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学教材编写策略
2019-03-22周敏
周 敏
(岭南师范学院,湛江 524048)
教材是培养人才的重要资源,是教学的主要工具,教育学教材是国家教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育和教育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其编写任务也随着科学技术、教育改革、生活方式的更新相应变化。为了培养具备核心素养的师范人才,提高生命质量,教育学教材的编写不仅要有正确的理念与方法作为指导,还要以广泛的学习和深入研究为基础,充分反映教育发展与变革的时代特征与需求,尽力编写出与时俱进且客观反映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改革气息的新时代教育学教材,这既是愿景也是诉求。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学教材编写的特征
在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y)时代,教育学教材编写的逻辑起点已然从单纯的教材内容撰写走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落实。自2016年9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六大学生核心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1]。事实表明,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故而,教育学教材编写理应围绕党和国家提出的“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展开,肩负起新时代教材编写的新使命,既是为了满足时代需要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高校教育发展。
(一)核心素养特征之科学精神,是教材编写的理念取向
高校教育学教材建设应重视真实问题的呈现,教材内容应激活学生思考学科领域问题的能力,把学生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内蕴在教材之中[2]。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理论知识和技能时同时具备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能力。因此,教育学教材编写时除了考虑内容与形式的革新,更要考虑革新的教材内容与形式是否具备培养学生批判质疑、勇于探究能力的要素;是否回应了时代对于学生生命质量提升的要求。面对两个是否,教育学教材的建设必须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3],以审视、反思、重建为基本的教材编写思维方式,以科学、探究、创新为教材编写的理念取向。
(二)核心素养特征之学会学习,是教材编写的育人导向
学会学习是学生实现自主发展的前提,自主发展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大板块之一。高校教育学教材的编写理应落实党提出的“立德树人”举措,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教材编写的基本目标之一。核心素养要求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主学习这一点无疑对当下教材编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明晰了教材育人功能的导向即让学生学会学习,从而实现生命自觉,达到成事成人的目标。教材编写要满足这一特征,达到育人实效必须满足三个要求:
一是联系实际,运用科技,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学。新时代的教材编写可以充分结合互联网等高科技手段,将原本干瘪的理论文字以生动形象的视频动画来呈现,打破理论学习的枯燥,提升学习趣味和吸引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也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教材学习的需求,突破课堂学习的单一性,实现“智能”化教材的功能。
二是丰富资源,拓展内容,达到课内课外照样学。教材编写在内容上既要体现中国特色也要加强国际比较,坚持多学科、跨学科的创新性研究,保有教材基本要求的同时要打破传统教材“模式化”的禁锢,回应并解决当今时代教育变革的真问题;在功能上也要达到延伸课堂学习内容,关注国际教育变革、关心国内教育问题,激发学生求真、求知意识的作用。
三是问题导向,批判质疑,满足不同层次个性学习。教材编写应该具备问题意识,教材应该提供真实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供学习者去发现、探究和解决。教材编写要强调“读者”视角,激发学习者探究性学习教材的兴趣,实现真正意义上学习者与教材的“对话”、学习者与教育思想家的“对话”、学习者与自己的“对话”。
(三)核心素养特征之实践创新,是教材编写的时代选择
教育教材中的概念也好、理论也罢,是否真的能让学生对教育了解得更多?通过对这些概念理论的学习是否真的能让学生运用到真实的教育场景?为何师范生学了教育学却没有真正理解教育学、没有真正理解教育?因此,教育学教材上的知识不能只是以符号呈现给学生,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解释每个教育概念和理论的内涵,需要再培养学生将教育理论运用到真实教育场景的转化力。
