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科研卓越发展的路径及评价机制

2019-03-22

船舶职业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科研成果卓越体系

张 晶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锦州121000)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着如何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和不同领域卓越发展这一问题。高校科研卓越发展作为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各级层高校制度规划与管理理念的精髓。高校科研管理应主动吸纳卓越发展的理念,秉持公正、客观、公平的管理原则,积极嬗变管理机制,通过内在的协同创新为高校科研事业的内涵式发展提供可借鉴的路径选择。[1]

1 高校科研卓越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不平衡的竞争环境造成高校发展方式的困境

当前,在“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高校追求规模化、综合化、高水准的国家建设政策所引发的高等教育“圈层效应”影响下,相当数量的高校在从单一性院校向多科性大学的转型过程中,出现盲目升级、盲目攀比的情况,办学规模定位好大恶小,办学目标好高骛远,办学风格单一重复,办学质量平庸趋同。

1.2 不稳定的制度变迁造成高校教育结构的失衡

近年来,我国政府通过对管理体制的强制性变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但在高等教育是否具备合理结构布局方面也表现出教育资源不够均衡的诸多问题。在区域统筹理念的体制影响下,高等教育发展不足的省市及地方教育压力增大,建立新学校以及高校整合、升级进而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成为教育政策体制的主要导向,从而出现教育特色同质化、办学质量低水平化、教育效果重复及过度、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失去教育评价的甄别功能以及稀缺的教育资源得不到合理充分的利用等问题。

1.3 传统的管理路径依赖造成高校科研管理形式的固化

由于长期计划经济影响的高校教育结构体系不完善和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足,高校教育发展在宏观上也先天存在缺乏分类发展的制度保障和分类科研评价的正确导向等问题。传统的宏观管理政策无法适应不同类别和不同层级高校的实际情况,高校也缺乏系统分类发展政策的制定和有针对性引导战略的规划。高校的科研管理需要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突破宏观管理改革过程中政策性和制度性的障碍,推动高校在科研管理领域的卓越发展。

1.4 分散的科研投入方向造成高校科研效能无法形成合力

在高校科研发展不断演化的过程中普遍缺乏相对集中的科研效能最佳化的推进合力。相当一部分的高校科研人员仍然根据自身的研究兴趣,在相关的专业领域单一方向进行努力,而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也未做到组织多学科带头人、引领有效的研究组织、融合信息共享的科研团队进行多维度的项目研究。高校科研管理应从项目效能的最佳化出发,建立相应的科研团队,突出学科优势、创立项目品牌,实现科研卓越发展的组织合力。[2]】

1.5 不恰当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造成高校科研绩效管理的桎梏

高校教师的职能分为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所以无论是宏观上对于高校发展的评估,还是教师自身能力的评价都离不开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目前高校科研成果评价体系更加倾向于“高大上”的项目层级,在科研成果考评方面,唯国家级项目密切关注,其次是部级、省级,对于真正体现办学特色的市级、校级项目和相关论文的评价在体系中的比重并不能体现其重要性,整体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缺乏合理性,忽视科研成果的转化,使级别相对较低但确有研究价值和实用价值的项目受人冷落,客观上造成了研究的浪费。另一方面,对于“学术专家”与“业界权威”的过度倚重也是主观上造成高校科研绩效管理无法实现合理运作的主要原因。由于“专家与权威”在科研项目的评审中,对于受审人员的专业能力存在主观印象,容易在项目的审批、开展、结项以及转化的过程中形成阻碍。因此,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的合理与公平是科研卓越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2 高校科研卓越发展的新路径

2.1 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以特色发展为导向

目前,高校自身的多层级发展都处于政府宏观管控之下,高校的发展是国家发展的主要制度体现与机能延伸。而高校的发展也会因此失去自身的独立精神,在某种程度上缺乏应变能力并限制了其自主发展。为此应该采取以下发展路径:首先,协调好政府与高校管理层的关系。以政策、制度的宏观管理为目标,赋予高校发展选择的权力与自由,在追求多元化、特色化、卓越化的发展理念下实现高校高质量、高效率管理系统的建立。其次,实现单一的社会服务向全方位的社会服务职能的转变。以人才资源服务和科研资源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基础职能,拓展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开展区域性、城乡性和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增强科研成果和人才培养的转化率与应用率。第三,以核心专业为精化目标,发挥自身优势条件。结合地方经济、社会问题、文化的特色,从市场需求出发,发挥高校发展的前瞻性,增强开发意识,实现自主发展、自我调节和自求进步的内涵式发展路径。[3]

2.2 稳定发展政策环境,实现体制系统支持

在一定程度上努力消除或减少单一的宏观发展政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支持各层级和各类型的高校在中观发展政策的自主规划与合作交流,鼓励高校微观政策的积极探索,通过营造稳定公平、竞争创新的多维度发展环境,实现整体质量的提升,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

2.3 转变管理模式,注重目标管理的实施

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依托学校原有特色与优势,实现科研卓越发展的目标管理。科研卓越目标管理是高校微观发展政策在科研管理层面有效落实卓越发展理念的重要路径,是高校管理层面依据学校定位与发展规划,通过分析执行目标和强化绩效评估效果,使高校发展在科研管理上实现卓越发展的现代管理方法。为此,建立针对卓越发展的目标体系及其内容,包括项目申报、人才培养和学术积累等,实现多层面目标的共存,促进实现高校整体卓越发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4 转变传统资源配置模式,凝聚重点资源的控制

高校科研资源创新开发与配置的合理利用是卓越发展的核心动力。资源优势领先的高校在相关的科研领域具有超越其他同类院校的能力与地位,资源的稀缺性与单一性是竞争优势的源泉,是高校在卓越发展中的核心能力。因此,资源优势成为高校教育立体结构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资源有限的高校在某些科研领域需要依托优势战略、特色专业和重点高校等资源的扶植与合作,建设主干专业、培养特色人才,最终达到整体实力的提升和卓越发展目标的实现。

3 卓越发展理念下的高校科研评价机制的转型

高校科研卓越评价体系的构建应立足于自身办学宗旨,以持续发展为目标,重视科研成果的实际运用与转化增效。首先,调整狭隘的评价标准。唯“国家级”项目的科研成果评价需要辩证的对待,而对于真正具有特色价值、社会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低级别”项目,给予必要的鼓励支持及评价体系政策的倾向。例如,某高校的科研评价政策内规定4个校级科研项目相当于1个省级科研项目研究任务的完成,这一做法缓解了青年科研人员在起步阶段,由于职称、学历和经验的限制而无法承担高级别科研项目的情况,大大提高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其次,以学术贡献为主要评价指标。重视高校科研成果的质量评估,具有创新性与尖端性的科研成果要与科研人员的评优晋级紧密联系,大力提升高校科研人员的研究热情,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第三,杜绝“福利政策”对科研卓越评价的影响。借鉴和学习美国、德国等国家的科研卓越评估体制的科学内容与严密程序,完善和优化自身的科研成果与学术项目的评价体系,真正做到公平公正。[4]

综上所述,高校科研卓越发展是高校卓越发展的重点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如何实现高校科研卓越发展成为高校内涵式建设与质量提升的必然要求。从高校科研卓越发展存在的各类问题与矛盾出发,正确认识高校卓越发展的精髓与核心,不断改革与创新科研卓越发展路径与评价体系的内涵建设模式,以期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猜你喜欢

科研成果卓越体系
科研成果转化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审批复杂 科研成果落地难
卓越之梦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