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巢湖秧歌的“跨界”属性探析
2019-03-22王喆
王 喆
一、巢湖秧歌的发展概述
巢湖是著名的淡水湖地区,因为临水而居的人类繁衍生息的特点而形成了历史悠久、得天独厚的巢湖水文化。其中极具代表性的巢湖民歌是当地劳动人民在农耕活动中即兴发挥、口碑相传的水乡取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巢湖民歌发展到一定高度,其传唱度、社会享誉度都很好,与皖北花鼓灯合并称为安徽“南歌北舞”。巢湖民歌多种多样,主要分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秧歌就是山歌中的主要代表。秧歌,常被百姓们叫做“喊秧歌”或者“大秧歌”,是巢湖当地农民插秧时十分钟爱的曲调,是我国民歌中具有重要影响的歌种之一[1]。2006年以巢湖秧歌为代表的巢湖民歌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和其他的民间歌曲相同,巢湖秧歌是在人类语言产生之后的衍生物,是一种具有可歌唱性的表达方式,并逐步生化为音乐形式[3]。它的流传多靠古老的人们一辈又一辈的口口相传,与巢湖悠久的历史一同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丰富经历了漫长的变化[4]。但是不管如何改变,作为劳动者的文化结晶,巢湖秧歌至始至终都在表达劳动人民坚忍不拔、吃苦耐劳、乐观向上的伟大精神。
二、巢湖秧歌的“跨界”属性分析
(一)秧歌与巢湖秧歌的差异性分析
1.秧歌具备民间舞蹈特性。秧歌虽然和巢湖秧歌一样也被叫做“大秧歌”,但是秧歌却是汉民族民间歌舞相结合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唱秧歌、扭秧歌、戏曲秧歌、戏剧秧歌四种形式。顾名思义,秧歌就是劳动人民在农耕插秧种地时跳的舞蹈,虽有歌唱之意,但偏重舞蹈,仍属于“民间舞蹈”的表现形式。秧歌这种舞蹈形式的关键在于腰部的扭动,并配合上身手臂的不同幅度的动作。不同地方的秧歌中手臂摆动幅度、在腹前的左右划圆弧度、小臂和手部动作等都不尽相同,进而体现出不同地域人民的性格特点。还有膝部的颤动与松弛表现也是秧歌舞蹈的一大特点。在秧歌整个动态的舞蹈过程中,只有表演者的膝盖部分保持松弛才能使小腿肌肉更加灵活地完成各种花样。与此同时,脚下与上身部分的统一协调也至关重要。如果上身动作偏柔长、幅度较大,则脚下必须保持稳健而缓慢;如果上身动作比较灵巧又善于变化,则脚下多为小碎步、快节奏的动作。
2.巢湖秧歌具备民歌的特性。巢湖民歌是劳动人民在年复一年的水稻耕作中逐渐形成的风格独特、形式多样、手法灵活、语言生动、旋律优美的的民歌,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巢湖秧歌是巢湖民歌的重要代表,是农民为消除体力劳动带来的疲劳、振奋精神、祈求神明保佑获得丰收而唱的[5]。演唱方式可以是一个人(大多数为妇女)领唱,其他人和;也可以两人对唱,或者表现为赛歌的形式。巢湖秧歌所唱的歌有很强的独立性,其曲调比较随便。作为巢湖民歌的代表,巢湖秧歌具备独特的“唱法”,便是“喊秧歌”。《新华字典》中将“喊”定义为“高声的叫”,巢湖地区更宽泛地使用“喊”字,甚至将“骂街”称之为“喊街”。巢湖秧歌的演唱手法便是“喊”。因为在一般歌曲强调旋律的基础之上,巢湖秧歌更注重声音的力度,这也非常符合巢湖秧歌本身的历史传统。巢湖秧歌是植根于稻耕文化土壤上的与众不同、独具特色的艺术文化形式。在热火朝天的农田耕作时,劳动人民彼此高声歌唱、抒发情感,共同祈求风调雨顺、太平祥和。歌词“一支秧歌一趟秧”便十分生动地描述了劳动人民通过喊秧歌来抒发情感、互相鼓励的场景;俗话说“栽秧不唱歌,秋后瘪稻多”则说明了巢湖人民对秧歌这种仪式感的活动的重视程度。关于巢湖秧歌的唱法也有非常明显的特点,其领唱者多为女性,声音清脆嘹亮,即便少数的男性领唱,也多是要求与女性领唱拥有相同的音高。领唱之后开始悠扬起伏的“帮腔”,最后以大合唱的方式达到秧歌的高潮。一气呵成,荡气回肠。巢湖秧歌作为以水稻种植为主题的群体娱乐活动,其歌演唱者凭借一腔情感即兴发挥、随性而为,不拘泥于已有的歌词,进一步体现了其功能性。随着巢湖文化的逐步形成,一些经典的巢湖秧歌一辈一辈流传下来,也就出现了一些固定的唱法和歌词。同时,在“秧歌子好喊口难开,粑粑好吃磨难挨”这样有名的歌词中出现了“赛歌”和“对歌”的演唱手法,并表达了演唱者彼此比试、调侃的内心世界。由此可见,巢湖秧歌中凝聚了当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气节。
