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专访中记者的角色定位与作用
2019-03-22高树超王鹏飞陈晓菲
高树超 王鹏飞 陈晓菲
(1.中国原子能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2.中国核科技信息与经济研究院,北京 100048)
在人类文化中,学术文化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在文化领域占据着重要的为。同时,在社会精神文化发展中,学术文化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为其发展指明方向。并其在公众的精神深化中,学术访谈逐渐成为最重要的文体之一。
一、学术专访中记者的角色定位
正确的角色定位,有利于记者精准充分地挖掘时下社会关心的问题,准确有效地把艰涩的学术问题转化为公众可读、乐读的文章。思考专访记者的角色定位,需要全面考虑其职业特点、在整个专访中的作用以及学术专访的特殊性。
(一)学术专访记者首先是一名记者
对于记者来说,是一个直接面向公众的职业,承担着一定的公共服务职责,在社会风尚引领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对于我们的过去与将来的舆论有着决定性力量的精神领导集体。在现阶段,学术专访记者的责任是重大,总的来说,其责任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传播责任,这也是其最基本的责任之一。第二种是文化责任,该责任是要肩负起传播先进文化的义务,要珍惜前人的积累,批判错误或落后,要发觉具有创造性、经得起实践检验并能推广普及的文化。第三种是政治责任,在落实该责任过程中,需要相关记者始终遵循政治准则。
(二)学术专访记者是一名访谈者
专访记者是文化素材的收集者和采访的主导者,其访谈者作用的发挥是专访工作有序开展的基础和前提。在新时期,为了提高访谈效果,大部分媒体记者都更加注重与采访者的交流和互动,力图营造良好的访谈氛围,以便从根本上提高沟通与交流的有效性。在良好的访谈环境下,能够不断为采访稿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如何在专访中提问是记者进行采访工作的最重要工作内容,同时也是获取关键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并且提问环节与素材的收集也是息息相关的,只有精心设计问题,才能确保素材的全面性、准确性,提高素材的价值。
因访谈具有即时性和不可预料性,对于记者的能力要求较高,记者在专访过程中应该注意:①提问应该具有引导性。引导性提问通常需要记者做好前期准备,根据已掌握的材料来引导和启发专访对象。②在提问问题过程中,提问方法对提问的有效性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要使用合适的提问方式。当前,在访谈中提问采访对象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正面提问法、反问法、设问法等,这就需要根据采访实际情况,结合采访对象性格特点等,使用其更容易接受且喜欢的提问方式,这样才能更顺利的获取有用的信息。③提问要尊重采访对象。面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专访对象,采访者提问的表达和语气都应有相应变化。尤其对于特殊的专访对象,例如外宾、老人、残疾人士等,提问者更应注意。
(三)学术专访记者最重要的是学术问题的转换者
学术专访区别于常规的专访,专访对象是访谈主题领域的权威学者,为了从根本上提升专访的有效性,在学术专访中,既要注重专访工作的通性——专业性、真实性、客观性,更要兼顾学术专访的特殊性——权威性、通俗性、趣味性。因此,学术专访记者需要承担对晦涩难懂的学术问题消化、吸收,转换为通俗易懂的表达形式的功能。
进行学术专访,由于涉及的方面比较广,所以对记者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不仅要对当前的学术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充分了解,保持着良好的敏锐感受,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学术知识,拥有开阔的视野和发散的思维,这样才能对相关问题更全面地进行思考。与此同时,在学术专访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的因素,随时可能出现突发情况,因此记者该需要做好案头准备工作,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想好相关的应对措施。这样才有利于提升学术访谈效果,更科学地对相关问题进行判断,有自己独特见解,并进行深度思考,不断引申问题,确保问题思考的全面性。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才能与专家进行有效讨论和交流,进而进行高效传播,使公众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相关学术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术访谈,具有极高的学术含量、文化含量。同时,能够被公众所接受、理解和认可,最终达到学术文化传播和引导的作用。
