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立德树人理念对应用型本科教师职业操守的培育作用

2019-03-22叶丹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14期
关键词:儒学立德教师队伍

叶丹

(济南大学泉城学院,山东烟台 265600)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阶段出现了部分应用型本科学院, 其主要形式是集新型本科教育与稀能次的高职教育于一体的新教育模式。 在此探索过程中,国家高教界逐渐形成了全新的教育潮流,社会普遍重视实践性教学, 重视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技能培养。 对于这类高校的教师队伍职业素养培育也尤为重要,其“立德树人”理念更是对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素质要求的精准概况。

1 政治环境引导的“立德树人”教师职业素养培训理念

1.1 党的十九大精神对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要求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总书记强调“教育要坚持现代正确育人观念、以立德树人为德育教育的根本,坚持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我党治国理政服务,教育是巩固中国特色发展路线而服务的,要正确认识我国与他国之间的教育系统比较, 制定更适合我国战略的教育体系, 引导高校师生对世界局势的正确认知, 把完成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当作当下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和路线, 才是实现我国教育科学化改革的根本核心。 ”习总书记的话句句肺腑之言,真切地向高校师生表明了德育教育的作用, 同时也进一步向社会传达了新时代的教育需求。“如何培养人?”习总书记的一句提问引发深思。“培养人”,顾名思义就是给人才予以全方位的提升而达到“培养”的作用,传统的技能型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下时代的“育人”需求。“育人”的关键在于“育德”,所谓“育德”,即是在对人才的专业技能培训上,加以“道德”的培养。而“育人”的关键在于“育师”,新时代对于人才的需求提升,无疑也是对教师职业操守的考核。面对这种时代的考核,相关应用型本科学校也要重点对内部教师队伍的“立德”方面进行要求和规定, 从而更深入的落实党的十九大教育改革思想,将习总书记的话真真切切的贯彻到实处去,顺应国家号召,把握时代脉搏,使应用型本科学校能够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标新立异。

1.2 应用型本科学院“育师”的时代要求

经过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对于“德育”一词的概念,社会大众已经不再陌生。 但在传统的德育观念下,“德育”课程更多的是面向学生进行的,同时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也是作为辅助性学科而存在, 对于学习负担较为繁重的年级或阶段,许多德育课程已经被忽略。就应用型本科学校来讲, 大一属于基础知识学习任务比较重的阶段, 部分大学对于大一阶段的学生德育课程较为忽视。 并且,在部分大学中,德育课程的授课教师专业水准也有待考察,根据实际调查结果来看,许多学校的德育课教师都并非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人才,故而普遍来讲,应用型本科学院的德育课程有待商榷。以上是传统的德育观念影响的教育体系, 就当今时代来讲, 如今的教育体系更注重通过指导教师的“道德规范”来影响学生,故而对教师队伍的“立德树人”观念培养成为提高教师职业操守的有效方法。 所谓“立德树人”,实际上就是通过“立德”来“树立榜样”,这是一种递进关系的观念,而并非因果关系。 通过“立德”去“树人”,而不是“立德”以后不需要发挥引导作用就能够“树人”, 这其中的层次关系, 在实践中应进行理论探讨,深究其中联系性。

2 我国历史中的“立德树人”典范与文化积淀

2.1 儒学的“仁德”典范与尊师重道

我国历史悠久, 古典文化更是博大精深, 自古以来,泱泱华夏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对我国影响至深的诸子百家学说里最为著名的便是儒学。儒学崇尚“仁德礼治”,其中“仁德”便成为传承至今的精神内核。 自春秋末年创立儒家学说开始,到战国七雄中“田齐”设立稷下学宫、孟子讲说,儒家学者得到了出相入仕、登上历史舞台机会。 直至西汉初期统治者在“道学无为而治论”以后,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论”,奠定了儒家“仁德”学说的政治地位。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一跃成为百家学说之首。其中《论语》一书,正是儒学弟子对尊师孔子的德行言论进行总结的书籍典范, 而后世的儒派学者也是通过该书作为经典儒学典籍来学习孔子先师的言传身教。《论语》分为二十卷,其中较为著名的《里仁》篇,就是主要讲述仁德的道理。针对教师对于学生的指导作用,可见名篇有子路、曾皙、冉有与公西华的《侍坐》名篇。 可见在古代的著名学说中,就已有文章记录教师对于弟子的言传身教作用。孔子作为我国尊崇的至圣先师, 其弟子三千中有著名的七十二贤。子路作为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在为成贤之前,仗着身材魁梧多次冒犯孔子,孔子作为贤者不但不与其计较,反而以“仁德”引导,最终使子路深刻自省,并成为孔子的弟子。 孔子收子路的故事, 就是著名的“立德树人”典范。而孔子的弟子们尊师重道,在孔子游说各国与逃亡期间,始终维护孔子周全,这也是尊师重道的体现。