常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转化力”的培养需要在真实的教育现场进行检验。面对真实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教育学教材是否具备指导实践的意义,前提在于教育学教材是否提供了让学生具备问题解决能力的内容要素,即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作为核心要素的第三板块——实践创新,它对教育学教材的编写如何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时代提出了明确要求即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参与度。这一特征既是时代要求也是时代选择,教师教育的宗旨就是培育合格的师资力量,检验合格师资力量的基本标准是教师在真实的教育现场是否具备问题解决能力和一定的实践创新能力。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学教材编写的维度
如前所述,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学教材编写需要超越“内容撰写”这一教材编写的狭隘观点,新时代教育学教材编写既要打破桎梏,更要推动教育学的学科发展和促进个体的学习与发展。
(一)学科发展的维度
教育学是一门独立的、复杂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科学,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培养人的学说[5]。教育学学科经历了不断分化、综合的过程,其内容由零散走向完整、其结构由单一走向体系、其地位由不明走向明朗。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教材内容越完整越系统,学科发展会越成熟越全面。当下教育学人提倡要建构中国特色教育学学科,将教育学学科本土化,实现教育学教材的中国化是教育学学科发展的未来指向。因此,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育学教材编写,既需要从积极丰富中国元素,彰显中国特色、展现中国风格等方面创新教材的编写形式和内容,也需要充分体现民族特色、积极融入传统文化、从而实现教育学教材的文化自觉。以上既是教育学教材编写的要求也是教育学学科发展中国化的要求。
(二)学生发展的维度
教育学专业是师范院校的核心和特色专业,教育学课程是师范生的必修专业课,在教师教育中发挥着基础性和全局性的作用[4]。教育学教材编写好坏与否直接影响师范类人才对专业的认同感,是当下检验高校新师范建设水平的试金石,它在学生成长成为一名教师的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材的编写不能忽略“人”的存在,脱离“人”的教材编写是欠缺灵魂的。尽管目前教育学这门课程在师范生学习中普遍存在“考才背,背了忘”的现象,存在脱离“人”,只讲理论的现象,但是,我们在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教育学教材研究中发现,几乎所有的教育学教材研究都在努力改变这种局面,都在试图开启一个全新的教育学教材编写局面,都在致力学生发展的层面上丰富完善教育学教材内容和形式、建构合理的教材体系。教育学教材的学习不是简单地将书本中的观点作为知识接受,要思考这些观点有无突破性的价值,一字不差地将书本中的观点重复出来不等于理解教材观点的真正内涵。因此,新时代教育学教材的编写急需进一步落实教材编写的实际价值,追寻教材编写的现实意义,要将符号化的概念活化起来,通过合理的安排课堂观察、教育实践实现更好地促进个体的学习与发展这一功能。
(三)教育研究者发展的维度
教育学教材编写是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的,它关系到教材理论水平的提升,关系到教育学学科发展,关系到教材编写者生命自觉成长的问题。教材编写不是简单地文字罗列和资料更新,需要通过批判、反思来建构合理且具备时代气息的教育学教材的体系。教材编写不能简单以教育研究者的经验和体会来进行,因此教材编写必须以研究为前提,既要高屋建瓴也要体现真知灼见。这一过程是教材编写者思维转变和思想提升的过程,是一个对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学习与研究的过程,需要编写者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广泛开展教育实践才能达成。这无疑促进了教育研究者对于自身编写水平的要求,要求编写者站在前人肩膀上的同时也不断把握时代脉搏,关注当代教育的发展与变革,以更审慎、更动态、更全面、更辩证的眼光进行教材编写。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学教材编写的立场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学教材编写既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更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学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基于此,教材编写既要关注教的问题也要关注学的问题,需要从师本走向生本、从理论讲授走向教育现场、从教育理论素养提升走向核心素养达成。
(一)从师本走向生本的教材编写策略
教材编写由师本走向生本,教材编写形式越来越趋向多元。对分课堂、MOOC、翻转课堂等课堂形式和教学方法的新兴越来越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高低。因此,教育学教材编写需要紧跟教学形式的变革,编写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教材,教材编写应该充分体现当下课堂教学的“生本”理念,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1.教材编写应该提供真实的案例和问题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社会科学。教材内容需要提供反映教育现象的真实案例和问题,结合当下学生的特点,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是社会热点事件的聚焦者,但由于大学生三观尚未完全形成又导致大学生对于关注的热点问题缺乏正确的评判能力。教材能否合理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一些问题并作出合理评价是当下缺乏的也是新教材编写需要关注的点。
