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快、稳、准”视域下广播电视记者的素质培养

2019-03-22郑铨鉴

传媒论坛 2019年13期
关键词:新闻线索连线广播电视

郑铨鉴

(防城港市广播电视台,广西 防城港 538001)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现场连线报道作为一种新型的新闻报道形式,有着真实性强、鲜明生动、传播速度快等优势,具有“快、狠、准”的鲜明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新闻直播节目中,对广播电视报道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如何做好现场连线报道成为越来越多的广播电视记者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二、现场连线报道

现场连线报道指的是,广播电视记者在新闻现场,以口头讲述的形式,对新闻事件进行客观、真实报道的一种新型的新闻报道形式[1]。现场连线报道具有时间较短、时效性强、成本低等特点,新闻传播速度快,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和可看性。

这就要求广播电视记者要在短时间内组织语言、整理文字,对新闻现场真实、全面地进行报道。因此,广播电视记者需要培养自身工作素质,提高自身工作水平,从而实现现场连线报道的“快、狠、准”,为现场连线报道的质量与传播效果提供保障。

三、现场连线报道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现场连线报道在广播电视新闻报道中所占的比例有一定比重,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与不足。具体体现在现场连线报道重点不突出、连线报道泛滥或者为了连线而连线、现场感不足、出镜语言缺乏现场表现力等方面。

部分现场连线报道的新闻内容脱离事件发生的主要内容,而是侧重于关注与新闻事件无关的内容,这对新闻的准确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而部分现场连线报道虽然报道的是现场发生的事实,但现场感却不足,没有向观众展示新闻现场的典型细节,也缺乏对现场氛围的渲染,所报道的新闻人物形象呈扁平化、概念化,现场连线报道缺乏生动性与形象性。

部分广播电视记者缺乏进行现场连线报道的经验,在实际情况中,在讲述新闻事实时语言干涩,缺乏生动性与形象性,或者磕磕巴巴,表情僵硬呆板,这都令现场连线报道的质量与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也有部分广播电视记者新闻专业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在与新闻当事人或者被采访者进行对话时,不懂如何运用提问与沟通的技巧,语言表达能力较差,难以与对方搭建沟通的有效桥梁,导致采访出现突然沉默、无法接话、问题缺乏逻辑性等事故的发生。

上述问题的存在,制约了现场连线报道的真实性和可看性,这就要求广播电视记者要培养自身素质,做好现场连线报道。

四、现场连线报道快、稳、准视域下广播电视记者的素质培养策略

(一)做好现场连线报道的准备工作

现场连线报道要求广播电视记者在短暂的几分钟里组织语言、整理文字,对新闻现场真实、全面地进行报道。

因此,要求广播电视记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在进行现场连线报道前,广播电视记者也要以扎实的基本功做好现场连线报道的准备工作。

现场连线报道的准备工作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新闻线索的发现与挖掘,二是新闻素材的积累和整理。

一方面,广播电视记者要充分认识到,新闻线索不仅是最初的新闻来源,也是发现新闻线索是进行现场连线报道的重要前提,但仅凭新闻线索是无法进行现场连线报道的,广播电视记者需要充分把握好新闻线索,在这一基础上,在新闻现场获取具体的新闻内容和生动的新闻细节,做好现场连线报道。

因此,广播电视记者必须锻炼自己获取新闻线索的能力,学会在新闻现场快速、准确地抓取最佳的新闻线索,为接下来的现场连线报道做好充足的准备。

广播电视记者也要培养新闻敏感,要拥有一双“新闻眼”和一个“新闻鼻”。“新闻眼”指的是锐利眼光,“新闻鼻”指的是灵敏嗅觉,即记者要在复杂的新闻现场中判断一件事能否报道、是否具有新闻价值、报道的重点应放在哪里。

另一方面,广播电视记者也要注重新闻素材的积累与整理,在进行现场连线报道前,要对新闻现场的环境全面、充分地进行把握,了解新闻事件的发生背景、原因、过程,了解新闻当事人的基本信息与情况,并制定科学、详细的采访提纲,为现场连线报道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运用简洁、凝练、通俗易懂、感染力强的语言

现场连线报道具有时间较短的特点,要求广播电视记者要以最快的反应速度整理和组织语言,并且语言要简洁、凝练,在短暂的几分钟里,对新闻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发生的原因、过程以及本质进行报道[2]。

在进行现场连线报道时,语言也要做到通俗易懂,尽量避免抽象晦涩,要让观众在短时间内知道新闻现场发生了什么,明白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

在上述基础上,广播电视记者还要增强语言的感染力,通过声音、肢体等方式,例如强调声音的抑扬顿挫,在报道时适当加上一些肢体动作,通过这些方式,来增强现场连线报道的现场感,能够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新闻现场的氛围。如果记者只是面无表情、语气平淡无起伏,对现场连线报道的影响力就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广播电视记者的语言也要做到自然流畅,给观众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吸引观众继续观看现场连线报道,如果磕磕巴巴,或者是语速过快,都会制约现场连线报道的真实性和影响力[3]。

(三)提高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影响现场连线报道质量和效果的最活跃因素,因此,在现场连线报道中,广播电视记者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以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自己良好的情绪和态度,从而做好现场连线报道[4]。

首先,广播电视记者要保持理性而从容的心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形成强大而稳固的内在心理,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新闻现场与新闻事件,都能做到客观、冷静地陈述。

其次,广播电视记者要自信。广播电视记者需要面对镜头,向观众陈述新闻事实,并且将新闻事实背后的本质表达清楚。爱默生曾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广播电视记者以自信的姿态站在镜头面前,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现场连线报道的质量,也使得现场连线报道更具有真实性和可看性。

除此之外,广播电视记者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新闻现场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并且变化具有频繁、复杂的特点。广播电视记者要迅速地察觉和捕捉新闻事件的本质变化,具有全局观念,根据实际情况而随机应变,高质量地完成现场连线报道。

广播电视记者只要努力做好了上述基础,就能从容面对新闻事件,实现现场连线报道的“快、狠、准”。

(四)培养新闻专业素养

现场连线报道是发挥广播电视实效性最有效方式之一,时效性作为新闻价值的要素之一,对新闻报道的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广播电视记者要培养新闻专业素养,学会积极挖掘新闻事件中的新闻价值,并善于从多个角度看待、分析、解决新闻事件背后所体现的问题,从而充分发挥现场连线报道的时效性,增强现场连线报道的传播效果。

首先,广播电视记者要积极学习新闻理论知识,掌握系统的新闻理论,提升自身的新闻理解能力。并且能够熟练、准确地运用文字,懂得如何将汉语表达效果最大化。

其次,广播电视记者要了解有关媒介的伦理与法规,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人文情怀[5]。

广播电视记者在上述基础上,积极培养新闻专业素养,才能够准确、科学地挖掘出新闻事件背后的新闻价值,满足公众对新闻现场及新闻事件的信息需求,提升现场连线报道的传播效果。

五、结束语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人们对新闻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场连线报道具有“快、狠、准”的特点,这就要求广播电视记者要提升自身的素质与能力,以过硬的素质与水平做好现场连线报道。因此,广播电视记者要做好现场连线报道的准备工作,运用简洁、凝练、通俗易懂、感染力强的语言,提高心理素质,培养新闻专业素养。

猜你喜欢

新闻线索连线广播电视
快乐连线
快乐连线
快乐连线
快乐连线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新闻线索
电视台记者获取新闻线索的有效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