2.2 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儒学内容与“立德树人”之间的联系

当代的儒学结合了现代价值观念的认知, 从而形成了“新儒学”。所谓“新儒学”,则是现代认知观下的儒学理论, 也就是说现代的儒学是基于古代儒学的“仁德”之上推陈出新、进行改革后的当代理论蓝本。 这一套新儒学观念,比古代儒学更易融入当下社会。古代儒学是需要辩证地看待的,其利大于弊,但并不等于古代儒学理论中没有弊端。 其“君主制”思想浓厚、“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都是对“基本人权”的荼毒。 在儒学的继承方便,当代社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儒学中的“仁义礼智信”剥茧抽丝,融入当今教育体系中发展为“立德树人”观念的基础方法论。在此其中,对于“德”的诠释,莫过于促进教师队伍在教育中树立良好的“师德示范”作用。 而“立德树人”观念,也是对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儒学内容在教育层次的拓展与创新, 在继承我国传统文化思想上, 对培育人才方面进行创新性观念改良,既是时代进步的体现,更是教育对“德育”重视的视角变换。在某种程度上,“立德树人”观念向教育改革的靠拢,是对传统儒学的破旧出新,也是对当代教育的精神文明确立民族文化内核。

3 传统理念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素养培养的特点

3.1 更注重教师队伍的专业技能水平

传统的教师素质培养理念,更多是针对教学方面,但正是由于这种针对性的培育, 使应用型高校的教师队伍在教学过程中,更重视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这对于我国应用型人才的强化培养是非常有利的, 国内的诸多高校也纷纷重视在教学改革中的教学质量提高, 无疑是对应用型本科学院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实践。 在高校的教育体系中,教师队伍的专业技能水平,普遍决定了对学生的教育程度, 对教育成果上更是有着直观的影响。 故高校注重对教师队伍的专业技能培训, 是提升高校教育能力的关键途径。 在这种传统的“能力”理念的影响下,“德育”培训常常被忽视,而“德育”培训不应仅仅是针对学生的,对于教师队伍的“强师德、树师风”同样重要。 但并不代表传统的教师素质培养理念是完全错误的,在专业能力培训方面,传统观念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提升效率。

3.2 对应用型本科学校的教师德育工作重视不够

“德育”工作不仅针对学生的素质培养,首先应对教师队伍进行综合素质的“立德”培养,“育人”的关键在于“德育”引领,而教师队伍作为教学中的引导者角色,在“德育教育”中更扮演着模范作用。由于过分重视传统教师培训观念的专业技能学习, 部分高校往往忽视了对教师“德育”工作的培养,这一部分的知识理论是抽象的,也可以说是容易被人忽视的。但在当下时代中,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全面化,那么在这种新时代的需求下,其对于教育的需求也就随之改变。教育之根本在于教师,故而部分学校忽视对教师队伍的“立德”德育理念的培养,也导致了教师对于学生的“德育”培养不够,从而在全方位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上,只重视了人才的专业技能水平, 对其从业操守的正确引领力度不够。

3.3 传统理念对教学模式的闭塞影响

由于院校针对教师的“立德树人”教育力度不够,在传统的理念影响下, 其教学理念也必定存在落后的弊端。由于这种层次性的影响存在,其弊端就势必显现在教育模式上。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其教育模式不够新进,在新时代的教育改革的影响下,也只是被动的接受教育改革,究其本质,依然是依靠落后的教学理念支持。经过相关教学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德育工作进展缓慢的学校,对于传统的模式依赖性较强,其对于新兴教学模式的接受程度也未必达到理想效果。 这也就造成了传统理念对于应用型高校教学模式的闭塞影响,理念的影响是能够与教学实践产生间接性的联系的,故对教师队伍的综合理念培养也是不容忽视的, 但在传统的观念下, 部分应用型高校往往不注重这一部分的教师培训工作,长期的故步自封,使学校对于自身的不足未能有清醒的认知。

4 立德树人理念对应用型本科教师素养的培育作用

4.1 立“德”为根的培训理念更能提高素质

作为当代针对教师队伍的“立德树人”理念,更加注重以德为先。 “教师”这一职业充当着“大家长”的角色,高等教育中走读生较少,大部分学生都处在生活独立的住校阶段, 那么教师的这一社会角色也就更加明显。 在“立德树人”的观念中,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应以“德”为首,首先强调“师德”与“德行”,育人的根本在于树立道德模范, 通过自身的素质表现带动学生的行为举止, 这才是教师的德育作用。 而对于学生的德育作用,也不仅是通过德育课程来理论讲解,德育素质是表现在综合方面的, 更多的应发挥教师队伍的“言传身教”性质,这样的德育教育能够在实际教育中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在实例中,某学校针对树立教师队伍的榜样作用,开展了“四师一满意”的主题教育会,其中就有对“师德、师风、师教、师情”的“德育满意”要求,将“立德”放在教师培训的核心内容上,推动了立德树人理念对于教师的素养培育进程。

