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传统汉字文化与现代媒体的交互融合

2019-03-22张馨予李树真

传媒论坛 2019年13期
关键词:汉字传统文化

张馨予 李树真

(嘉兴学院文法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1)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符号体系,汉字文化是以汉字为基础和核心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传统汉字文化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中颇具特色的基础性的组成部分。从表现形式看,汉字是一种表达或传输思维过程与结果时所运用的一套书写符号。从运用机制来看,汉字是一种承载思维模式,并使思维得以交流沟通的必备工具。汉字常被作为认知、学习、传播等行为的主要方式,但其不仅仅是工具、手段,更以其为核心构成了颇具民族特色的汉字文化体系。

汉字不仅仅是一套传情达意的语言符号体系,其自身还具有相对独立的文化价值。传统汉字文化作为我国悠久历史传承的见证,具有丰富深刻的内涵。比如在文字生成和解析方面,传统汉字文化就有其系统的体系和分类,如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汉字的六种构形方法(六书):象形、形声、会意、指事、转注和假借,展示出传统汉字文化丰富的核心内涵和外延。[1]

传统汉字文化有其长久的生命力,相较于现代媒体技术所提供的“新瓶”,传统汉字文化显然是“老酒”,新瓶可以装新酒,新瓶也可以装老酒,探究传统汉字文化与现代媒体结合的新模式无疑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和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传统汉字文化传播中的实践

(一)传统汉字传播中的基础汉字教育

汉字文化在现今的教育体系中常被归类于语文学科中,其课程主要注重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大多还是从汉字的形、音、义三个方面讲解,而且比较表面化,以对汉字的“形”的讲解来看,基本上是对具体汉字笔画构成的简单认知,对于汉字背后的深层次内涵,汉字构造与演变的规律性却很少提及。这就使得在基础教育中汉字文化的深度和广度没有全面向学生展示出来,进一步导致学生对于汉字文化的兴趣得不到很好启发,这显然不利于传统汉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这一现象的产生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人们将汉字单纯地作为交流工具符号的这一简单思维模式,没有认识到汉字是汉字文化的产物和核心,汉字只有放在汉字文化的大背景下来学习和认知,才具有生生不息的原动力。

工具主义的汉字学习观不仅存在于基础教育体系中,在成人的继续教育中我们也会发现这样的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汉字文化的深度认知、挖掘和传播。随着我国日益强大,汉字作为一种语言形式也吸引了许多外国人学习和使用。与此产生的对外汉语教育就值得我们探究,其学习模式大多也是采用拼音的方法,对于传统文字学(小学)知识以及更广泛的汉字文化知识不会过多地进行展开和学习。所以教外国人学汉字只能教给他们一套工具化的汉字符号,无法教给他们在这套工具符号背后更深刻的汉字文化,而后者才是更具有民族特色的部分。在倡导建立文化自信的今天,笔者认为对外传播不能简单地只传播工具性的汉字符号体系,更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汉字文化深层次的内涵传播。但目前我们离这一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原因是多方面的,部分原因在于人们对于传统汉字文化的内涵关注度不够,部分(甚至很大一部分)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传统汉字文化的体系化学习,传统汉字文化的素养较低,以其昏昏难以使人昭昭。

另一方面,互联网及多媒体技术的扩张,给汉字文化的广泛深刻认知和传播带来一定的困境。科技的发展使得汉字开始脱离了传统书写形式,转而向电脑键盘输入输出的新兴方式发展,新技术、新工具的出现在提高了汉字学习和使用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现实的问题。在传统汉字学习和汉字运用过程中,学习者和学习对象(汉字)之间不存在工具性中介的阻隔(传统的纸、笔和字典的阻隔作用非常有限,甚至不能被称为阻隔),所以汉字学习和使用者对汉字与汉字文化的体验具有直接性和深刻性。在电脑和键盘成为常态的汉字学习和汉字文化认知的工具时,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电脑与键盘处理汉字的能力如此之强,以至于虽然人还是汉字学习和汉字文化认知的主体,但人的认知过程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由电脑替代了,电脑与键盘成为一个不可小觑的中介,这一中介一方面提高了汉字学习和使用的效率,但另一方面也形成了新的阻隔,由于这一中介的存在,汉字学习和使用者对汉字与汉字文化体验的直接性和深刻性不断下降。电脑普遍运用,书法(特别是毛笔书法)的普遍性的群众基础在萎缩,兴趣在下降,只能沦为一个小众群体才能真正体验的所谓“艺术”,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提笔忘字”的现象在传统书写时代就存在,但电脑和互联网时代的“提笔忘字”却有着更深刻的意味:机器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人对汉字的学习认知,人们对汉字和汉字文化的直接体验度在不断下降,人们与汉字、汉字文化的距离一定程度上被进步的技术拉远了。