2.教材编写应该提供权威的参考文献,积极拓展网络文献
参考文献可以将教材学习资源进一步延伸。本文统计的教育学教材中的参考文献主要以脚注、参考文献、附录等形式存在(本课题研究选择的教育学教材包括:南师大《教育学》1984版、王道俊《教育学》2009版、美国《教育学基础》1984版、美国《教育学导论》2007版)。参考文献的主要作用在于提供教材内容延伸的教育研究资源,为学生提供教材之外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教材提出的教育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教材之外教育研究资源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
对于本研究选取的国内外教育学教材参考文献的统计发现,教材的参考文献主要以脚注和尾注的形式呈现,数量庞大,但呈现形式单一,纸质文本为主,不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伴随着教育技术现代化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教育学教材编写也应该与时俱进,增加对网络资源的使用。但是教材关于网络资源的提供,除了美国《教育学导论》有提及,其他三本教材均未涉及。因此,国内教育学教材编写不仅要重视传统文献的传递还要积极开发拓展网络文献,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学生所接受并使用,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为学生学会学习这一核心要素养成奠定基础。
传统的教材编写偏重理论知识的传递,新时代的教育学教材编写理应具备指导教育实践的意义。作为师范生的教育基本理论素养的入门之书,教育学教材不应沦为学生口中的无用之书,而应努力成为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研究资源库”,成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的“宝典秘籍”和“实用指南”。
(二)从教育理论素养提升走向核心素养达成的教材编写策略
教育学教材是国家教材战略的重要组成,是教师教育和教育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6]。从教育理论素养提升走向核心素养达成,需要注重知识到能力的转化。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的纪念会上说道:“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素质教育时代讲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系;核心素养时代则出于“一维目标的考虑即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等各方面的综合表现”,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教材中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设定需要就此转变才能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课程标准也要落实好核心素养要求充分体现国家意志,着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基本问题[7],这既是新时代教育学教材编写急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也是核心素养时代各学科和课程所要面临的事实。
(三)从核心素养达成走向生命质量提升的教材编写策略
在核心素养的逐步达成中,实现学生生命质量的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达成是其生命质量提升的重要指标,作为师范生,应该逐步形成教育学眼光,清晰自身生命成长的内涵,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自觉。教材编写要把知识传授与生命发展结合起来,实现教材的整体重构,重新定位教材编写的目标、内容和过程方法,重视教材编写对于学生生命质量提升的要求。
在学生生命质量的提升中,实现教育学教材编写的新生。教材编写具有动态性,这种动态性体现在人的成长发展上、体现在时代教育发展的改革上,这种动态性要求一代又一代的教材编写者不断提高思想水平、转变教育观念、探究教育问题,以动态统一、全面辩证的理念开展教材编写工作。
四、结语
概言之,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教育学教材编写,它伴随着教育学课程变革经历了“恢复”、“发展”、“改革”、“创新”四个阶段,我国教育学教材编写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吸收过往四十年经验的同时,当代的教育学教材需要继续深入研究,教育学教材编写必须立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境遇并结合学科未来走向,既丰富充实具备时代气息,又要彰显教育学自身的学科特点,合理地阐述和评价教育理论的发展。一方面要求编写出具有时代气息、先进理念和科学实用的教育学教材;另一方面也要留意在教材编写中防止出现言不切实、空谈理论和缺乏实践的教育学教材。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代教育学教材编写正努力在实践探索中更新教育理念与陈旧资料,增强教材的知识性和可读性,协调教材的理论性和实用性,在创新中走向完善、在完善中更好地促进教育学学科发展和学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