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播数学文化?”微教研实录
2019-03-22
撰稿:王 钊 闫晶奇
指导:武汉市江岸区小学教研室 王 钊
【片段一】
师1:大家好!今天我们教研主题是“如何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播数学文化?”。教材中的“你知道吗”版块内容结合了所学的数学知识,对相关的数学文化背景进行适当的介绍。
师3:我发现“你知道吗”这里的内容有的向我们介绍了数学家们的成就和贡献,有的介绍了数学知识的发展史,还有的拓展了数学课本知识。
“你知道吗”教材版块是老师们教学中容易忽视的地方,经常在课堂上一带而过,我们的教研活动就是希望老师们能够关注这一版块,活用教材,将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渗入融入教学。
【片段二】
师1:我们对“你知道吗”这一板块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发现这些内容可以分为有关数学家和数学知识拓展两部分。整套教材中,有关数学家的部分共有15个内容,分别是:二年级2个,三年级1个,四年级2个,五年级4个,六年级6个。在二年级教材里介绍了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和瑞士数学家拉恩,他们最早使用了乘号和除法。在三年级教材里介绍到我国用小棒表示小数的方法是世界上最早的表示法。
师5:我还知道最早使用小圆点作为小数点的数学家是德国数学家克拉维斯。
师6:我知道小数是我国古代朱世杰最早提出和使用的,比西方早很多年。
师1:四年级介绍了三位最早使用括号的数学家,荷兰人吉拉特首先使用小括号。英国数学家瓦里士是最先使用中括号的。大括号是法国数学家韦达在1593年首先使用的。
师1:在五年级教材里,介绍到法国数学家笛卡尔最早用x,y,z代表未知数,以及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的“出入相补原理”。还有数学家哥德巴赫,陈景润,以及“几何之父”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
师1:在五年级的教材里大篇幅的介绍了哥德巴赫猜想,这里不得不提到数学家陈景润。正是凭借对数学的热爱和执着,陈景润克服一切困难,在6平米的小屋内用了6麻袋的草稿纸演算出哥德巴赫猜想的1+1部分,他在这一领域取得成就至今无人超越。
师1:六年级上册教材再一次提到了刘徽以及祖冲之,他们在圆的研究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百分数》单元介绍了德国统计学家、经济学家恩格尔。六年级下册介绍了最早提出抽屉原理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把七桥问题转化成几何—笔画问题的瑞士数学家欧拉和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
师1:数学家们的贡献对数学的发展是功不可没的,而学生从中受到的教育和震撼也是无法估量的。下面一起听听师姜老师的介绍。
以数学人物及其贡献为线索将“你知道吗”版块进行细化分类,使老师们的教学更有针对性。数学家的故事往往体现了一种的典型的数学文化和数学精神。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数学资源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历史渊源,发扬数学精神。
【片段三】
师2:整套教材里,“数学知识拓展”共有45个内容,分布在六个年级分别是:一年级有6个、二年级有5个、三年级有6个、四年级有7个、五年级最多,有13个、六年级有8个。拓展的内容,那真叫一个丰富多彩!
师2:一年级的6个“数学知识拓展”分别给孩子们介绍了我国古代用的算筹、象形数字、我国古代的计时工具、七巧板拼图、标价签的含义以及我国古代各式各样的货币。
师2:二年级给孩子们介绍了测量长度的工具、乘法口诀表的演变历史、计数发展史、生活中使用的秤和质量单位“斤”“两”、世界上最小和最大的鸟。
师10:乘法口诀表在我国两千多年前就有了,最早是从“九九八十一”开始的,也叫“九九表”。七百多年前才倒过来,从“一一得一”开始。
师2:三年级里分别给孩子们介绍了分数的发展史、指南针、二十四节气歌、闰年的由来、一日的界定和24个时区。
师2:四年级里分别给孩子们介绍了1亿的有关知识、三位一分节、数字的演变历史、记数的演变历史、以及计算器中M+、MR、MC三个键的使用方法、面积计量单位“亩”“格子乘法”。
师2:15世纪意大利人所使用的“格子乘法”很有意思,跟我们的乘法竖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呢?
师6:我就以46×75为例子,对着方格,上方写46,右边写75。先算5乘6等于30,写在右下方的格子里。再算5乘4等于20,写在左下方的格子里。接着算7乘6等42,写在右上方的格子里。最后算7乘4等于28,写在左上方的格子里。最后从右下方开始,依次将斜行里的数加起来,将和的个位数字写在对应的方格外,再从上往下,从左往右写出的数就是乘积3450。
师2:越往高年级走,教材里介绍的数学知识、渗透的数学文化越多。五年级的13个“知识拓展”里分别介绍了:“数字黑洞”;我国古代对平面图形面积、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方法;完全数;判断2、3、5倍数特征方法的缘由;分解质因数;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互质数”;古代的“约分术”;判断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运用平移、对称、旋转所设计的图案;“找次品”中所测物品的数目与至少需要测试的次数的关系。
师7:神秘的“数字黑洞”说的就是6174。任意选4个不同的数字,比如:1230,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个数3210,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个数123,用大数减小数3210—123=3087,用所得的结果3087重复上面的过程,8730—378=8352,8532—2358=6174,7641—1467还是6174,仿佛进了黑洞,永远出不来。无论哪4个数字,最多七步都必得6174。
师2:最后在六年级里介绍的内容有:《庄子·天下篇》中的一句渗透极限思想的名言;音符中的分数;“黄金比”;负数的发展史;“千分数”和“万分数”;反比例关系的图像;计算机中图片进行放大和缩小的方法;“绿色出行”和“同比”、“环比”的含义。
师2:通过刚才的介绍,大家可以感受到“数学作为一种文化,有着它自己丰厚的文化渊源。”“你知道吗”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领略到数学方法的丰富、数学思想的深邃,数学历史的璀璨,感受到数学推动人类发展所作出的无尽贡献!