二、如何发挥学术专访中记者的作用
(一)“不打无准备的仗”
访前准备是记者进行学术访谈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对整体访谈效果具有直接影响。在学术访谈领域中,这一准备工作又被称为“静态访谈”。对于学术专访来说,在实际准备工作中,不仅要对访谈对象个人有充分了解,还要对专访主题涉及学科领域基本知识(术语)、历史、发展等进行一定的学习和调研,虽然访谈时间是比较短的,但是却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准备,这样才更有利于实现良好的访谈效果。
(二)细节决定成败
成功的访谈作品是需要对细节加以重视的,也就是要求记者在访谈中,不仅要保证素材的全面性,而且还要对其闪耀点深入地进行挖掘。学术专访是用学术知识说话的,但是只有挖掘一些细节上的闪耀点,才能使得最后写出来的文章有血有肉,才能使公众对相关的问题理解更清晰、认识更深刻。只有数据、术语,写出来的只能是干巴巴的文字,难以引起公众的兴趣,起不到好的文化传播效果。
(三)因事而异、因人而异进行专访
每个访谈者都有自己独特之处,所以一定要保证访谈的针对性。面对不同的访谈者,不仅要使用不同的提问方式,而且所设计的问题也应该因人而异。所以采访中要针对具体的问题找准相应的人,根据相应的人采取不同的专访方案,才能获得专访所需的素材。
(四)不卑不亢,富有亲和力
记者良好形象和言谈举止以及极高的亲和力对媒体的看法具有重要影响。虽然,学术专访的专访对象往往是访谈主题领域的权威学者,其中不乏院士、研究院校的领导,但是记者没必要放低姿态去迎合对方;也不应该自恃媒体的优越感,唐突鲁莽,咄咄逼人。尊重别人是被尊重的前提。与采访对象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有效交流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不仅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而且还要保持一种亲和的态度,这样才能拉近自己与采访对象的距离,使其敞开心扉。
(五)通俗易懂,增强吸引力
记者需要根据自己的积累,并深入了解群众的习惯和想法,将文章写得通俗易懂、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要找到学术专访中的创新点,挖掘引发大众产生共鸣的点。记者要站在大众角度思考问题,在专访过程中时刻注意背景与环境,结合二者选择专访话题,严格遵守记者行业有关的法律规程,不可做违反国家法律之事。另外,要充分了解群众的需求,其阅读能力如何,是否已了解话题,想让其知道哪些内容,为传递此信息,应该写什么。要注意内容的程序性与规范性,材料的顺序十分重要。尽可能写一些比较精短的句子,保持宾语、动词和主语的一致性,言辞严谨,避免使用双重否定。组成一个主题的段落要尽量简短,应用的事例、表格、图像则要清晰,加强重要术语的使用,选用一个整洁、井井有条的设计。
在如今信息迅速发展的时代中,有些记者为提高吸引力,满足群众口味,不计后果的进行炒作,传递出有误的舆论思想。这样一来,不但掩盖了事实真相,还向大众传递了一种错误的价值观念,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学术专访过程中记者要时刻牢记自己身为转换者的身份,在确保访谈内容真实、客观、专业的基础上,也要进一步增强其通俗性,使人们乐于接受。
此外,记者要不断扩充自身的知识储备,对焦点、热点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在访谈过程中与专家、学者等展开深入交流,以此保证访谈的全面性、专业性。同时,记者要对自身的工作有深刻的认知,必须要建设正确的舆论观,不可只为营造轰动效果,追求最大化的经济效益而展开进行不良舆论引导。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实践过程中准确定位记者角色,不断提高其采访水平,对所有学术活动的工作人员来讲都是件值得关注的事。学术专访记者首先是一名记者,还是一名访谈者、更是一名学术问题的转换者,其要充分发挥出自身优势和作用,从不打无准备之仗、注重细节、因人而异进行专访、富有亲和力、增强吸引力等方面进行改善,不断提高自己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