用,是教学与科研的统一,是科研反哺教学,助力“金课”打造的重要手段。本科高校可以采用如下措施进一步提升科研反哺教学的力度。
(1)将科研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置和教材建设之中。如鼓励二级学院各个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增设反映教师科研成果,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与专业建设规划的选修课程。鼓励各个专业在制定具体课程建设规划时,充分利用当前教师科研成果。
(2)在各类教学评比中增加“个人研究成果促进教学情况”项目。如在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优秀教案和优秀多媒体课件评比大赛等各类教学评比中增加“个人研究成果促进教学情况”加分项。这些竞赛面向全校教师,其评价标准具有很好的导向性。
(3)将科研活动进课堂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与晋升机制。如在星级教师、优秀教师、先进个人等评比以及教师职称晋升过程中考虑此项,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积极引入课堂教学,助力“金课”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