(二)巢湖秧歌的“跨界”属性分析
1.巢湖秧歌与秧歌的历史由来相近。秧歌是我国民间融歌曲和舞蹈为一体的艺术形式,起源于田间劳动,有抒发情感、祈求神明保佑的意思。秧歌从最初的劳动间隙哼唱的小曲到形成单独歌舞演唱,又逐渐向戏剧方面过渡,发展至今。由此可见,秧歌与巢湖秧歌的历史由来极为相似,其产生之初也是以“唱”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均是汉民族及其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智慧结晶。
2.巢湖秧歌与秧歌的表演形式相近。传统的巢湖秧歌多需要群体合作帮腔完成演唱,秧歌则是必须由十人以上的舞队来完成。它们都是这样的群体演出的形式。但是,随着集体劳作向家庭式劳作方式的转变,这两种文化形式都面临着生存空间的危机。
3.巢湖秧歌与秧歌的现代发展趋势相近。作为民间音乐类项目的巢湖民歌和作为传统舞蹈项目的秧歌同时被列入了2006年颁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4]。虽然侧重点不同,但是两者的表演方式均是歌和舞的合作表演形式。极具乡土特色的巢湖民歌是群众文艺生活的代表,其现代发展趋势是在保持民歌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改编,也将舞蹈与歌曲配合,以表达秧歌的核心价值观念。巢湖民歌在2012年参加了广东省渔歌精英赛,新创巢湖民歌广场舞在2014年参加中国民间广场歌舞大赛并荣获金奖。与之相对应的秧歌也成为了载歌载舞的综合艺术,将舞蹈、歌唱等融为一体的传统民间艺术,尤其以唱秧歌为代表。近年来的东北秧歌的发展最为明显。随着现代化生活节奏加快、城镇化进程加速,大量传统民俗及节日观念日益淡化,巢湖秧歌和秧歌都在寻求新的发展模式。综上所述,虽然因为许多其他各民族文化的冲击和现代多样化的文化娱乐形式的影响,导致原生态的巢湖秧歌的延续和发展遇到了重重阻碍。但是从另一方面看,这也正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在研究巢湖秧歌和秧歌的相似性的基础上,研究现代巢湖秧歌巢湖秧歌的“跨界”属性可以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探索现代巢湖秧歌的演绎和推广方式。
三、巢湖秧歌的“跨界”属性对其现代发展的意义
现代化的耕种方式让群体劳作逐渐消失,巢湖喊秧歌的传统演绎方式也面临失传,能够参与巢湖秧歌传承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的选择外出务工,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等诸多因素导致巢湖秧歌的保护和传承遇到了难题。除了不断寻求保护原生态的巢湖秧歌的方式之外,还应致力于改编和创新巢湖秧歌,做到与时俱进。改编和创新的巢湖秧歌一定要在尊重巢湖民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体现时代感,并积极思考如何利用商业运作模式和现代传媒技术向全国、甚至全世界推广和传播巢湖秧歌。巢湖秧歌的“跨界”属性的研究证明了巢湖秧歌的发展可以参考现代秧歌的推广思路,探索出属于巢湖秧歌独特的传承和发展方式。
(一)引入多元化的演绎方式创新巢湖秧歌
