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新闻人才培养探析

2019-03-22

传媒论坛 2019年13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时代人才

李 燕

(中国组织人事报,北京 100013)

在“融”媒体时代,原有、单向、僵化、机械的思维模式和传媒行为都会得到改变,在这个时代的新闻人才培养会面临着大的挑战和机遇。当前一方面是传统媒体人才迅速流失,有数据显示,现在全国调查记者仅剩下不到200人,另一方面是新媒体人才需求呈井喷状态。[1]

新闻人才却出现供需脱节的现象,每年大批的新闻类专业毕业生无法找到心怡的工作,与此同时,新媒体从业者又哀叹复合型的新闻人才“高薪难求”。为何出现这种错位?本文试做初探。

一、“融”媒体时代新闻编辑人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定位不清

当前,定位不清的问题是新闻编辑人才培养面临的首要短板。众多大学还按照传统模式进行教学,学习各种新闻理论,在大学四年的最后一个学年甚至最后一学期才会给出学生新闻实践的时间。缺失的实战环境,让大学里新闻人才的培养定位还拘泥于新闻理论人才,甚至是传统媒体的传统新闻人才。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传统的教育模式漠视实践的作用,一个是扩招的影响,让学生在新闻相关业务的学习中独立思考和沟通不够。新闻教学中最需要的实践锻炼,也会因此而大打折扣。

另外,从新闻传播专业的授课老师来说,大多数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训练的时候也会有欠缺。教学者,首先要自己“有料”。比如“中央厨房”的综合式报道、对同一新闻的报网微的立体式报道、网络语言如何巧妙地与传统媒体相结合。还有很多的新闻技巧只能从实践中获取,例如,记者和通讯员队伍的培养,在众多新闻中寻找新的角度进行报道。这些方面,如果没有足够的训练,是很难实现的。如果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求学校同媒体进行深层次的接触,这远远不是每年定期短暂的媒体实习能够实现的。

(二)创新不够

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融媒体时代日新月异的新闻报道方式以及与之并行的传播技术的发展,对新闻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除了掌握扎实的基本功之外,融媒体时代的新闻人才还需要对全媒体、大数据、报网微跨界合作、“两微一端”等能力技巧有相当程度的掌握。传媒技术的更新换代,对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必然意味着更新的报道技术、更新的思维模式。在这种大背景下,如果还是套用书本上或者是前辈流传下来的新闻传播学理论,显然是无法适应融媒体时代的发展需求。[2]

二、“融”媒体时代新闻人才培养对策

(一)以“融”媒体为导向,进行复合定位和树立创新意识

扎实的经典新闻学方法论、跨学科的知识储备是融媒体时代的新闻人才的基本定位。培养这种定位,关键能力结构包括:敏锐地洞察用户需求,整合优质内容,合理促进对话。这些能力需要的复合型的新闻人才培养。这类复合型创新人才,不光有互联网思维,还要理论结合实际,内容融合技术。当今时代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创新是时代发展的最强音,也是新闻事业发展的持久动力。融媒体时代,各种新挑战不断涌现,传统媒体的报道方式和视角已经远远跟不上读者受众的需求。这不仅是新闻采编人才培养面对的机遇与挑战,更要求人才培养需要立足于在新媒体环境下,树立更高的职业追求,研判新闻宣传、媒体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追求事业创新发展的新天地。

培养创新意识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前提。在一个新闻事件的报道里,具有创新意识的新闻人才才能够在人人皆知的道理中找出独辟蹊径的点,能从新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这就需要在新闻采编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注入新媒体传播的互动化,比如培养学生熟练使用社交媒体,并从社交媒体中掌握新闻采编的技巧等等。

(二)深化专业课程改革,培养前瞻性人才

相对于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闻学课程而言,融媒体时代更需要培养前瞻性的人才。互联网技术的瞬息万变,让新闻事实发生后再采写的传统报道模式严重过时。融媒体时代的新闻报道更是一种综合性、带有前瞻性的报道。这就要求在新闻教学中深化专业课程的改革,培养前瞻性人才。新闻成稿产生后的传播技术已然成为跟新闻内容并重同行的另一条腿,少了哪一条,都走不稳、走不快。因此,未来新闻传播方面的人才培训时,技术方面内容的讲授会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学生在技术素养上有提升,比如互联网语言的熟练掌握使用。从能力结构的培养上来说,应该有一个跨学科的视野,这就需要在传统的专业课程上设置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

文科内课程的交叉是在传统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上做了整合,而融媒体时代,新闻专业课程还需要和理工科,如金融、大数据分析、互联网统计等学科交叉。此外,还需要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水平,音视频的制作和剪辑,以及各种新媒体的使用,让技术能和文字有效融合。

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敏锐性和开拓性。

(三)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探索教学新模式

央视著名新闻人白岩松说过:新闻教学必须重视方法论,再把方法论使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在这其中慢慢积累经验。

比如,融媒体时代,新闻写作技巧更应该建立于对中国现实生活有自己的理解。现在的实际问题是,很多新入职或者实习的新闻专业学生,在学科背景和写作能力方面都很强,但对新闻题材的拍摄和把握多少都存在一些问题,这主要源于对中国社会了解认识不够。新闻的写作和采访水平,可以在很短一段时间内通过反复训练获得,但对社会的观察以及认知,则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磨练。另外,在实际的新闻工作中,迅速获取信息和不断学习的能力是很需要的,例如,教学生在很短时间内获取网络信息,如何在新闻事件中找到主要当事人。我们现在的新闻不能仅限于把新闻说清楚,更重要是如何谋篇布局,把握结构和节奏,让新闻更能吸引读者。

(四)加强国际合作,让人才培养走出去

开阔的眼界,全局的统筹观,独立的思考能力,对一名新闻人才来说至关重要。当前,国际问题国内化,国内问题国际化,是当今传媒的一种趋势。融媒体时代的新闻人才要做好应对的策略,紧跟趋势。除了改革传统的新闻课堂教学模式,增加大量国际化课程和锻炼,让学生能够走出去,看到更远的世界、更新的技术、更实用的新闻理论,培养能够适应多元文化环境的国际新闻记者和跨文化传播专业人才。同时加强与资深媒体人的合作,把他们请到学校里来,不仅仅是现身说法地进行传授,让学生不出校门也能完成“专业学习+实践操作”。[3]

总之,在国内,很多高校在国际化新闻人才的培养上,已经做出了大胆尝试。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新闻教育领域有诸多创新,中外师生共同探索新闻传播的“全球议题”是该院的特色。同时,该院还与国外主流媒体进行了深度合作,比如,从彭博新闻社聘请了1名具有财经新闻从业经验的资深主编作为访问教授,同时他们还赞助了清华财经新闻的实验室。极好地开拓了新闻专业人才国际化视野的培养。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时代人才
人才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