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探赜
——以滁州职院为例

2019-03-22汪立超陶会平

滁州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职院滁州互联网+

汪立超,陶会平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创新创业者提供了千载难逢的际遇,也给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高职院校深处这股浪潮之中,要站稳脚跟,把握正确方向,以“互联网+”为契机,将互联网技术与思维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中,变革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模式、重构评价体系,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跨越式发展,促进大学生自主而全面发展。

一、“互联网+”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之“危”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日趋严重,不仅影响着大学生自身发展,也影响着社会和谐稳定。为缓解就业压力,国家大力倡导“双创”,帮扶大学生自我创业。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不失时机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部分高职院校对“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真正内涵和重要意义认识模糊不清,导致在教学中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不能全面地激发学生创业兴趣。

(一)“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存在偏差

“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是把创新创业作为其精神内核,针对社会发展需求主动性构建的新型教育形式,意在为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提供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但部分学校在“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上存在偏差,难以从思想深处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仅将其视为一项任务而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多是敲敲锣、打打鼓、搞搞宣传,流于形式,浮于表面,背离了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育这条主线,脱离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更有甚之,有的学校不惜重金打造“创新创业”名片,以此向国家、政府和社会获取名不符实的教育经费,功利化倾向严重。

(二)生源、师资队伍不容乐观

一方面,近年来高职院校招生政策随着国家职业教育形势不断调整和变化,生源结构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入学模式和渠道呈现多样化发展,职业教育规模日新月异。但多数学生学习基础与自身素质与本科院校学生存在差距,对未知领域的认知存在恐惧,缺乏创新的自信和勇气,给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带来诸多困扰。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整体实力不强。师资队伍是创新创业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育与养成离不开具有厚实理论功底与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的引导。然而现在部分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师多由辅导员或其它专业教师兼职代行,自身的知识储备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实践性不足,所授内容往往停留在理论知识讲解层面,尚不能满足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际要求。目前,尽管一些高职院校也尝试吸纳校外创新创业成功人士担任教学工作,但由于学校相关配套措施跟不上,如教学措施、待遇措施等,致使他们不能心无旁骛地开展教学工作,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

一是尚未建立与创新创业教育配套的人才培养方案,“一些高校表现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无意识’和‘不作为’”[1],仅通过创新创业比赛、讲座等活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出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两张皮”现象。二是尚未形成系统化的质量保障体系和课程体系。当前,部分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滞后于“互联网+”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教学方法相对落后陈旧,难以满足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学生参与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创业成功率较低。三是创新创业教学管理制度更新不及时。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并结合社会实践提出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管理制度。四是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一方面表现在评价指标不全面,拘囿创新创业项目数量、投入的经费、场地面积等硬实力方面,忽视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文化培育等软实力方面,偏离了创新创业教育本质。另一方面表现在参与评价的群体一般局限于学生和教师,参与主体过于单一,缺乏权威机构参与,评价结果的可信性、可行性大打折扣。

二、“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全新认识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当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正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引起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加速各行各业更新换代。教育无法回避也不可能回避来自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带来的挑战,必须对其做出回应,超前谋划,应对挑战。唯有如此,教育才能站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时代潮流上,与时俱进、顺势而为。互联网经济时代,创新创业教育涵盖多学科知识,涉及多领域,学校原有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难以满足多学科、宽广领域的知识要求。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理念,这一理念为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解决当下学生创业难、就业难等问题提供了基本遵循。“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是“互联网+”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点与点的简单对接,而是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借助互联网技术与思维,创新教育理念,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培育大学生树立新的创业思想观念和思维,激发其创业意识,增强其创业能力,引导其认知创业环境以及参与互联网对经济社会变革实践中。总之,立足教育视角,互联网信息技术不仅仅是对教育技术带来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更是对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产生了深层次影响。

三、“互联网+”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思路和途径

滁州职院顺应“双创”的战略布局和“互联网+”时代发展要求,从师资队伍体系、课程体系、保障体系、评价体系等方面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打造科学的、与时俱进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出创新创业的灵感”[2]。

(一)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体系建设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互联网+”创新创业能力,滁州职院从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入手,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首先,近年来滁州职院分别与英国的巴斯斯巴大学、马来西亚的沙劳越大学、韩国汉拿大学等国外大学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定期组织教师参与教育教学培训,既丰富了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思维,又开拓了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视野。同时,滁州职院定期安排教师在滁州艾普机电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创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嘉吉动物蛋白(安徽)有限公司、东鹏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锻炼。通过企业锻炼这一平台,教师加快了理论知识向实际运用的转变,提升了创新创业素养和教学实践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开创了接地气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新局面。其次,教师在教学中立足学生实际,创新教育模式、丰富教育内容,通过采用视频展示、微课嵌入、经典案例分析等大学生乐见善学的教学活动形式,实现了“从形式到内涵、从思维到行动、从要素到结构的全面叠加与互构”[3],不断催生大学生创业热情、激发其创新潜能,有效提升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再次,滁州职院注重发挥校外专家作用,近年来先后聘请了博世西门子家用电器集团、中州集团、安徽盼盼食品、滁州兴扬汽车等20家企业负责人定期进校进行实践教学指导,弥补教师实践教学缺乏的短板,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最后,滁州职院强化教师教学信息化建设,采取网络培训、继续教育培训、慕课和微课培训、信息化教学比赛、建立信息化教学团队等形式,促使教师掌握互联网技术,提升互联网教学素养,运用互联网教学思维,成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排头兵,更好地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的培育。