对教材中“你知道吗”版块的细致梳理,整个过程是在帮助我们更好的弄懂弄通这些数学文化知识的魅力。我们应当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处处散发数学文化气息,让学生置身于数学文化的熏陶之中,乐学爱学。
【片段四】
师1:大家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又是如何与学生交流这部分内容、传播数学文化的呢?
师6:我现在教的一年级,孩子们年龄小,重在开拓视野。有时在课堂上讲到相关知识点时,用同步课堂打开ppt“你知道吗?”让孩子们看一看,读一读,比如一上的算筹表示数,一下货币的发展史,孩子们看的可新奇了!
师5:我发现低年级学生很喜欢从故事中学知识,有的孩子们拿到课本第一件事就是瞧瞧“你知道吗”里面又有哪些有趣的小故事。我还记得,听我讲完曹冲称象的故事后,好多小朋友感叹“数学好有用!”
师4:孩子们也喜欢以玩游戏的形式来认识这些内容。在学到“七巧板”时,孩子们欣赏了“你知道吗?”里各种各样的七巧板拼成的图案后,我组织他们进行了拼图比赛,既激发了兴趣,又发展了思维。
师3:对于数学历史知识,我认为可以设计成数学文化交流活动。例如介绍了最早使用乘号的英国数学家奥特莱特后,我就在课上带着孩子们回顾“+-×÷”号的变迁历史,他们听得是津津有味,还说将来也要创造出一个新的数学符号呢!
师2:看来大家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很关注这个版块,并且针对低年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实践了这么多的好方法!那其他年段的老师还有什么好做法和高招呢?
师8:我在教中段,随着孩子们年龄增长,我会给他们更多自学和展示自我的机会。我布置他们课前浏览云空间和上网查询,然后课上交流自己喜欢的内容,在深入了解后学生们更加热爱数学文化了。
师9:除了数学家的故事,我发现知识拓展类也很适合开展活动。在三下教学《年、月、日》时,我让孩子们对“二十四节气歌”相关知识进行了搜集和交流,大家讲的特别好,让我们大开眼界。
师10:我在教六年级。学生的个性逐渐彰显,喜欢挑战。在六上学到“黄金比”的时候,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最美图形间的特征,他们自己发现了其中的比例关系,特别有成就感。在感受美妙的数学文化中也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师7:我也是让学生通过上网来学习。比如:在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时,我提前布置学生们在课前浏览我云空间里“圆周率”的史料,课上他们分享交流,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丰富的历史渊源,了解祖先的聪明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师4:嗯,另外高年级学生学习拓展内容对数学思想的渗透,知识的迁移也特别有帮助。比如学完分数乘法后认识木棒无限分割,学完“百分数”补充“千分数”“万分数”等等,在阅读与思考中,他们感受到知识是前后关联,循序渐进的。
师8:我还有个好方法分享给大家,我在班级的黑板报中专门开辟了一个“你知道吗”的数学小专栏,定期让学生们自己更新和本册书相关的内容,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
师10:我结合所学的内容,定期让学生撰写数学日记、办手抄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帮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
师9:话说我们校园内还有专门的数学文化墙呢。课间一有空,孩子们就喜欢围观文化墙,交流观看感受,探讨数学趣题。
师5:我还尝试开展数学家故事分享会。由学生主持、表演陈景润不畏艰难、刻苦钻研,最终验证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学生在体会数学家艰苦钻研的品质同时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师3:除了大家分享的方法以外,我还开展过“数学专题座谈会”——聊一聊你最仰慕的数学家。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既丰富了数学文化,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师1:老师们,你们真是太棒了!对于“你知道吗?”这一版块的教学,大家有这么多新奇有趣的教学形式啊!有通过讲故事、玩游戏激发学习兴趣的;有通过建文化墙、办数学报、写数学日记、上数学故事会创建交流平台的;有通过上网查询、浏览云空间等现代技术丰富学习途径的。种种做法,不仅生动地传播了数学文化,还充分彰显了数学文化的魅力!
师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当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到达课堂、融入教学时,即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又拓宽了学生的眼界,还激发了学习的兴趣、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仅仅有数学知识的获得,更有学习技能的提高,活动经验的积累,数学素养的提升!
数学教学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艺术,还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精神,作为数学老师,要通过我们的指引,让每一个孩子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了解世界,浸润文化魅力,感知数学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