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实践哲学考察
2019-03-22严伟英
严伟英
马克思基于哲学的变革,实现了从理论哲学向实践哲学的核心范式转变。与理论哲学认为理论高于实践、并于自身能够取得由以展开的立足点根本不同,马克思实践哲学认为,实践高于理论,任何理论的确立只能从实践中获得自己由以展开的立足点,同时,源自于实践的理论并非是对实践进程的原样“摹写”,它因其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而又超越于实践。正是这种超越性,使得理论能够具有引领实践发展的作用。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辩证交互作用不仅构成了历史发展的重要机制,而且还由此催生出强劲的历史发展动力。今天,我们考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伟大进程,其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很重要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始终遵循了马克思实践哲学关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根本观点,不断营造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同频共振、良性互动的局面。深刻体会这条基本经验中的哲学智慧,并将其转化为思想和行动的自觉,对于我们持续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进程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无疑具有重要的前提性意义。
一
传统理论哲学认为,人与世界的理论关系是首要的和基本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理论被赋予了外在于实践的绝对的独立性特质,而理论创新也随之成为脱离实践的纯粹思想演绎,同时将改变世界的根本力量归属于思想家们的精神力量。这种认识由于彻底割裂了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从而难以形成能够据之以指导实践的有效知识。作为彻底变革传统理论哲学的产物,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则认为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是首要的基本的关系,而人与世界之理论关系的产生不仅源自于人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而且人对世界之理论关系的建构类型及其内容也源自于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的类型及其实际展开。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实践的关系高于理论的关系,理论的关系建基于实践的关系。[1-2]
人与世界的理论关系源自于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但是,源自于实践的理论绝非是对实践的原样“摹写”,它因其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而又超越于实践。这种超越性源自于理论这种掌握世界的方式所特有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即其借助于思维将我们感知这个世界所获得的“完整表象”“抽象”为概念的规定,并上升至统一的思想整体,其中不仅舍弃了各种表层的、偶然性的现象和关系,而且还借助于富有历史性和时代性高度的思考,并由此实现对特定的实践类型及其所塑造的现实整体超越。正是这种超越性,使得源自于实践的理论与实践之间产生了距离,从而使得理论能够发挥引领实践的作用。
理论源自于实践,同时,理论超越并引领实践实现自我超越,由此呈现出理论与实践的交互作用关系。也因此,马克思将历史界定为人们追求自己目的的活动的展开过程。而伴随着实践的不断超越,上述理论和实践的交互关系也会随之持续展开,即实现自我超越的实践推动理论实现新的创新,新的理论创新再次引领实践不断实现自我超越,两者之间的这种关系持续不断的向前递进,永无止境,并由此呈现出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之间同频共振、良性互动的生动局面,它可以催生出历史发展进程的强劲动力。
二
基于马克思实践哲学关于理论的关系建基于实践的关系的基本观点,一个必然性的结论就是,任何真正的理论创新不可能是束缚于“内在性思维”当中的纯粹思想活动,其在根本上必定是对实践经验的提升、概括和总结。循着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上述观点来考察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内在于其中的一条重要线索就是,始终扎根于改革开放实践推动理论创新,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因应改革开放向着纵深全面拓展的需要,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向前发展,形成并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3-4]。
在此过程中,实践创新对理论创新的支撑性作用首先表现于,改革开放进程的开启内在的需要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5],改革开放历史进程是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基于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的深入思考后开启的,其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在中国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6]。正如邓小平同志所强调的,“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7]。但是,也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绝没有穷尽真理,绝没有提供所有国家和所有民族如何走向共产主义的具体方案,必须随时随地要以历史条件的变化为转移[8]。对于中国而言,如何通过改革开放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唯一的路径就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即我们所需要的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9]63。
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实践创新对理论创新的支撑性作用尤其表现于,它为理论创新提供了实践基础,同时锻就了实践中的创新思维。改革开放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需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10]。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经历“具体化”才能发挥指引具体实践的作用。诚如邓小平所言,我们的事业“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9]382,这个“是”就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所生成的特殊规律。回顾40年来改革开放实践的历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生产力、不断发展生产力贯通始终。这无疑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起着归根到底的决定性作用的基本观点。但是,在中国到底如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无论是马克思还是马克思主义都没有提供现成答案,其唯一的路径只能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进行实践探索,邓小平同志将其称之为“摸着石头过河”,而“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11]68为此,我们党迅速恢复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在强调适度集中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开始“放权”,并首先在经济领域发扬民主,以此调动农村、企事业单位以及生产者个人展开实践探索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我们党领导采取了一系列重大实践举措,包括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由此收获了乡镇企业;在城市实行全民所有制企业制度改革,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以及如今协同发展的长三角区域、京津冀、海南自贸实验区、粤港澳大湾区,对外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这些重大实践举措,不仅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激发了人民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而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机制的确立,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重要的现实基础。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我们党在持续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渐次展开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的实践探索,大力推进体制机制的创新,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总结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基本经验,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12]。
