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理论视域下偶像养成类综艺解读
2019-03-22徐妍
徐 妍
(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自2018年1月爱奇艺网络视频平台自制的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偶像练习生》上线,国内综艺节目收视达到了新的高潮。自此之后,类似的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如《创造101》《创造营2019》等相继在各大网络平台制作播出,人气火爆收视率只增不减。偶像养成这一产业模式最早出现于日本,后来在韩国发展并逐渐成熟,国内的偶像养成模式于2004年湖南卫视播出《超级女声》初见端倪,并且随着广播电视行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国外偶像养成节目模式上不断借鉴、推陈出新,十多年间制作播出《星动亚洲》《中国好声音》《中国有嘻哈》《明日之子》等人气颇高的综艺节目。直到2018年爱奇艺效仿韩国综艺节目《Produce101》,推出中国首档团体偶像养成类节目《偶像练习生》,其收视率、制作播出平台经济收益和引发的网络热议远远超过了近十年来各电视台在此类模式综艺节目上的尝试。
一、“他者养成”:镜像理论视域下偶像养成第一阶段
“镜像阶段”理论是法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拉康在其精神分析理论领域中非常重要的论述。说的是人在六到十八个月这一婴儿时期的一段人生经验,孩子被母亲抱到镜前,从一开始的辨认不出镜中像就是自己,到认出镜中的自己并最终恋上自己的镜中像。粉丝对偶像的养成这一行为,正契合了这一理论中的第一阶段——对“他者”的养成。
偶像养成类节目的赛制为从各知名的经纪公司选拔一百多名练习生,练习生的练习时长各异且实力差距很大。通过观众在特定的网络渠道投票和应援,节目组对练习生进行分组、训练、表演和淘汰,人气最高票数最多的数名练习生成团出道。粉丝遵从内心深处的想法,潜意识里选择了和自己最契合或是自己最想成为的那一种类型的偶像进入养成阶段,隔着屏幕这块镜子凝视着被选择养成的对象,在节目紧张紧凑的赛程中将偶像作为独立的、并高于一般人物的、趋近完美的个体看待,而忽视了偶像与自我建立的稳定且依赖性极强的关系,无法意识到偶像在被选定养成的那一刻已经成为了镜像中的“他者”。
《偶像练习生》等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与以往的真人秀选拔节目相比其赛制和制作播出的平台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前者通过网络平台制作播出,配合节目赛制在各大网络平台开启了粉丝投票,粉丝被称作“全民制作人” “女团创始人”。节目中的偶像由粉丝花费大量的资本在各大平台上购买相应的应援物和投票资格来保持在节目中的生存资格。一百多名来自各大经纪公司的练习生中,多样性的长相、性格和才艺让巨大的受众群能找到符合自己审美的练习生进行“养成”。后者多在电视台制作播出,粉丝参与的成分变得很少,更多由节目评委来决定选手的去留。这一变化主要体现在节目受众由被动变主动,节目走向由受众决定,受众更加具有主导权和参与感。
由于偶像和粉丝处于屏幕的两端,且在行为上已经建立了粉丝主导偶像比赛命运、偶像服务于粉丝的关系,偶像的养成演化成类似游戏的养成。在角色养成的游戏中,玩家从不否认操控的游戏角色就是自己,进入游戏世界的过程不过是将自己带到虚拟世界披上游戏角色的皮囊正常地与其他玩家的角色交往互动,甚至由于虚拟马甲的保护性,游戏角色在虚拟世界的言行更能体现操控者的本性。同样是极具操控性的偶像养成,其与角色养成最大的不同是游戏角色没有思想、完全被动,而偶像可以由内而外展现出与粉丝潜意识相符合的魅力,这种看似独立的两个个体的双向的吸引更加与“镜像阶段”第一阶段——“无法辨识镜中像将其看待为他者”吻合,证明偶像即为粉丝镜像中的“他者”。
二、自我认同:镜像视域下偶像养成第二阶段