(二)建立健全“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独立于课程体系之外的,而是根植于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之中,“建立和推行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4],是培养新时代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题中应有之义。首先,滁州职院在深刻把握和吃透大学生成长发展和创新创业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依据“服务地方、服务区域经济”的人才培养目标,借助“互联网+”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为滁州市和安徽省产业升级输送创新创业型人才保驾护航。一方面,滁州职院各系部引入“互联网+”思维,结合专业特点,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实现了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无缝对接,发挥了联动效应,提升了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另一方面,滁州职院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植入“创新创业意识培育”,开设了《大学生学习与职业发展指导》《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等精品课程,强化了学生对创新创业的高度认同感,激发了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强烈渴望感,为学生创新创业的种子能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夯实了基础。其次,利用各种资源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2016年建立的互联网学院校企实战训练平台在2017年“双十一”期间为合作企业实现8.28亿元的营业额;2017年建设使用的怡创学院平台,几乎覆盖滁州职院所有专业,涉及在校生近7000人。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学生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创业热情和创新潜能得到了切实有效的激发。最后,开设创新创业实训课程。滁州职院于2013年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以此为依托开设了创新创业实训课程,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吻合度,通过孵化基地的磨练,学生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和创造力。据麦可思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滁州职院近4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分别为3.9%、4.7%、6.9%、5.4%,均高于全国高职平均水平(分别为2.9%、3.3%、3.8%、3.9%),形势喜人。

(三)优化“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以“互联网+”思维审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从政府、企业、学校等三个层面全力构建“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助推大学生创新创业。首先,政府发挥好主导作用。在“互联网+”时代,“政府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制定者、资源提供者和质量监控者”[5],也是“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倡导者、参与者和实施者。滁州市政府把滁州职院作为开展创业意识培训、创办企业培训(改善企业培训)、创业模拟实训定点培训机构,促成创新创业教育和企业有效衔接,推动创新创业“走出去”“引进来”“出成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付诸实践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其次,企业充分发挥纽带作用。在滁企业连续两年为滁州职院派送10位在创新创业领域有所建树的企业家担任创新创业兼职导师,在他们的影响下,滁州职院创新创业师资队伍面貌焕然一新,教育水平上了一个台阶。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他们能结合市场需求、市场信息,以身说教,带动学生更为直观、理性地认识创新创业,增强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同感。同时,企业可以在校企合作中对符合市场发展需求的创业项目,提供资金场地的资助,为学生创业项目向创业成果转化搭桥牵线,激发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和善于创新,满足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诉求。最后,滁州职院拓展资源整合能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若没有多方面资源支持,仅凭一己之力难以取得成功。“即使最富裕的国家也不可能提供普及高等教育所需的经费,……这种慷慨的资源分配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因为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怎样合理地分配有限的剩余资源”[6]。滁州职院认清形势,多头并举筹集创业资金,统筹资金建设了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设立了创业基金,力助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帮扶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推动大学生通过创业项目实现科研项目成果转化,缩短了创新创业教育外化于行的周期,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质的飞跃。一言以蔽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政府的指引、学校的落实和企业的助推,唯有发挥“三驾马车”的联动之功效,创新创业教育才能良性运转,才能乘风破浪,收获满满。

(四)重构“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机制是保障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实施、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但“从当前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看,考核评价环节处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末端,尚未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全方位的科学评价体系”[7],这已成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质性推进的绊脚石。为更好地确定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情况以及价值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迫在眉睫。首先,滁州职院邀请政府相关部门专家、社会创新创业成功人士、师生等共同组建“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评价队伍,建立多层次、多元化、全方位的“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保证了评价的权威性。其次,以创新创业教育支撑保障(包括组织机构、制度建设、经费投入)、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建设(包括教育环境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平台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成效(包括创新创业成果、创新创业影响力)等要素为核心指标,用大数据分析法,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相关模型,科学合理地确定评价指标要素、评价模型,确保了评价的可行性。再次,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统一化评价与多样化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行全面、有效和科学地评价,确保了评价的科学性。总之,通过“互联网+”下创新创业评价指标体系对新形势下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评价,不仅有助创新创业教育与“互联网+”下社会需求有效对接,还能全面准确的评价创新创业成果,预测创新创业的机会、难点和突破点,为滁州职院制定出更好的创新创业政策和营造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提供了依据和对策建议。在此基础上,滁州职院不断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让学生在创业路上展翅高飞。

四、结语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是“互联网+”与创新创业教育简单相加,而是将互联网技术与思维真正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每个环节中,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重构,为增强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培养出更多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需求的创业人才提供强有力保障。

猜你喜欢

职院滁州互联网+
《滁州西涧》(草书)
陆黛灵书法作品
工匠精神融入艺术职院音乐剧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与策略研究
录唐·韦应物诗《滁州西涧》(草书)
藏职院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研及培养策略研究
职院辅导员商业化趋向文化心理转变成因——从晚明士人精神裂变中反观
职院学生癔症性晕厥临床处理
滁州西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