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实践创新对理论创新的支撑作用还表现于,它为理论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理论创新的要义在于切中由实践所型塑的社会现实,而社会现实本身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这就决定了旨在把握社会现实的理论也必定随之不断创新发展,诚如马克思所言,“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13]。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是在改革开放实践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而且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拓展深化而不断发展。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回顾改革开放历程时深刻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11]71进一步来看,实践创新推动理论创新的重要机制在于,实践的不断深化和拓展提出问题,而理论则对实践提出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回答,并由此实现理论的不断创新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种理论的产生,源泉只能是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动力只能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要求。”[14]回顾改革开放的进程,其本身就是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的倒逼下所开启的,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破解了这一时代课题。诚如习近平同志评价指出的,“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15]。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发展,新的时代课题不断涌现,我们党在破解这些课题的过程中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向前发展。其中,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执政面临严峻挑战形势下,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破解“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时代课题;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实际出发,破解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先后提出和阐发了“中国梦”目标、“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四个伟大”等许多新思想,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6]。总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在每时每刻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17]
三
基于马克思实践哲学关于理论超越于实践并引领实践的基本观点考察改革开放40年来的进程,内涵其中的理论创新对改革开放实践创新发挥着多方面的引领作用。概括来讲,这一引领作用具体又表现于科学性指导、规范性矫正和理想性引导的作用三个方面。
首先,这一引领体现于理论对实践发挥着科学性指导的作用
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根本的标准就在于其是否把握了事物运动的规律,即事物变动之中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科学理论的根本使命就是通过把握这种联系,为人们的实践提供确切的知识指导。而规律又是动态变化的,这就需要我们通过不断把握历史进程中所生成的新的规律,不断推动理论的发展,并用发展了的理论来指导新的实践。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推动改革开放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并以此指导改革开放实践不断取得新的成就。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多次分析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违背规律的现象,并反复强调“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他在回顾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三年以来改革开放的成就时指出,“我们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工作中恢复了正确的政策,并且研究新情况、新经验,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正确政策。……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刻得多了。”[9]2在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从认识到市场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手段,到党的十四大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再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突破性明确作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决定;从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两位一体”格局,到十八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从打破平均主义,采取允许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并带动另一部分人和地区富起来,到在始终坚持发展中心地位不动摇的前提下,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等等,无不既体现了我们党对改革开放实践进程之内在规律的认识的深化,同时也体现了规律性认识对于推动改革开放进程的根本性指导作用。也正因为如此,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要认真回顾和深入总结改革开放的历程,更加深刻地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更加自觉地把握改革开放的规律性,更加坚定地肩负起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责任。”[11]67
其次,这一引领体现于理论对实践发挥着规范性矫正的作用
历史是实践活动的展开,更是实践活动的不断自我超越。实践活动的超越离不开理论的规范性矫正。理论以其贯通古今的历史之思、立足时代高度的普遍之思、借助概念相互规定的辩证之思[18],能够洞察实践活动的片面之处,并对其展开批判性反思和规范性矫正,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实践创新,实现自我超越。纵观改革开放的整个历史进程,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共产党人及时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灵魂,并以此为前提对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以及在这种思想路线指引下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种不合理方式展开反思与批判。通过改革开放实践探索,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以此为前提对既有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式展开持续的超越,推动形成并创新发展适合中国国情和历史条件变化的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发展方式、发展布局以及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在此过程中,改革开放每一次向前突破和超越,都离不开理论创新的规范性矫正作用的发挥。如面对人们在计划和市场之关系问题上的困惑,以及因此困惑而导致的对改革开放进程的牵绊,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发表了南方谈话,科学阐明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廓清了人们在认识上的迷惑,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再比如,面对长期改革开放发展中注重数量和速度而导致的发展方式不合理、发展质量不高、生态恶化等问题,我们党推动形成科学发展观,并以此为前提对其展开批判性反思和规范性矫正,针对性地强调“要更好地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19]。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经由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新发展理念的规范性矫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进一步转变、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增长动力进一步转化。
最后,这一引领体现于理论对实践的理想性引导作用
马克思实践哲学认为,人的实践活动区别于动物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就在于,人在取得实践活动的结果之前,就已经将其以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不仅说明了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而且表明目的本身是理论建构的结果。从功能上来看,目的对人的活动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引领作用,特别是那些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基础之上的目的建构,更是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11]12考察改革开放的进程,目的的理论建构贯通始终,并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了不可获取的理想性引导的作用,激发出无穷无尽的发展动力。从邓小平同志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所构设的目标体系到江泽民同志的“新三步走”发展战略对目标体系的发展,从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两个宏伟目标”到习近平同志提出新时代“新三步走战略”的目标体系升级,我们党始终紧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进程从理论上建构目标体系,并以此引领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和拓展。
总之,基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考察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所以能够不断向纵深发展,并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一条基本的经验就是,始终坚持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在理论创新的引领下指导和推动实践创新,从而确保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同频共振、良性互动的生动局面的持续生成,不断催生出强劲的发展动力。面对当代中国“全面而深刻”“宏大而独特”的社会变革和实践创新,深刻体会这条基本经验中的哲学智慧,就是要将其转变为思想和行动的自觉,不断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持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局面的生成,并以此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进程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