4.2 以“人”为本的德育培训更能彰显师德

当代的“立德树人”之根本在于从“人”出发、以“人”为本。 谈到以“人”为本,这里的“人”与当代国策“以人为本”中的“人”又有所不同,这里的“人”指的是“尊重教育中的‘人性’,尊重人的自主权利,摒除传统中的处处被动的状态”。 在当代德育教育中也是如此,对教师队伍的德育教育, 其目的是为提高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与职业操守, 教师作为大众心中拥有较高奉献精神的一类职业, 其社会期望值也决定了这一职业必然要对素质操守有着一定的要求。 但介于当下时代的科学化观念传播,传统的“舍己奉献”显然是对时代需求过剩的,从社会中“见义勇为”到“见义巧为”就可以看出观念的变化。教师道德风范更是如此,新时代的从“人”出发,更是与社会观念转变相贴合。

4.3 确立了新时代的育人标杆和教育典范

在当下时代中,教师作为“育人”的典范而存在,其自然成为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园丁”。 高等院校作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摇篮, 其对于教师队伍的德育工作自然是具有重要作用的。新时代的人才需求是全方位、全素质合格的优质人才,“德才兼备” 更是时代赋予教育者的新教育需求。对于学生的培育工作,莫过于由教师而指导的方方面面培育,对于教师队伍自身的“德育”培养,更是完善学校自身人才结构的优化途径。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立德树人” 这一理念则刚好体现了当今社会的人文风气与社会思想,是较传统“德育”方面的科学化、人性化升级,确立了新时代的育人标杆和教育典范。

5 “立德树人”理念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职业素养培训途径

5.1 教育素质方面的职业培训

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 对于教育方面的素质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包括对教育学的研究学习、对实际教学中的理论或方法挖掘等具体培训都属于教育素质方面的职业培训。 教育素质, 实质上是教学能力的培训,对于应用型本科学院的教师综合职业素养来看,教学能力是提升学生学习水平的关键, 在课堂中是否能够将知识点完整、系统、清晰地传达给学生、教授给学生,是指导教师必须要具备的基础职业素养。 针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否合格,学院在进行培训时也应通过阶段测试的方式予以考核和了解。 不同时代发展背景下,对于教学能力的要求一定是与日俱增的,对此,教育素质方面的培训就成为教师职业素养培训中的主要内容。

5.2 心理素质方面的职业培训

除教育素质方面的职业培训外, 对教师的心理素质方面的培训也是重中之重。 当下的教育时代属于高压力的时期,由于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庞大,其人才要求也趋于全面化, 教师的执教过程中必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那么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注重对于教师队伍的心理素质建设, 势必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安全隐患。 在教育改革中,虽然呼吁对学生减负,但教师队伍的压力却日益增加,这种长时间潜存的矛盾,终会给教师队伍造成心理负担积压。 故而学校应在教师的培训内容中增加对心理素质方面的培训, 这既是对教职人员的心理安全保障,同时也是树立阳光、积极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

5.3 品德素质方面的职业培训

品德素质是该文重点强调的职业素养,究其根本,是对教师的价值观与认知观的培养。 在职业培训过程中,品德素质方面也尤为重要,“立德树人”的标准既是教师引导学生的, 又是对教师培训的综合素质要求。“德”在前而“人”在后,也从侧面说明了“德育”的重要性。针对上文的分析也可以看出,在当下时代的教育培训中,德育始终是基本内涵。 这一内涵是抽象的,但却可以影响人主观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认知观念。 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已经表述清楚,故学校在教师培训方面,品德素质的教育是势在必行的。

6 结语

强化专业教学是当下应用型本科学院的普遍教育观念,但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一传统的教育观念应受到时代思想的冲击。在新时代的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对于教师队伍的德育建设,能够“为人师表”、引导学生,“立德树人”相关理念也就应时而生。 其主要核心在于“立德”,之后才是“树人”,也就是说教师自身进行德育培养后才能够为学生树立榜样。对此,对教师职业素质和职业操守的培养, 才是提高应用型本科学院的学生全面素质的关键,更是根本方法。

猜你喜欢

儒学立德教师队伍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儒学交流在路上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