(二)汉字文化与现代媒体结合的既有实践

21世纪初期持续升温的国学热是“对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及全球化所带来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同步出现的负面效应的一种全球的、社会的、心理的、精神的乃至文化的全面反映”。[2]这使得传统文化更快地进入了公众的视野,与此同时一系列相关弘扬传统文化的媒体节目也应运而生,这一模式的出现也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媒体的结合形式提供了范本和经验。例如为了使公众关注于传统汉字文化的书写和内涵,中央电视台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2013年联合主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该节目希望唤醒更多的人对文字基本功的掌握和对汉字文化的学习,正如时任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总监金越介绍——“这不是一个秀场,呈现出来的状态可能非常单纯、简朴,但却可以吸引观众在电视机前同步参与,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而这一节目的出现,也为传统汉字文化与现代媒体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3]

这一节目的播出不仅给公众提供了解传统汉字文化的新视角,也为传统汉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道路。作为通过现代媒体传播汉字文化的新模式,该节目自身所具有的导向性、受众广泛性以及专家知识权威性等优势,令其在众多传统汉字文化传播方式中脱颖而出,成为现今人们推崇的主流模式。但该节目也存在一些弊端,如内容上“寻章而摘字”的过程,围绕的主要认知对象还是汉字的字形和字义,表现传统汉字文化内涵的内容有所欠缺,呈现模式仍过于传统,仍类似于基础汉字教学中的“汉字默写”教育模式,只不过变换了学习空间,将传统教室换成了电视媒体展示,将传统的识字主体由学生变成了参赛选手和其中的电视观众。但是相对于之前传统的汉字文化传播方式已有了形式上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创新和引领作用。

二、现代媒体与传统汉字文化的结合创新

现代媒体在社会信息变革中超越了单纯的媒体而演变成为新的社会形态。这一社会形态进一步影响到人们获取信息的新途径。现今社会是一个新型“互联网+”的时代,“是一个去中心、去垄断的时代,是一个参与、互动与分享的时代”。[4]这样一种时代既是现代媒体应运而生的大环境,也是传统汉字文化走向新道路的新机遇。

在众多融合模式中,网络课程体系可以成为现代媒体与传统汉字文化相融合从而促进传统汉字文化认知、传播的新模式。通过网络课程平台深度开发一些具有浓厚汉字文化色彩的特色课程,这些课程可以向学生及公众开放,内容不局限单纯汉字形音义,应更多注重汉字历史、汉字字义中包含的特色化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成果这样一些“文化性”的内容。同时可以结合书法的表现形式,让人们在获取汉字文化知识时,经历汉字美的情感体验,提高公众的汉字书法审美能力。将传统汉字文化内容与现代视频制作、传播技术相结合;将传统文字分析理论、知识与书法表现形式相结合;以书法为表现工具和形式,实现其与现代媒体的技术深度融合;以书法书写的表现形式作为兴趣引发点,配合上传统文化相关故事传说的义理挖掘和演说;增加网络课程内容的趣味性和普适性。

汉字文化网络课程如果建设得有特色并运行有序,可以达到汉字文化“润物无声”的文化育人效果,学生乃至普通群众可以在日常碎片化学习中了解汉字文化。

总之,传统汉字文化与现代媒体的交互融合是一种大胆的尝试,更给后来的模式创新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向。将“新”与“旧”结合在一起,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火花,只有敢于创新、敢于探索,才能找到有利于传统文化传承的新模式,使传统汉字文化为公众所接受和了解,促进其传播与发展。

猜你喜欢

汉字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