目前,流行全国的东北秧歌正是由于不断汲取其他艺术形式和其他地区民间艺术的养分,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的艺术形式才展现出新的生命力。同理可证,从原生态民歌中提炼和加工出来的作品,可以拥有更加丰富的表现力和强大的艺术性。选取一些具有较强适应性的巢湖秧歌,在原来曲调的基础上润色加工或改写新词,既保留原汁原味的特色唱法,又可以采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就可以达到目的了。在改变和创新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甚至可以参考西方歌剧的发声和演绎方式,以达到“继承、挖掘、创新、发展”的目的。
(二)以民俗情感文化为契机
随着时代的进步,将秧歌发展与体育文化相结合进行探讨后,发现秧歌本身是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具有社会基础的民俗情感文化,并对构建和谐社会有一定促进功能。2000年国家体育总局提出了“健康秧歌”概念,并推广了融合传统秧歌与现代体育相结合的全民健身项目,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各地方也都举办了以此为主题的群体锻炼和群体竞赛活动。可见,秧歌已经找到了从民俗文化到现代体育文化项目的现代发展新形式。那么,与秧歌相类似的巢湖秧歌是否也可以以此为参考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和形式呢?2015年“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民歌、山歌展演活动中,由女声领唱、小合唱的《一支秧歌一趟秧》展现了巢湖秧歌的当代魅力。这首民歌就是将秧歌进行了修改创作变成了女生小合唱的方式,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所以,成立巢湖秧歌研究会、设立巢湖秧歌发展专项资金等举措是大力开发和推广巢湖秧歌的基础。参考健康秧歌的发展方式,巢湖秧歌也可以搭上“民歌”和“广场舞”的东风,以民俗情感文化为契机开发巢湖秧歌的新推广方式。比如,举办巢湖秧歌歌手大赛鼓励全民学巢湖秧歌;组织优秀专业民歌歌手、业余歌手走出去到全国参赛,推广巢湖秧歌;组织专家对著名的巢湖秧歌曲目进行改编录制为广场舞,在全市、全省、甚至全国进行推广,形成独具巢湖特色的广场舞。
(三)以电视和网络为平台
当年风靡一时的电视剧《刘老根》将东北大秧歌推向了全国,著名导演郭靖宇在年代传奇剧《大秧歌》中穿插了大秧歌。通过电视演绎方式、网络平台,对现代文明进步起着重大的作用。人们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电视和网络,尤其是智能化手机和4G网络的普及更进一步地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融合多元的现代流行音乐元素、采用新的包装方式、引入互联网+市场运作理念,一定能够使巢湖秧歌走出安徽、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四)与地方特色的旅游业进行强强联合
沈阳刘老根大舞台的“东北大秧歌”,山西榆林市的秧歌舞,山东的秧歌文化旅游节都是将当地旅游资源与秧歌文化进行深度融合的范例。由此可见,巢湖秧歌的发展也应结合旅游、节庆、商贸等活动的推介和宣传,打造文化旅游产业链,推广巢湖秧歌产业的同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巢湖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有著名的烔炀古镇、月亮湾湿地等景观。只要能够整合优势资源,找到巢湖秧歌和巢湖旅游的结合点,进行合理定位,加快品牌建设,做到旅游业搭台秧歌唱戏,必然促进巢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