偶像作为粉丝银幕中的镜像,在节目里展示出自身最优越的状态和品质:积极乐观、吃苦耐劳甚至是面容姣好、光鲜亮丽,粉丝将自我投射向他者(偶像),将他者想象为理想自我的实现。
节目中不仅有表演比赛的画面,还有偶像们平时训练和生活的场景,这种纪实的手法在巴赞看来放映的银幕行使了窗户的功能:“银幕对行动的遮挡,就像窗户对行动的遮挡一样;我们看不到银幕四周延伸开去的空间,但我们从不怀疑那个空间的存在。”粉丝通过观看这样真实感很强的记录片段,跟随自己选择养成的偶像进入他们的生活,将偶像生活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对比和感受,好像能体会到他们训练时遇到的困难险阻,生活里经历的痛苦尴尬,这种“缺席的在场”让他们直观感受到偶像们在真实地付出,所以粉丝出于对偶像的同情与愧疚通过消费的方式回馈选择养成的偶像,他们用这种方式表达对偶像在演艺事业上付出的肯定。粉丝在这一过程中逐渐从偶像身上找到与自己共性的地方,并且越来越将自己的行为和想法和偶像等同起来,发展到“镜像阶段”的第二阶段——认同偶像的个人魅力和所做的努力也正是对自我的认同。这就可以解释当偶像的某些行为开始脱离粉丝预设的时候,就会造成“脱粉”甚至是更疯狂的粉丝行为。当红偶像鹿晗在韩国通过SM公司组建的男子偶像团体EXO出道,名声大噪,回国后更是被国内的粉丝疯狂喜爱和追捧。2017年鹿晗在微博公开表示已经与女演员关晓彤确定恋爱关系让男方很多粉丝表示无法接受,更有粉丝表示鹿晗“违反了偶像的职业道德”,相比较同是SM公司旗下男子团体组合Super Junior成员金希澈就曾经通过媒体表示如果恋爱了也不会公开,不会伤了粉丝的心。粉丝时常将偶像假想成自己的恋人或是一生终将努力接近的对象,在他们的预想中偶像符合他们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想象,所有跟偶像相关的事物也必须都是美好的、是粉丝也喜欢的,这些想象也正是他们对于自己的期望,所以当现实与粉丝的幻想相悖,偶像与粉丝的关系也要被打破。
在节目中也是这样,观众通过对练习生的亮相表演对各位偶像产生初次的认识,并在短时间内大部分通过直觉来选择养成的偶像。此时的观众已经对镜中的“他者”有了符合自身审美的设定,而节目赛制的进行过程中,各位练习生会因为面临的不同困境和压力产生不同的应对方式,个人的处事风格和性格特点在镜头下逐渐展现出来。当节目进行几期以后,此时的观众对偶像的判断会有一定的提升,在剪辑的引导下更加丰富、立体偶像在自己内心中的形象,超出预设的部分或成为偶像的加分点更加坚定观众和偶像之间达成的养成关系,或成为偶像和观众关系破裂的催化剂。所以在节目中更具话题性的选手不仅会更受节目组的青睐,也会更受观众的关注。
三、结语
首先从偶像和粉丝关系的角度来看,偶像的产生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对自己更高要求的约束和对自我认同、自我抚慰的结果。人人都会恋人、恋物,他们从自己喜爱的人物和事物中寻找到和自己三观相合、追求一致、喜好相符的因素。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恰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给追星者寻找到在节目中努力出道的“自己”。偶像的出现是为了给孤单寂寞、内心空虚的人聊以慰藉,他们在舞台上完成自己梦想的同时也能为喜爱他们的粉丝带来幸福,陌生的两个人通过一块播放屏幕或者说是一面镜子帮助彼此完成梦想,安抚心灵。镜像理论视域下,粉丝对偶像的迷恋与热烈追捧是必然的,这也是偶像养成类节目收获颇丰的原因,但是这不能成为粉丝过多干预偶像生活、做出疯狂行为的理由。
其次从偶像养成类综艺的节目模式来看,尽管节目的大部分内容使用了纪录的手法给观众营造出一种真实感,但是对原有素材的剪辑也是存在的,这样“镜子+窗户”的双重手段的糅合造成了一种梦幻感、戏剧感同时也失去了一些真实信息。国内的偶像养成模式大多照搬国外,国外偶像养成模式的创新也已经停滞许久,各国的文化不同应该塑造和制作出带有各国不同特色的偶像形象和综艺节目。千篇一律的审美、大同小异的节目内容无法经久不衰地为人称道,丰富多样的形象和形式才能让更多的受众在屏幕这块镜子里找到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